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1 毫秒
1.
《广东经济》2005,(12):54-55
广州大学城是新世纪广东省委,省政府推动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交流的中心。依照全新的教育理论规划,广州大学城坚持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不仅在建设规模,速度以及智能化程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且成为各高校调整专业结构,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创新管理模式,建设一流高校的一次重大机遇,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广州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需要的城市新区。  相似文献   

2.
大学城建设是一种新兴的办学形式。建设大学城是促进广东高教事业再腾飞的重大发展战略:大学城是21世纪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大学城建设是深化广东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舞台;大学城建设是加快广东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需要。根据省府领导指示,由省府发展研究中心牵头,组织华南理工、中大、广工、广东药学、广州大学等参加,进行“广州大学城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研究报告完成后,该研究成果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的充分肯定。现将部分研究成果选登于下,供领导和有关部门参阅。  相似文献   

3.
高校体育产业开发的若干问题——以广州大学城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广州大学城高校体育产业开发进行实证研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方法,最终形成解决方案。本文通过对广州大学城高校体育产业的研究,为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前,广州大学城省属高校正步入还贷高峰期,能否按期还本付息的银行贷款风险是各高校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试从融资成本的角度对现行的高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加以改进,力求更准确地对高校贷款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结合广州大学城某高校的实际情况对其贷款风险进行测算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可找出有效防范高校贷款风险的相关举措。  相似文献   

5.
我国大学城的空间模式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王成超  黄民生 《经济地理》2006,26(3):482-486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大学城发展日渐成熟,其空间布局也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由此而导致大学城不同的空间模式。在分析我国大学城的概况以及空间模式类型的基础上,对大学城空间模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城市的规模及城市地域形态、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城市的发展战略、政府和政策的引导、大学城的形成基础、高科技产业的布局、旅游资源的分布等八项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下一步我国大学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我国大学城建设的背景及山西省高校新校区的建设现状入手,结合山西省高校新校区的状况,通过分析大学城建设与城市化以及城市竞争力的关系,探讨大学城对城市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并针对山西省高校新校区建设提出发挥集聚效应、搭建合作平台、完善配套设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大学城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的情况下,各级地方政府寻求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在短短的几年内它已在中国大地悄然兴起,并且逐渐盛行。本文以南京仙林大学城为例,论述了大学城建设对南京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作用,并给出了南京大学城建设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高校大学城贷款的风险及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城迅猛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大学城开发建设的资金状况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强烈关注。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大学城建设贷款风险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糸列防范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经济师》2019,(7)
文章介绍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着诸如: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结合广州大学城各高校的一些先进经验,提出了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大学城建设作为区域发展的助推器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尊重大学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大学的社会职能是大学城建设的必然要求;内部校际联动、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区域互动发展是大学城建设的应然追求;运行机制创新是大学城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1.
『大学城』遍地开花令人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胡志伟  魏欣 《经济论坛》2004,(7):154-155
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大学城建设浪潮,是继高校合并、高校扩招之后高教领域又一新热点。2000年8月,廊坊东方大学城拉开序幕,其后上海松江、北京昌平等大学城争先恐后拔地而起,在中国教育产业化的航程上激起拍岸惊涛。截至2002年,全国规划建设的大学城有50多座,涉及21个省、市。2002年投入325.89亿元,校园建筑总面积达1436.97万平方米,容纳高校134所,在校学生59.7万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地力资本理论分析了“大学城”的产业属性和发展模式,讨论了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理论误区,简要分析了地力资本的价值构成,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学城”的建设与管理提出了规划、模式与发展等方面的理性思考。文章既肯定了“大学城”建设缓解高校用地紧张、实现教育资源的重组与开发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促进大学产业集群的发展,推进教育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联合发展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指出了“大学城”建设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防止商品价格体系的混乱、产业结构的比例失调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与教育实力发展得益于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社会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也必然面临新的挑战;实施高校品牌战略,强化品牌经营战略,提升高校实力,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工作,是我国教育部门和政府一项长远战略;对品牌经营建设源动力调查数据分析表明汇聚全体师生员工意愿、审时度势、树立品牌意识一、制定品牌经营战略是十分必要的和符合时势的,并提出了对大学品牌经营策略和应注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学城的公寓建设模式决定着大学城的公寓管理模式。在对国内大学城公寓管理模式的研究中,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公寓管理的运行机制、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进行分析,结合山西大学城公寓服务的现实条件,提出国内大学城公寓管理的优化模式,即在"高校管理、企业服务"模式下形成一个综合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5.
浦一舟 《新经济》2004,(10):82-85
由于前一段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有关人士因愈演愈烈的教育乱收费招致舆论质疑而曾强调“教育部不主张教育产业化”,加之国家审计署对全国多个大城市建大学城建设进行审计,引起了社会对教育产业化的强烈抨击,而恰在这个敏感时候,作为广东在教育产业方面所作的一种战略性培育,已完成一期工程的广州大学城正大张旗鼓地接纳10所高校的3.8万学生和4000多名教师的陆续进入。广东媒体毫不低调地对这个过程作了报道,令人多少对这个号称全国唯一未被有关  相似文献   

16.
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是我省根据国际产业分工战略机遇,提升和发展现有制造业的战略举措。有关数据显示,1979年到2001年,浙江制造业贡献了全省GDP一半的增长份额,2002年浙江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利润约占全国的15%,浙江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制造业大省。但是,迄今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中国大学城建设作为外生冲击,从集聚经济视角探究了高校集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以大学城建设为外生冲击的高校集聚能够促进城市创新。机制检验发现,高校集聚能通过共享效应为所在城市吸引更多的新建企业,促进研发投入。异质性分析表明,包含精英院校和以4年制标准大学为主类型的大学城以及高行政级别城市中,大学城建设对城市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政策上,企业应尽量落户于高校集聚的城市;高校应选择进入高校集聚的区域,城市政府则应鼓励高校集聚,并重点引进高水平大学,并将这些高校优先选择在中心城市和已有高校集聚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乐仁 《当代经济》2010,(2):110-111
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加大资金投入、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和整体办学实力。面对高校迅速发展的形势以及这种形势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重新审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特点和原则,及时制定高校审计工作的发展战略,使高校审计工作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为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服务,已成为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发展中国家进入经济转型时期,服务业是经济转型时期的重要环节,而美甲行业正属于服务业的行列。大学城内美甲的这一市场尚处起步阶段,其消费需求是巨大的,美甲服务正是迎合了这样的现象,力求将更美的生活带给当代的高校学生。本文将通过对广州大学城美甲行业市场发展状况的报告而浅析大学生美甲店创业潜力。  相似文献   

20.
大学城作为城区发展新优势、培育新动能的重要载体,是实现由内而外的城市更新的关键路径,也是助推城市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从福州地区建设国家一流大学城的战略意义出发,结合福州大学城特殊场域的发展属性,明晰福州地区建设国家一流大学城的内涵定位。提出了以内生动力、发展活力、治理效力的“三力叠加”,和软硬环境、区域能级“双能加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城建设路径。对高质量发展打造“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的福州地区大学城产城融合新模式,培育“创新发展、产教协同”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