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摘要:本文梳理2015年“8.11”汇改八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市场化改革的政策演变与汇改效果。从汇改政策演变来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主基调是围绕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定价模型进行改革,并辅之以CFETS篮子货币的数量和权重调整。从汇改效果来看,“8.11”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逐渐变大,市场供求决定人民币汇率的程度越来越高。随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的上升,人民币汇率逐渐走出独立行情,使得人民币对部分国家而言已经成为重要的货币锚。从汇改方向来看,实现自由浮动是人民币汇改的终极目标,但受制于复杂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短期内较难实现。在过渡期内,本文建议设立人民币篮子汇率的年度宽幅目标区制度。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 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布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汇率放弃盯住单一美元,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过去研究人民币汇率和股价之间关系的文章使用的是汇改之前的汇率,其只在很小程度反映市场的供求.汇改以后,人民币不断升值,波动幅度增大,相对汇改以前汇率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市场力量的影响.本文考察汇改之后人民币汇率和股价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2005年8月到2010年2月的月度数据采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人民币名义汇率和人民币名义汇率波动率对货币替代的影响,从模型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到,在汇改以后汇率与货币替代率之间不仅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人民币汇率贬值会使货币替代率增加,而且在短期人民币汇率也对货币替代率产生了显著影响。最后,本文建议应该协调本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并且要提高本币的收益率,健全金融市场和金融体制,从而适当的弱化货币替代,减小货币替代对本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研究了“8·11”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新特征。主要结论包括: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率明显上升,弹性增强,人民币对美元双向波动已成为新常态;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发挥更加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且市场主体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适应能力增强,羊群效应减弱。  相似文献   

5.
人民币汇率参照货币篮子与东亚货币联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采用参照篮子货币设定汇率波动的经济体在增加,这反映了全球区域各经济体汇率倾向于管理浮动和相对独立的势头(即区域汇率独立板块)。人民币也是如此,在汇改后参照美元比重显著减小,而区域货币权重逐步增大。虽然这延续着有效汇率研究的发展方向,但是它更加表现为一种市场力量的选择。区域内某些货币相互联动的增加,反映了这一组货币汇率波动的独立性。本研究通过回归发现,人民币与港币、林吉特、韩元和台币联动走得越来越近,在集体降低对美元的参照比重之后,这几种货币互相间参照比重上升。而在它们后面又有互动的其他货币。这种货币联动的方差和持续性模式是亚洲未来货币独立板块形成的雏形。中国汇改后在对亚洲货币集体降低美元权重中发挥主导作用。也只有亚洲区域内货币独立板块的形成,才能从外部真正减轻人民币目前的升值压力,充分展现出其灵活弹性。人民币参照货币篮子调整影响整个亚洲,而反过来也为人民币未来的改革创造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联合非对称MVMQ-CAViaR模型,对离岸人民币和在岸人民币市场间的极端风险溢出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离岸和在岸市场的极端风险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但溢出水平有限,且离岸人民币对在岸人民币的溢出更加明显;利空消息冲击比利好消息冲击引起的人民币外汇市场下挫力度更强,联合冲击会加剧市场波动;"8.11汇改"提高了两个市场极端风险的溢出水平,且汇改之后,两个市场人民币的上行风险和下行风险都明显增加。因此,货币当局要加快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进程,提高在岸人民币对离岸人民币的影响力,同时应特别警惕离岸与在岸人民币的联合效应,防范人民币的断崖式贬值。  相似文献   

7.
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利用2005年8月到2008年6月的数据对汇改后人民币汇率72_其波动性与货币替代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汇改后人民币汇率72_其波动性与货币替代皆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且人民币汇率及其波动性是货币替代的Granger成因,并且表明人民币汇率因素已成为影响货币替代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新的汇率形成机制下,汇率的波动幅度、变动频率将更加明显,银行、企业汇率风险将明显加大,提高外汇风险管理能力变得更加迫切。一、汇改后企业、银行的现状一是以美元为基本  相似文献   

9.
"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这种变化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有着较大影响,本文建立EGARCH(1,1)模型,对汇改后人民币收益率序列进行拟合检验,得出收益率序列仍然有集聚波动性、尖峰厚尾的特点,还存在杠杆效应,最后对央行以及规避利率市场化所面临的汇率风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15年“8·11”汇改以后,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的明显增加对跨境交易中的人民币结算比重产生复杂影响。本文基于交易双方规避风险的视角,在对同期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进行测度的基础上,利用2013年12月—2022年3月的时间序列数据与多变量E-G两步法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考察期内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波动幅度增加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比重有显著负向影响,但同期境外机构与个人持有人民币资产规模的提升能显著缓解汇率波动对人民币结算比重的负向冲击,起到正向调节作用。从资产结构来看,流动性与收益性相对较强的人民币股票与债券资产的汇率波动调节效应最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境外持有人民币资产存量对汇率波动对人民币结算比重的影响存在规模门槛效应,境外持有人民币资产存量达到一定规模后,汇率波动对人民币结算比重的影响会由负转正,以上发现从侧面解释了已有文献关于汇率波动与人民币结算关系的差异性结论。未来应在维持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同时大力拓展创新人民币流出渠道与投资渠道,提高境外机构与个人持有人民币资产的规模与多样性,为跨境交易中人民币结算比重进一步提升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1.
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方法,对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波动、进出口贸易总额波动、汇率波动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研究,试图揭示其三者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货币供应量波动、汇率波动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波动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长期内,汇率波动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波动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货币供应量波动对其具有反向促进作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显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波动是汇率波动的单向Granger原因,同时也是货币供应量波动单向Granger原因;汇率波动在是货币供应量波动的单向Granger原因。脉冲响应函数结果显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波动对来自其自身冲击的响应在三种变量冲击中最为明显;货币供应量对来自其自身及其他变量的脉冲均有较为明显的响应;汇率对来自其自身冲击的响应在三种变量冲击中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孙慧荣 《中国外资》2012,(10):61-62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决定自2005年7月21日起,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一次性升值2%,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由此拉开了第二次汇改的大幕,此次汇改放弃了以往人民币单一盯住美元的机制,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标志着我国汇率向市场化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浮动汇率制度的形成,使人民币汇率变得更加富有弹性,外汇市场也取得长足进展,本文对汇改后的人民币汇率走势进行研究,通过引入人民币汇率即期市场Hurst指数,估计汇率市场Hurst指数,并依据Hurst指数对人民币汇率市场的特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对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特别是外汇业务的经营与管理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各行必须深刻分析、积极应对汇改变化,主动调整外汇业务经营策略,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及风险管理能力,努力促进外汇业务的健康、稳步发展。汇改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分析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是综合性的长期改革。迄今为止,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改后人民币汇率持续渐进性升值。今年初,央行又开始实行新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方式,汇价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二是实行银行结…  相似文献   

14.
2005年7月21日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为检验名义汇率制度是否中性,提供了一个案例机会。此次汇改,在“事实”上提高了人民币与美元双边名义汇率的弹性,降低了人民币与非美元货币的名义汇率弹性以及名义有效汇率的弹性。名义汇率波动程度的变动使得人民币美元双边实际汇率的标准差变为汇改前的大约两倍。但降低了人民币欧元、人民币日元的双边实际汇率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波动幅度。结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制度是非中性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货币市场均衡的模型构造外汇市场压力指数和央行外汇市场干预指数,采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和状态空间模型来估计相关参数。结果表明,人民币升值压力一直存在,但在2010年6月继续推动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波动更加明显,升值压力有所缓解。央行外汇干预指数整体趋势为不断下降,2005年7月汇改至今,汇率决定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韩伟赵欣 《金融研究》2008,(5):I0058-I0061
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截至2008年3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接近7.0元整数关口,达到7.0190,汇改以来累计升值幅度达到13.6%,2008年一季度升值幅度接近3%;同时,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加大,由0.3%扩大到0.5%。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及波动幅度的扩大,增加了外贸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汇率避险工具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为了解汇率避险工具的发展情况,帮助企业正确认识和应对汇率风险,莱芜市中心支局对部分银行和企业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7.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决定自2005年7月21日起,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一次性升值2%,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由此拉开了第二次汇改的大幕,此次汇改放弃了以往人民币单一盯住美元的机制,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标志着我国汇率向市场化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浮动汇率制度的形成,使人民币汇率变得更加富有弹性,外汇市场也取得长足进展,本文对汇改后的人民币汇率走势进行研究,通过引入人民币汇率即期市场Hurst指数,估计汇率市场Hurst指数,并依据Hurst指数对人民币汇率市场的特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一.发展人民币外汇期货有助于提高实体经济规避汇率风险的能力 自2005年7月启动人民币汇改以来,我国货币管理部门先后三次扩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波幅,人民币市场汇率的双向波动态势日益增强。今年上半年,人民币经历了一波幅度超过3.5%的贬值,而在随后的三个月内,人民币又快速升值2%。人民币汇率波幅逐步接近世界主要货币的波动水平。  相似文献   

19.
"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出现异常波动引起了广泛关注。国际经验表明,汇率波幅限制的渐进式放开,会导致汇率波动率变大。本文研究发现,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历次汇率波动率变大都和汇率改革进程同步。汇率波动与汇率制度的改变、波幅限制和弹性空间等均高度相关。自2012年汇改以来,在岸汇率波动的自相关性逐渐增大,导致较小的波动可能被放大从而形成异常波动。因此,在当前条件下,人民币汇率波幅限制不宜被过度放开。  相似文献   

20.
罗蓬艳  刘昕 《金卡工程》2009,13(8):215-216
为了考察我国汇市与股市之间的价格和波动溢出效应,本文利用"汇改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与上证综指的日数据建立了多元向量自回归模型GARCH模型.研究发现,我国汇市与股市之间的价格溢出效应不明显,汇率波动率的ARCH效应不对股票市场产生显著的冲击,外汇市场波动的持久性会对股票市场产生显著的影响;股票收益率的ARCH效应不会对外汇市场产生明显的冲击,但股票收益率波动的持久性会显著影响汇率的变化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