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商》2015,(16)
近年来见危不救事件频频发生,引发人们对见危不救应否入罪的诸多思考。很多人认为见危不救应当入罪,然而,我认为就中国目前社会背景及法制现状下,见危不救不宜入罪。因为一项新罪名入刑并非易事,仅就见危不救罪入刑来说,涉及到犯罪主体的难以确定性、有违刑法谦抑性、法律实践中的难以操作性等诸多弊端。当然,反对将见危不救入罪并不意味着我们对见危不救行为束手无策,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等途径来应对。  相似文献   

2.
姚瑶 《商》2014,(20):128-128
当"小悦悦"等一桩桩冷漠的"见危不救"事件发生后,学术对"见危不救"行为是否应该被刑法调整的争议不断。赞同者通过不同层面论证了"见危不救"行为入罪的正当性,但很少提及"见危不救"行为救助义务来源,这会使得文章说服力大打折扣。本文通过对"见危不救"行为的救助义务来源进行探究,寻找出救助义务的来源,以期为赞同"见危不救"行为入罪的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3.
陈斌 《商》2013,(12):200-201
近年来见危不救的现象屡见不鲜,社会各界对此类道德沦丧的行为深恶痛绝,同时学界对于见危不救入刑的问题产生激烈的争论。本文通过从刑法的道德品性、当代社会的风险等相关理论角度分析见危不救犯罪化的理论价值,同时在尊重刑法谦抑性的基础上分析见危不救行为犯罪化的可能性,提出立法设想。望有朝一日见危不救行为能在刑法的规制下有益于道德与社会。  相似文献   

4.
见危不救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已经不仅仅是个别事件,逐渐变成了一种社会问题,数量上的不断增多,使得道德已经没有办法良好地进行约束,因此立法已迫在眉睫。以法理学角度下的视角进行分析,可以准确得出见危不救的含义,结合外国和中国古代的立法经验,最终摆脱传统入刑观点,从民法、行政法方面加以约束。  相似文献   

5.
"毒驾"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近几年由此引发的交通事故呈增长趋势,严重影响了道路安全,并造成毒品交易机动化,增加了打击毒品犯罪的难度。但是我国刑法并未将其纳入犯罪的范畴,基于"毒驾"所带来的严重社会危害性,有必要用刑法这种严厉的法律加以制裁。"毒驾"没有入罪易产生同案不同判,引发司法不公正,因此"毒驾"入罪是维护司法公正的需要,也是实现法系均衡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江小琴 《商》2014,(50):188-188
随着国内越来越多虐待动物事件的曝光,动物保护问题逐渐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虐待动物行为是否应该入罪成为法学界的一个争论焦点。虐待动物入罪支持者认为单纯的道德谴责已经不足以阻止虐待动物的频繁发生,虐待动物入罪能对施暴者产生更大威慑作用。而反对者提出虐待动物入罪过于超前,不符合中国复杂的现实国情。笔者认为,虐待动物入罪是顺应国际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张宇 《商》2014,(14):116-116
刑法的谦抑性是一种原则和精神,体现了“慎刑”的思想,要求刑法对社会生活的介入必须谨慎。近年来,醉驾行为泛滥,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交通事故,对公众的生命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驾行为纳入刑法的规制范围,社会各界对醉驾行为是否一律入罪问题一直存有争议。本文将从刑法谦抑性原则出发,认为醉驾行为不应该一律入罪。  相似文献   

8.
王骏 《商场现代化》2007,(36):268-269
对商业秘密进行刑事保护必须贯彻谦抑原则。应取消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秘密的行为入罪的规定,将违约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予以非犯罪化,取消处罚过失间接侵犯商业秘密的规定,在司法实务中应将"造成重大损失"作为犯罪成立条件而非犯罪既遂标准。  相似文献   

9.
对于网络刷单行为的定性进行了研究。第一种为网络刷单炒信行为,对于此,认为不构成非法经营罪。第二种为反向刷单炒信行为,对于此,认为构成破坏生产经营罪;不构成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针对上述行为,网络刷单炒信行为没有入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以举报相"威胁"要求获得巨额索赔的手段是否符合敲诈勒索罪中的"威胁"要件这一问题,在第一部分中明晰了职业打假行为与敲诈勒索罪的定义;在第二部分中具体阐述了该行为的性质及刑法学的理论分析;在第三个部分中提出了评价该行为出罪与入罪的思维路经。通过以上分析,以期对职业打假行为的规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商》2015,(32)
随着竞技体育商业性、娱乐性的增强,竞技体育中的伤害行为屡见不鲜,多由竞技体育领域通过行业规范自行调整与治理,而各国很少将其入罪。现有正当业务说、被害人承诺说、社会正当性说等主流学说支持竞技体育中伤害行为的正当性。而随着社会发展,部分行为失去其社会正当性,那么就有入罪可能性与必要性,对运动员主观目的不同进行区别对待处理,以期端正赛风,保护运动员人身健康,促进竞技体育事业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2.
劳动者工资被拖欠问题一直是社会.所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随着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将恶意欠薪行为纳入到刑法规制的范围内,关于恶意欠薪入罪与否的讨论变得更为热烈.本文将从刑法的谦抑性角度出发,认为恶意欠薪行为不应入罪,应通过其他手段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3.
随着“老鼠仓”行为的入罪,基金经理群体作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犯罪主体类型具有可讨论性.本文从基金经理职业特征的角度出发,首先讨论了基金经理“老鼠仓”行为高发的原因及必要的刑法规制意义,其次分析了“老鼠仓”入罪后对基金经理职业行为积极的指引作用和消极的负面影响,最后给出了在“老鼠仓”入罪的背景下,进一步完善相关监督机制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刑法修正案(八)》(以下简称《刑修(八)》)正式将"恶意欠薪"行为纳入刑法规制,但是拖欠劳动者的报酬"跑路老板"依然屡禁不绝。我们不禁要思考,法律只是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恶意欠薪"入罪化对解决劳资纠纷有一定的帮助,但做不到"包办"。解决劳资纠纷,需要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5.
为什么要救华尔街?当年把华尔街贬入"大阴沟"的杰弗逊总统也会问这个问题。现任财长保尔森的答案是:如果现在不救,经济将急剧下滑从而导致失业人口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16.
金融诈欺犯罪的设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司法实践中对相关金融诈骗犯罪"非法占有目的"举证难的问题,其保护法益应限于金融资金安全,因此"欺骗"行为不应成为独立的入罪评价标准,金融诈欺犯罪应以损失结果的发生为成立要件。  相似文献   

17.
《刑法修正案(九)》于2015年11月1日起开始实施,将虚假诉讼行为纳入规制范围,虚假诉讼罪单独入刑。但作为新增罪名,虚假诉讼罪在实践中尚存在诸多争议和不明确之处。本文将通过对虚假诉讼罪在司法适用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解读和分析,以期提出更好的适用虚假诉讼罪刑法规范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酒驾,飙车和毒驾等为代表的危险驾驶行为和案件逐渐增多,给他人生命财产乃至社会公共安全带来重大危害,社会公众对此纷纷表达意见和看法。通过分析危险驾驶罪的立法概况,从犯罪构成层面对危险驾驶罪进行解释,审视危险驾驶罪在立法、行政和司法中实际有待解决的问题,最终提出危险驾驶罪在今后的立法策略。具体来说,毒驾入刑,提高自由刑幅度,完善行政实体法以衔接刑法,明确醉驾者与劝酒者构成共同犯罪等等。  相似文献   

19.
徐雅飒 《中国市场》2008,(40):38-39
行政法领域将医疗机构使用药品行为与普通的生产、销售药品行为区别对待已成通例,为了实现行政法与刑法的顺畅衔接,维护法制的统一性,笔者从分析医疗机构使用药品行为与普通销售药品行为的本质区别入手,主张追究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医疗机构使用假药行为的刑事责任,即在《刑法》中增加规定"医疗机构使用假药罪",并对该罪进行了立法形式构思。  相似文献   

20.
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作为一项罪名被列入刑法规范的范畴,但在司法实践中,对该罪的认定存在模糊之处.本文在对传销行为的形式和实质内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探讨了传销行为、传销活动罪中的组织行为和领导行为,并对条文中"情节严重"的量刑标准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