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6.
7.
我国财政职能观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馨 《财经问题研究》2001,(11):77-77,F003
财政职能问题是我国财政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它对我国财经实践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介绍了我国财政职能论半个世纪的发展沿革概况。50年代初,从前苏联引入了财政职能论,这主要是“使命观”、“作用观”的“财政职能论”。此后经过数十年发展演变,到70年代末转到“客观功能观”上来了。到了90年代,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基础上,我国财政理论界呈现出愈益强烈的转向“职责观”、“任务观”的趋势。这些变化,是由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等不同经济体制背景所根本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论新财政分配体系李乃洁,孙毅,张荣生(一)传统的财政理论认为.财政分配的对象就是国民收入,也有的说是社会剩余产品价值。我们认为.新的形势下再继续拘泥于国民收入的分配,不仅难以指导财政实践,对深化财政改革十分不利,而且在理论上过分强调财政收入的国民收入...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自Giavazziand Pagano(1990)发现丹麦1982年和爱尔兰1987—1989年财政政策产生非线性效应(non—linear effects)以后,理论界和实务界纷纷展开对财政政策非线性效应的检验和研究,相关的文献不断涌现。明确财政政策的效应,特别是非线性效应,对于完善财政理论和指导财政实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对我国来讲,更是如此。例如,如果通过实证检验能够说明我国财政政策存在非线性影响,那么就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评价财政政策的有效性。特别是对于我国经济正由局部过热状态回落的情形下如何保持财政政策的稳健性,以及对于财政政策今后调控方向的判断能够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证证据。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创新有三个重要元素,分别是中国传统理财文化的“根”、马克思主义财政学说的“道”和西方财政理论的“术”。从历史理财智慧而言,中国古代产生了儒家、道家、法家等一系列理财思想,新时代对历史智慧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马克思主义财政学说而言,马克思及其经典作家立足财政本质,形成了财政价值主体、内生动力以及社会形态等多种科学理论,新时代立足国情进行了中国化调适。西方财政理论基于“市场失灵”提出了多种学说,对当前我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重要启示,新时代立足本土进行了合理化借鉴。学界分别从西方财政理论本土适用讨论、马克思主义财政学说中国化探讨与历史经验现代化镜鉴展开了大量研究,但互为割裂。本文将三者进行了融合,或可从一个新的视角解构中国气派的财政理论与治理实践,并为未来中国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提供新的学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