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票据法》存在问题及修改建议初探(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票据业务的发展。《票据法》逐渐显露出其不完善的一面。我国《票据法》的缺漏、不足以及与国际票据法的冲突急需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该文较为深入地分析了现行《票据法》存在的问题.并在八个方面提出了修改建议。本期讨论了四个方面,即票据的无因性、融资性票培、票据期限以及电子票据。下一期将继续讨论其他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刘敏  宋崇伟  王琴 《时代金融》2008,(12):114-116
<正>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票据业务的发展,《票据法》逐渐显露出其不适应性,亟须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我国《票据法》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削弱了票据的流通性、忽视了票据的信用功能、部分票据行为的可操作性较差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票据法》是维护经济金融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部重要法律。实施十多年来,《票据法》对于扩大票据使用,规范票据流通,促进经济金融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和法律环境的日益完善,《票据法》在实施过程中也凸显出一些问题,不利于甚至制约了我国票据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分析了《票据法》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关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票据业务的发展。《票据法》逐渐显露出其不完善的一面。我国《票据法》的缺漏,不足以及与国际票据法的冲突急需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本期继续讨论了票据的参加制度、补救制度、利益退还请求投和票据截留四个问题.并对空白票据、汇率适用的问题也做了简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林 《金融纵横》2008,(8):54-56
1995年的《票据法》作为重要的商事法律制度,对保障票据正常使用和流通发挥着主导作用,并与随后实施的《票据管理实施办法》、《支付结算办法》共同构成了我国票据法律法规体系。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票据法》已不能满足金融生活中日益增长的支付和信用需求,迫切需要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本文在对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票据法》确立融资性票据合法地位的可行性,并依此提出了发展融资性票据业务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及其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对规范票据行为、保障票据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行票据法律制度尚不完善,与实际票据业务之间的矛盾日趋显现,需要结合现实情形加以修改与完善.  相似文献   

7.
《中国金融》2006,(7):29-30
《票据法》实施10年多来,对促进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丰富交易支付手段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票据法》对真实贸易背景与资金关系的严格要求以及对票据债务人行使抗辩权的条件规定不明确,实践中票据债务人不当行使票据抗辩权并引发票据纠纷的事例时有发生,造成现实中部分企业出于防范风险的目的不愿意接受背书转让的票据、银行也不愿开展票据贴现业务的情况,使票据在经济活动中的便捷性、流通性和安全性无从体现,致使一些经济主体对我国的票据法律制度,特别是票据的流通和信用产生怀疑,给票据市场发展带来极大的障碍。  相似文献   

8.
1988年,我国的银行结算制度实行了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以汇票、本票和支票为主体的新结算制度,确立了银行结算票据化的发展方向。1996年《票据法》颁布实施后,国有商业银行充分发挥了票据结算的主渠道作用,对推动我国票据业务的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经济、金融秩序,促进经济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国有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 需要进一步地拓展。  相似文献   

9.
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在全国的正式上线运行,凸显了票据实际操作与现行票据法律制度之间的诸多冲突和矛盾。笔者对上述冲突和矛盾进行了详细梳理,并提出通过修改相关票据法律制度以促进支票影像业务的建议,如修改《票据法》和《票据管理实施办法》,制定《票据交换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票据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的颁布和《支付结算办法》的实施,更进一步地推广了票据的广泛流通和使用,并为票据提供了法律保障和依据。在实际工作中,银行承兑汇票作为商业票据的一种,它是以银行信用为支付工具,不仅可以在商品交易中发挥其支付功能,也可以通过票据背书、承兑、贴现、质押等方式,而发挥其信用和融资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以下简称《票据法》)自1996年1月1日实施以来,在规范票据行为,保障票据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对外开放的力度日益加大,《票据法》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与票据业务和票据市场发展不相匹配的问题,导致法律和票据实践产生冲突,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现实,笔者提出了我国《票据法》存在不足和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的票据业务法规制度体系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票据管理实施办法》、《支付结算办法》以及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发布的有关票据业务的规范性文件组成,这些法规制度基本是在1996年——2005年间制定的,相比票据业务发展,已经严重滞后.票据业务的创新发展,对现行票据制度的完善提出了迫切要求.文章认为制度漏洞导致票据实务无法可依,监管弱化,甚至发生票据案件,即使目前无法完成《票据法》的修订,也要及早根据票据实务中出现的问题,制定或修订票据规范性文件,以防范各类风险,保障票据业务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金融》1995,(6):19-20
促进票据活动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法律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以下简称《票据法》)已由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票据法》是专门调整票据关系,规范票据活动的重要法律,它的制定,是我国多年票据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票据长期发展的历...  相似文献   

14.
王熙 《上海会计》1996,(11):28-29,8
贯彻执行《票据法》的思考江苏省农业银行学校王熙票据的活力在于流通。流通性,是票据的基本功能,是票据的灵魂。它是提前用款的融资工具,是抵消债务的流通手段。《票据法》的颁布和1996年的正式实施,将规范我国票据行为,疏通票据流通渠道,加速资金周转,其结果...  相似文献   

15.
《票据法》自1996年1月1日实施以来,从根本上加快了我国票据制度的建设,为各项票据活动乃至更广泛的经济行为搭设出一个章法明晰、健康有序的新舞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障票据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当前由于票据本身存在的风险以及票据当事人的风险行为,给票据权利人引发的票据权利丧失、被诈骗、被担保、被追索和合法权利被剥夺等一系列次生风险,对票据权利人造成的损害和对票据市场的危害日益严重,应高度重视,治市首先当修法,管票理当控制源,《票据法》应当与时俱进,不失时宜进行修改完善。  相似文献   

17.
从票据法一般原理和基础法理出发,分析我国票据法法律规范,剖析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票据管理办法》和《支付结算办法》中相关法律规范与《票据法》法律规范以及票据法法理的一致性,论证其"合法不合理"、"合理不合法"与"不合理不合法"这三种矛盾状态的具体表现和法律后果。具体涉及到其对票据出票人的签章的规定违背票据法法理,其对汇票的定义违背《票据法》,其对汇票使用的限制违背票据法法理,对本票的特殊规定符合《票据法》却违背票据法法理,对收款人空白支票的规定同时违背《票据法》和票据法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武汉地区票据业务从无到有,市场规模有所放大,并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武汉地区票据业务的孕育和发展仍明显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并成为经济、金融持续发展的一个滞阻因素。本文试从分析现状入手,进而揭示矛盾和问题,提出以武汉这一中心城市为依托构建区域性票据市场的必要性以及相关的步骤建议和配套措施。一、武汉地区票据业务发展的基本状况和主要问题武汉地区早在80年代即开始了票据业务,但由于出现了较多的欺诈风险和信用风险,曾一度处于萎缩停滞状态,未形成规模。9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对开展票据业务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先后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  相似文献   

19.
<正>票据行为的无因性是票据理论的基础。在票据关系中坚持无因性,坚持票据关系与基础关系相分离,是中外票据法理论共守之原则。对我国的《票据法》进行修订,确立票据无因性原则,建立起与我国票据业务发展实践相适应、与国际票据法规相衔接的现代票据法律制度,应当是我国票据立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票据行为的无因性是票据理论的基础.在票据关系中坚持无因性,坚持票据关系与基础关系相分离,是中外票据法理论共守之原则.对我国的《票据法》进行修订,确立票据无因性原则,建立起与我国票据业务发展实践相适应、与国际票据法规相衔接的现代票据法律制度,应当是我国票据立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