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对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具有重大意义,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撑,能从根本上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然而由于地理区位、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南北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越来越严重,致使发展成果无法惠及全体人民。本文基于共同富裕视角,在系统梳理区域协调发展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南北区域协调发展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探寻南北区域发展不协调的表现及成因,并提出共同富裕视域下南北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选择。本文的分析对于促进南北区域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统筹区域发展,着力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圈作为一种新的城镇化空间形态,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承载空间。区域发展不平衡不仅体现在不同省域之间,也反映在省级行政区内部的发展差异,但面向这一尺度的经济圈协调发展并未得到足够关注。本文立足于山东省内胶东经济圈、省会经济圈、鲁南经济圈协同联动发展的实践探索,阐述区域协调发展的多维目标,从“制度—组织—执行”三个维度提出实现省级行政区内部经济圈之间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在目标指向方面,基于对政策要求、现实实践和已有文献的梳理,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人民生活水平、城乡融合、基本公共服务五个维度解构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内涵。为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多维目标,需要在制度层面推进政策集成、完善体系化的区域协调发展制度供给,在组织层面优化主体结构、面向不同尺度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机制,在执行层面加强区域整合、创新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多元策略和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三次转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系统提出和阐述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部署,标志着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实现了第三次转向,即从局部区域优先发展战略转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次战略转向是建国以来区域发展战略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新战略具有以区域协调发展为战略目标,以区域协调机制的构建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重点等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推动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反映,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区域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共同富裕区域发展的空间新形态,是决定共同富裕实现的最基本问题。从区域发展的区域属性扩展,形成空间形态的空间尺度、空间结构和空间差异三大基本问题。并以此构建共同富裕空间形态新的要素创新,从空间尺度的新维度、空间结构的新样态、空间差异的新视角,分别探索有利于推动共同富裕的区域发展路径。进一步地,基于中国纵向区域支持政策和横向区域帮扶政策的实施对空间新形态予以回应,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当前中国区域政策的优化构想。  相似文献   

5.
自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提出以后,我国已形成了全面覆盖的区域政策体系。本文对我国4大区域战略进行了详细阐述,勾画了东西南北中大协调、共发展的崭新格局;并对各省级区域内部的协调发展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国家区域政策的调整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不平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转变,国家区域政策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各地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地区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总体上看,目前中国区域经济仍然呈现出不平衡的增长态势,地区间发展差距仍然很大。从长远发展看,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就必须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强化对关键问题区域的援助政策,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人口并矿业活动分布的适度空间均衡。  相似文献   

7.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实现共同富裕,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蒋巷村围绕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强村富民目标,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和共产党员模范作用,以“五位一体”文明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将勤劳创新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原则,坚持“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相统一,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实现了富口袋与富脑袋的统一。蒋巷村的历史实践证明,要着力在加快推动乡村振兴中实现共同富裕,走出“搞农业不能发家致富”等思想误区,鼓励勤劳创新致富、逐步富裕,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8.
区域非平衡发展战略所导致的区域发展差异和不协调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政府区域政策的负面效应是区域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缩小区域差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有针对性地调整和选择政策重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引领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方向,也是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路径。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本质特征出发,明确指出国土空间在承载规模巨大的人口体量、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高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匹配程度、夯实和平崛起根基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国土空间格局所面临的现实挑战,运用区域利益概念,指出明确不同类型区域的功能定位以及探索可行的现代化发展路径、协调不同类型区域关系并构建科学合理且可持续的利益协调机制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面临的主要空间难题,并指出从区域利益共增到区域利益同增是破解这些难题的根本原则。最后,从国土空间规划的约束性、整体发展质量的方向性、国土承载能力的前提性、价值转化机制的工具性、利益协调机制的核心性等五个方面提出加快构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土空间格局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区域差异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在其自身的演变过程中,在三大区域间表现出很强的差异刚性,影响到国家的整体改革和科学发展。要缩小二元经济结构的区域差异,实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既需要国家在整体上作出努力,还需要各区域从自身上下功夫,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二元经济结构的协调转化,达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1.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协同推进共同富裕,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我们要实现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要以习...  相似文献   

12.
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变化的新趋势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杰  赵浩  郭锐 《经济地理》2022,42(1):1-11
区域发展差距是经济地理学永恒的研究主题。在我国新的发展阶段,把握区域发展差距新趋势和成因,是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科学依据。研究发现,近十年来,我国沿海与内陆区域经济差距有所减缓,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呈现有所扩大的趋势;城市群之间、欠发达区域之间等南北方同类型区域间差距全面拉大;城乡差距普遍缓和,经济发展越落后地区的城乡差距依然越大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边境省份和邻近国家之间,我方超前发展普遍加快。进而讨论了产生区域发展差距新趋势的原因,针对我国新时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政策建议,包括:近期,把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和缩小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适应南北差距扩大的规律,激发南方发展的动能,使之为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按照打持久战的部署,在我国消除绝对贫困之后,应将扶持相对贫困区域的经济发展作为区域政策的重点;面对新挑战、适应新形势,以解决新基建"嫌贫爱富"为抓手,扭转区域创新能力在我国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之间持续扩大的格局,激发创新对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田哲  雷琳 《技术经济》2024,43(5):22-31
全民共同富裕关键在于农户共同富裕,而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农户共同富裕的重要渠道。基于2012-2022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创新性将数字乡村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与农户共同富裕纳入同一发展框架,以实证检验三者间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数字乡村建设有助于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农户共同富裕;数字乡村建设可以通过农民工返乡创业正向影响农户共同富裕,且该结论具有一定稳健性;数字乡村建设的促进效应存在信息化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异质性,具体表现为对信息化水平低地区与低农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农户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更强。基于研究结论,本文从全面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因地制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提出促进农户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向。  相似文献   

14.
张佑林 《经济地理》2002,22(3):331-334
“发展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带动作用,本文以经济发展理论为指导,说明了将温州市发展为本区经济“发展极”的必要性和战略意义,指出以温州市为中心的闽浙赣广大地区目前是东南经济区为最薄弱的一环,而提升温州市的战略地位,则不仅将加快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而且对整个东南沿海经济区的全面实现现代化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本文还提出了将温州市建设成发展极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明 《经济经纬》2006,13(2):73-76
我国区域间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严重不均衡。对此,政府一直采取措施加以克服:在中央政府层面上,主要体现为更多物质支持的所谓“政策倾斜”仍然是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基本思路;地方政府仍然把向中央政府名义是“要政策”而实际是要更多物质支持作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地方政府而非企业热衷讨论区域合作,学者们还在设计缺少操作性的区域分工; 中部六省在争谁是龙头。这些现象反映出对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对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路径依赖,其效果不尽理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没有缩小,相反加大。本文论证,建立更加规范的市场经济制度是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中国城市智慧低碳发展报告》中我国GDP前110强地级以上城市的低碳发展数据,运用加权变异系数法和Theil指数分解法分析了大样本城市低碳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并运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各层次低碳发展综合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结果表明:样本城市的整体低碳发展水平不高,高值城市以东部地区的轻工业城市或综合型城市为主,低值城市则以中、西部的资源型城市或重化工业城市为主;城市整体的低碳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较大,低值城市的空间差异最大、高值城市的空间差异最小、中值城市的空间差异居中;城市低碳发展的区域分异主要由层次间的差异引起;碳排放系数、能源效率、人均GDP是影响城市低碳发展的主要因素;城市整体和中、低值城市影响因素的显著性的排序结果为碳排放系数>能源效率>人均GDP,而高值城市的排序结果是能源效率>碳排放系数>人均GDP。提出:可参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分解各城市的碳减排量,对各层次城市宜采取差别化的低碳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7.
西部大开发:重点、进展、政策与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长顺 《经济地理》2003,23(1):12-17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系全国发展的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西部大开发的政策适用范围,包括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比照有关政策措施予以照顾。西部大开发有四项重点任务,选定了重点区域,实行重点开发。3年来西部大开发有了一个良好开端。国家实行重点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并已出台政策措施与规划。我国加入WTO和党的十六大召开,西部大开发还需要理论和政策创新,笔者尝试着提出了四点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十六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提出"五个统筹",作出了一系列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部署,强调走各地区协调发展、共同富裕之路,居民收入地区差异问题成为学界和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各市人均GDP、全部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基础数据,利用基尼系数分解法测算安徽省居民收入地区差异,并深入分析了产生差距的原因,认为安徽省区域间居民收入地区差异仍在不断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统筹中国区域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56,自引:1,他引:55  
统筹区域发展是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改革的一项核心要求,这一要求的提出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充分的现实依据。未来统筹区域发展应该以明确的区域战略为依据,逐步完善区域管理的制度基础,制定合理的区域政策,统一安排解决各种问题,将治疗已经存在的落后病、衰退病和防治潜在的膨胀与萧条病结合起来,形成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赵霞  陈学志 《经济问题》2007,334(6):31-33
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当前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目前,我国的东西部经济发展和财政能力都严重失衡.以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作为切入点,对造成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完善我国转移支付制度从而促进我国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