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7 毫秒
1.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隧道挖掘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大股东控制仍然是我国上市公司的重要特征之一。控股股东往往通过资金占用、关联交易和超额派现等各种利益输送方式侵害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本文选取2006—2008年沪深上市公司的数据,对上市公司利用资金占用、关联交易和超额派现等隧道挖掘行为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以期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信息披露制度和证券市场监管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动因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2001—2005年间因为信息披露违规行为被监管层处罚的188家A股上市公司及其188家配对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动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股东掏空程度、内幕交易程度以及盈余管理程度与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显著正相关。本文丰富了信息披露研究的内容,为监管层加强监管、引导和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创业板两次分红现象,回顾了掏空理论的提出,阐述了我国目前股市屡禁不绝的掏空行为的原因,以及股市"掏空"的手段和方式。从公司治理理念、完善公司治理、加强信息披露、健全中小投资者保护的法律制度建设、加大违法的惩罚力度等方面提出治理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行为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已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和突出矛盾,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是导致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进行剥削的主要动因,因此,控制性股东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与中小股东权益受侵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规模就成为衡量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侵害程度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私有收益规模的测度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进行侵害行为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制约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侵害行为的建设性意见。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规模较大,平均占每股净资产的比率达到7.5%,但从时间序列上看,2004年比2003年的水平有所下降,这说明中国的投资环境及对投资者的权益保护有了进一步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孙国强 《董事会》2010,(6):34-34
众所周知,国资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于单一的大股东,使得中小股东与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十分悬殊,于是大股东成为绝对控股股东,操纵股东大会,控制着董事会和监事会,并向经理层派遣代表控股股东意志和权益的高管人员。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这种绝对控股的特殊现象,使得中小股东难以与之形成平等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董登新 《董事会》2012,(7):78-80
除了关系国计民生及国家安全的垄断行业外,所有其他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都没有必要超过51%。凡是大股东持股超过51%以上的部分,应该在适当的时机逐渐减持,尽量降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相对控股是一种具有竞争性的股权结构,它有利于激发中小股东对公司的关注与关心,同时有利于大小股东之间的监督与制衡  相似文献   

7.
谢永珍 《董事会》2013,(2):42-46
政府的不当激励,内控制衡缺失,市场发育不足、经济运行趋紧……一系列内外因素的失衡,加大了上市公司大股东追逐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以求自利的非理性冒险行为。当下,大股东违规手段更加隐秘、多样,更注重组合手段使用上市公司的所有权结构对控股股东的利益侵占动机与能力产生着重要影响,控股股东控制权比例越高,掏空能力就越强。A股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显著特点是"一股独大",为了规范大股东的治理行为,监管部门颁布了诸多监管制度,并发挥一定作用。但时至今日,  相似文献   

8.
熊锦秋 《董事会》2012,(12):88-89
一些限售股在公司上市后不到一年就用于质押融资,早就破了法规底线。大股东极有可能通过不公平的关联交易抽取上市公司资金甚至掏空公司,伤害上市公司以及中小股东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监管控股股东滥用股权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滥用股权监管的方式可分为两种 :首先 ,来自上市公司内的监管 ,即中小股东利用董事会、股东大会、监事会等上市公司内部机构对大股东的滥用股权行为提出异议甚至是民事诉讼而予以反对。其次 ,来自上市公司外的监管 ,即证券监督机构包括证监会、证券交易所、媒体等对上市公司大股东滥用股权予以曝光监管。本部分的分析表明 :由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及政府的立场、监督水平等原因 ,我国对上市公司大股东滥用股权的监管供给严重不足。一、公司内部监管博弈分析1.小股东监管控股股东的基本模型假设一家上市公司的小股东共有 n家…  相似文献   

10.
顾功耘 《董事会》2013,(4):74-75
如果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所处的行业是特别重要的行业,最高控股比例可以设置为51%;如果是比较重要的行业,最高控股比例可以设置为40%;如果是一般重要行业,最高持股比例可以设置为20%;如果是不重要的行业,最高持股比例可以设置为10%。凡超过这个比例的大股东应在一定期限内逐步减持。将上市公司的国有控股比例降下来,有利于各股东分权,尤其是大股东分权,形成公司股东相互制衡的合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中国股权分置改革的特殊制度背景,以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就股权结构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发现,绝对控股结构的公司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一直存在现金股利的隧道效应;而在股权制衡结构的公司中,大股东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制衡有效限制了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不同股权结构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水平和稳定性也存在差异。因此,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合理化调整应成为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凯雷集团并购徐工机械是国内第一起由国际私人股权基金获得大型国有企业绝对控股权的案例。文章采用事件研究法,以徐工机械控股的上市公司徐工科技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此次并购过程中的五个事件:首次签署并购协议,博客门事件,修订并购协议,二次修订并购协议,协议到期。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股东在前两个事件中获得了显著的正超常收益,而在后两个事件中的超常收益显著为负,至协议到期并购失败后又获得显著为正的超常收益。从并购过程中的市场反应来看,支持经济安全威胁的证据比支持管理者利益保护的证据更强。  相似文献   

13.
大股东控制与资金占用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俊秋 《工业技术经济》2006,25(6):142-145,149
基于两权分离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以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资金占用行为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大股东控制下的所有权特征和董事会特征与资金占用行为之间的关系.我们的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大股东的资金占用行为与其持股比例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关系,与其他股东持股比例显著负相关,由国有企业集团控制的上市公司大股东更容易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当上市公司关键管理人员在大股东兼职时,强化了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控制,便利了其资金占用行为;但是目前,独立董事还不能有效抑制大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2007-2010年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终极控制人角度研究了上市公司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下自由现金流、控制层级和控制链条与公司价值的关系。自由现金流约束可以抑制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提高企业价值。控制层级与企业价值呈负相关关系,而控制链条数与企业价值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上市公司大小非减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2006年6月—2009年12月的大小非减持事件为研究对象,从控制权市场、处置效应、信息优势的角度,检验了影响大小非减持比例的因素。实证研究发现:①大非的减持比例显著低于小非,但控制权市场并不显著影响减持比例;②处置效应是影响大小非减持比例的主要原因,在市场单边下跌的过程中,处置效应的作用体现得更加明显,这表明大小非的减持行为更多地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③当上市公司披露业绩低于分析师预期时,在业绩披露前期大非减持比例高,这揭示了大非作为内部人具有一定的信息优势。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中国上市公司近年来的信息披露质量总体情况进行概括,并进一步分析影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深层次因素,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具有高度稳定性;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以及外部监管力度显著影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  相似文献   

17.
整体上市作为未来几年内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向,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引起关注①。但目前关于整体上市对中小投资者利益影响的实证研究非常缺乏。文章对我国整体上市企业是否可以减轻大股东对小股东侵占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整体上市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整体上市的企业,随着流通比率的提高,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程度减少,而分拆上市的企业却没有这个现象;当控股股东是国家时,大股东对小股东的侵占程度更高,但整体上市时,国有股权对上市公司的掠夺会减轻。文章为我国整体上市治理和资本市场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换股并购作为公司战略并购的支付方式,不仅是上市公司并购采用的支付方式,也是国有独资公司通过并购实现整体上市的有效手段。本文以1998—2007年间沪深两市发生换股并购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累积超常收益(CAR)与连续持有超常收益(BHAR)考察了换股并购的短期与长期绩效。结果表明:短期内主并公司股东获得了正的累积超常收益;但长期内大多数主并公司股东遭受了显著的财富损失。最后,作者深入分析了换股并购绩效低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绩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我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6-2010年数据,从成长性、代理冲突、债务期限结构的多维视角分析,重点将成长性差异作为一个关键变量,结合代理冲突研究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以及债务期限对代理冲突的治理效果。研究结果发现:(1)企业成长性和长期负债呈负相关性。(2)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代理冲突与债务期限结构显著负相关。(3)高成长性企业选择短期债务缓解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代理冲突的效果显著于低成长性企业。(4)非国有的企业中,选择短期债务缓解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代理冲突的效果显著于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20.
《董事会》2014,(12)
正2014年10月15日,证监会公布《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健全上市公司主动退市的制度。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意见》规定上市公司实施主动退市时,"应当召开股东大会作出决议,并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通过";同时规定"并须经出席会议的中小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通过"。众所周知,A股市场"搭便车"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热情并不高,股东会上罕有其身影,网络投票亦不积极。一旦控股股东决心退市,面对强大的大股东,中小股东这个"弱势群体"的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