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江苏农户经营行为分化实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利用江苏省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并结合农村住户调查资料,分析农户经营分化的经济差异及其成因。一农户经营分化概述文中划分农户兼业类型的依据是江苏省农业普查办公室确定的标准:以从业人员的主要劳动投向为准,将农户分为纯农业户、农业兼业户、非农业兼业户和非农...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清晰识别生计分化对农户施用化肥行为的影响,以期为农户生计不断分化的现阶段化肥减量化目标实现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借鉴已有研究方法,基于江西省9市19县(区) 1 421份农户调查问卷,在分析生计分化的农户化肥施用特征变化基础上,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生计分化对施用化肥行为的影响因素开展实证研究。[结果](1)农户生计分化的化肥施用特征变化主要体现在化肥施用技术与认知特征、化肥用量依据及种类变化特征以及科学施肥激励措施特征3方面。(2)影响纯农户合理施用化肥的因素有年龄、家庭年收入、家庭劳动力比重、家庭耕地经营规模;影响Ⅰ兼户合理施用化肥的因素有性别、家庭耕地经营规模、负面影响认知、土壤污染认知、种类变更;影响Ⅱ兼户合理施用化肥的因素有家庭年收入、家庭劳动力比重、负面影响认知、种类变更。[结论]政府及基层管理部门应在施肥宣传、技术推广、肥源替代以及引导土地适度规模化流转等方面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农户分化背景下农村社会结构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户分化背景下农村社会结构改革高强雷海章一、农村社会结构变化目前,我国农村正处于转型时期,由传统农业经济向多样化经济转变,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在农村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伴随着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农户兼业现象越来越普遍。农户分化为专业农户、一兼农...  相似文献   

4.
苏州农户兼业行为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微观上看,兼业是农户在一定条件下合理配置家庭要素的理性选择;从宏观上分析,农村普遍的兼业现象则可能导致农业投入要素质量下降、土地粗放经营等一系列问题。本文调查发现,苏州地区农户兼业现象相当普遍,决定农户兼业行为的主要因素包括经营农业用地面积、家庭劳动力结构、当地非农产业发展情况等。政府可以通过对农户兼业行为的干预,引导兼业程度较高的农户尽快离农,推动农业的规模经营和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山东临沂10个村的农户兼业问卷调查所取的数据,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人力资本水平与农户兼业行为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证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非农技能培训、年龄、性别等对农户兼业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有非农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时间长,而农业劳动时间越短;年龄越大,非农就业时间越短,农业劳动时间越长;与女性劳动力相比,男性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时间长,农业劳动时间短。最后,本文就减少异地兼业和兼业Ⅱ型、提高专业户比重、释放农村女性劳动力、改善中年农民工就业等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三维分形的山东省农户分化及耕地利用异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揭示农户分化的内在机制及其耕地利用异质性,正确引导农户耕地经营行为和可持续利用。研究方法:基于分形理论建立"职业—收入—耕地规模"三维农户分类体系,开展山东省农户耕地利用调研及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农户间耕地利用行为具有差异性,耕地面积较大的兼业户表现出"高投入—低收益"特征,且农户类型存在动态变化的可能性;(2)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呈现以"高度兼业户"为主要农户类型的"单核心"分化趋势;(3)农户分化过程除大规模纯农户和高度兼业户的"终点"外,还存在对农业依赖较大的兼业户和耕地面积较大兼业户等"中间态"。研究结论:农户分化过程有律可循,应针对性地制定耕地利用政策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7.
基于集体林权改革制度后福建省5地市496户农户的抽样调查数据,运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分别建立农户林地流出意愿、林地流出行为模型,实证检验农户分化对林地流出意愿和林地流出行为的影响。通过农户职业分化和农户收入分化两个维度对农户分化程度测量,研究表明:务农兼业、非农职业对农户林地流出意愿和流出行为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且农户分化程度对林地流出意愿的影响与对林地流出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农户的林地流出意愿对实际的流出行为有较强的导向影响力;户主个人特征、家庭特征、资源禀赋、林业经营环境和地区差异对林地流出意愿和流出行为均有显著影响。因此建议增加农户多元化创收渠道,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改革现有户籍管理体系;加强林业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8.
农户兼业行为及其原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建立经济模型分析认为,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之间的劳动力收益差别是造成农户兼业的根本原因,农户家庭成员人力资本的比较优势是农户兼业的基本条件。本文基于农户调查数据建立了农户兼业的二元Logistic模型进一步考察了农户之间的劳动力资源差异、土地资源禀赋差异和经济收入结构差异对农户兼业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劳动力数、家庭成员最高文化程度、小型农业机械的拥有与否对农户兼业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而劳均耕地面积、种植业收入占比和畜牧业收入占比大的农户兼业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户主年龄对农户兼业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从蓝田村农户行为看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农户对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反应的行为特征实际上从 1 998年农户就已经开始新一轮农业结构的调整 ,并表现出如下行为特征 :1 .农户兼业行为有所发展。详见下表 :   表 1  蓝田村百户劳动力分布情况表劳动力总 数农 村劳动力农 业劳动力劳市农者以农业为主兼营他业者其 他劳动者1 997年 2 332 30 1 4 6 1 1 1 35 841 998年 2 2 72 2 4 1 4 6 1 1 1 35 781 999年 2 2 4 2 1 6 1 349935 82  从表中可以看出 ,蓝田村百户农村劳动力中 ,从1 997~ 1 999年 ,纯农业劳动者的比率分别为 4 8.3%、4 9.6 %、4 5 .8%,兼业劳动力 (包括以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SLA)框架,对生计资本影响山区农户分化进行深入研究,为职业分化背景下促进农户多渠道创收以及实现山区乡村振兴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运用比较分析法、多值选择模型,以广西山区的540家农户为研究对象,探讨农户职业分化的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资本有助于纯农户与非农农户向以农为主的兼业农户分化;自然资本丰裕更能吸引农户向纯农户或以农为主的兼业分化;增加金融资本有助于兼业农户专注于农业生产,也促使非农经营主体投身于农业经营;物质资本影响农户向纯农户或以非农为主的兼业农户转变;拥有自身务工经历的农民更易于选择以农为主的兼业形态,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因提升其农业生产经营能力从而有助于他们投身于农业生产;生计资本影响农户分化的程度因距离中心市场的远近而存在差异。结论 生计资本影响农户向不同类型的职业进行分化,应从鼓励农户兼业化实现收入多元化以及鼓励乡村精英返乡创业的视角,适应不同类型农户分化需要,为调整农户生计资本,维持生计可持续性提供必要的决策支持和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considers whether generic advertising lowers the differentiation among competing brands of the same good. Analytical results show that if the benefits from generic advertising from increased demand are outweighed by the costs from lower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then high–quality producers will not benefit from generic promotion. Hypotheses are tested empirically under a conditional–logit approach using retail–market sales and advertising data for the U.S. prune industry.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provide evidence that generic advertising has a slight differential effect on the perceived qualities of different brands.  相似文献   

12.
日本农业劳动组织的分化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家庭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的日本农业,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其经营组织也在迅速地分化。本文利用多重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劳动组织的经营要素,明确劳动组织分化的规定要因,探讨个体经营如何形成经营组织并且顺利运转的理论机制,在分析农业经营中劳动组织的状态及发展方向的同时,阐明劳动组织的分化对于提高生产力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investigate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Spanish quality beef industry in response to the significant decline in beef consumption happened over the last few decades. The role of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mechanisms and factors involved in it, are specially studied. We use focus groups and a survey to examine the outlook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beef industry, and tren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mechanisms and vertical co-ordination strategies.

Results reveal the existence of a restructuring process that is being implemented in two ways: Protected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PGI) and Quality Certified Brands (QCB). Each strategy forms its own entry barriers: the origin of calves in the case of PGI and farm size in QCB; they are therefore complementary rather than competitive.  相似文献   

14.
The present paper extends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n vertical price transmission and cost pass‐through by 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of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We apply distance‐measures of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to a specific product market (yoghurt) within one country (Germany). Results from a panel‐error‐correction model for 30 products sold in 432 stores over a period of 312 weeks suggest that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explains a significant share of differences in cost pass‐through rates: more differentiated products command higher prices and are characterised by lower equilibrium cost pass‐through rates as well as more sluggish price adjustment.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影响农村客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农村利益分化问题.而农村利益的分化既可能导致农村社会的不稳定,也可能促进农村的社会稳定,因此,本文认为,为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必须通过增进正相关、降低负相关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We employ a vertical differentiation model to examine the potential bias in pricing-to-market results when using export unit values aggregating differentiated products. Our results show that: (i) false evidence of pricing-to-market is always found when using unit values, whether the law of one price holds or not; and (ii) the size of the bias increases with the level of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Our simulation results support those conceptual findings. Thus, some of the positive pricing-to-market results in the literature could be an artifact of the product heterogeneity embodied in unit values rather than evidence of imperfect competition.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适垦耕地及其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分析山西省适垦耕地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差异性,为山西省未来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宏观性参考依据。研究方法: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数字地形高程图生成地形高程和坡度分级图,通过将地形高程分级图、地形坡度分级图、2000年耕地分布图和分县行政区划图的叠加,提取2000年分县耕地地形分异数据,计算2005年分县适垦耕地面积。研究结果:(1)山西省耕地的地形分异特点是随着地形坡度的增加,耕地面积均呈下降的趋势;(2)适垦耕地的空间分异主要受地形条件控制,地形平缓的黄土塬面、盆地和河谷适垦耕地指数一般都在40%以上,而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地和丘陵地区指数值普遍较小;(3)人均适垦耕地面积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是河谷、盆地少,黄土塬、丘陵低山多,人均适垦耕地面积在2亩/人以下的地域主要集中在太原、临汾等盆地。  相似文献   

18.
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如何提升我国大豆的竞争力已经成为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严峻挑战。本文尝试从产品差别化角度出发来分析我国大豆在国际竞争中所处的位置,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大豆实施产品差别化,大力发展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的市场效应,并就此对我国大豆种植业发展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煤炭开采的生态效应及其地域分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分析不同地域矿区煤炭开采引起的生态效应及其地域分异现象,为差异性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综述法、实地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研究结果:煤炭开采扰动生态系统要素,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其生态效应明显;这种效应在矿区内和矿区间表现程度和形式不尽相同,存在分异现象;影响生态效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采矿扰动因子和本底生态条件。研究结论:开展矿区生态监测和修复需要分区对待,并探索其敏感性指标或建立综合性指标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土地整理必然从增加耕地面积的单目标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多目标方向发展.以广西为例,在明确农用地整理潜力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农地整理潜力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农用地数量、质量潜力空间分布不均匀,呈现出中部高于四周,南部高于北部的空间分布现象.最后针对农地整理挖潜保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