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俄语人才培养已经不能适应两国关系发展对俄语人才的需求,应用、复合型俄语人才培养是我国俄语专业教学和教育的发展方向。基于此,相应的应用型俄语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势在必行。通过研究“商务+俄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以期对我国的俄语专业教学和教育探索新路,同时也为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和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为了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需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哈尔滨商业大学俄语专业为例,探索和研究具有商科特色的"俄语+商务"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高级俄语人才。  相似文献   

3.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人才市场调查的基础上,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化岗位,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大专业,小方向,宽基础,重特色”。为培养出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商务运作流程和经济活动规律的综合型高技能人才,要求理论够用,深度适当,特色鲜明,技能突出,具有较强的商务交流能力,能很快切入企业岗位。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中,明确提出了建设“商个体系”,落实一个“理念”,这就是建设科学合理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切实可行的实践、实训教学体系,落实培养到企业岗位“零适应期”的“楔型”人才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4.
李执桃 《经济师》2012,(7):66-68
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复合应用型教师"概念作了界定与阐释,对外经贸类高校实施"外语+专业"或"专业+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的复合应用型教师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制度建设与政策方面,提出了复合应用型教师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探讨了机关效能建设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影响与作用,并就面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如何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提出了“紧抓一个中心、促进两个延伸、实现三个优化、做到四个结合、达到五个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论应用型本科“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要求高等教育向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近年来,一批由高职、高专合并升格而来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培养目标是面向研制、生产、管理工作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而如何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改变师资队伍建设的观念、制定“双师型”教师素质认定标准、制定“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等建议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彦普 《当代经济》2016,(31):125-127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是推动和优化我国职业教育分层发展的必然选择.考试改革作为转型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必须回归其“手段”功能,发挥破除人才培养模式僵化的节点作用.本文在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和国内N+2考试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管理类课程考试改革的方式,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并提出了推动高校管理类课程考试改革顺利实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MIB)是旨在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国际商务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专业学位类型。基于创业导向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实现MIB精英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为实现MIB创业教育的长足发展,应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构建包括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教育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考核体系等内容的基于创业导向的MIB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刘琦 《时代经贸》2017,(34):56-57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外贸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根据我国外贸结构转型升级和国际网络贸易发展的要求,开展基于互联网+时代下高职国际商务类专业课证岗融合的多维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积极探索一条高职国际商务类专业行之有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之路。  相似文献   

10.
桑红莉  张凤武  唐凯 《经济师》2013,(5):219+221
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问题是贯穿于该专业本科教育的关键问题。文章在阐述学校办学理念及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构建了"3+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从四方面提出了该模式下的职业素养培养方式,以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企业需求和高校人才供给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11.
探索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培育的有效途径,旨在使高等学校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满足新世纪人才市场需要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型人才,使其更好地参与经济建设,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管理类专业应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人才市场需要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型人才模式。从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入手,阐述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其意义,探讨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些做法,对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何淑婷 《经济师》2023,(5):179-180+182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媒体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大学生受到了各种诱惑和影响。高校只有立足于思政育人模式的构建,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素质修养。文章阐述了“互联网+”融入高校思政育人模式的内涵;阐述了“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育人模式的重要性;剖析了缺乏“互联网+”管理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探究了“互联网+”时代下构建高校思政育人模式的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究与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在新工科背景下,民办高校应紧跟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趋势,积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在融合相关产业需求的同时,提升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重塑并优化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及路径。因此,从“产学研一体化”视角出发,围绕“服务区域、产教融合、职业导向”的特点,面向区域经济与行业的发展需求,重构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机制,并提出具体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4.
王国权  才智  韩紫恒  马海峰  赵福军 《经济师》2014,(1):179-179,182
通过对IT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文章主要从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培养方案制定、课程置换管理办法制定、网络管理平台研发、课程置换成绩评定及考核机制改革等方面对于基于校企课程置换的"3+1"IT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实践证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IT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改革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在运行、评价、监督等各个环节都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是多层面的,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在教学模式改良的大背景下,势必面临着更深层次的反思和重组。从解析“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入手,尝试性地创新构建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标准。  相似文献   

16.
《经济师》2019,(7)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社会经济发展急需"俄语+"复合型人才。当下的俄语人才培养存在语言知识运用能力不强、第二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精准、口语表述能力较低、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等问题。通过"俄语+专业"学习意识培养、校本教材编写、"互联网+"俄语教学模式、"学生中心"高效课堂、实习基地建立等途径,能够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俄语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7.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音乐类专业发展与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经济新常态变化的要求。提高地方本科院校音乐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要深刻理解应用型人才的内涵、特点,分析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课程体系设置科学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健全地方本科院校音乐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8.
童莹 《时代经贸》2020,(11):87-88
随着大数据、机器人时代和财务共享模式的到来,“1+X”智能财税证书顺应趋势而出现,同时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也需要进行相应的重新构建。本文通过对“1+X”智能财税证书进行分析,探究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新型财会人才培养需求,深化“1+X”智能财税 复合型智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让学生把握更多、更好的就业与择业机会,培养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新型财会人才。  相似文献   

19.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专业建设是新工科建设的最核心问题,而校企合作是新工科建设不可缺少的路径之一,也是“双创”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最重要的改革方向。在“双创”与“新工科”背景下,首先阐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以及高职“双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与实施路径,旨在为“双创”与“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20.
从新工科建设出发,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巩固和完善现有人才培养体系的条件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要不断开放思维、拓展渠道,借助学生科技竞赛和稳定的校企合作平台,探索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模式,强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