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报生存发展的根本是稿件的学术质量,获得高质量的稿件成为地方高校学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基于地方的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战略应是基于地方、服务地方、贴近地方。唯有结合地方高校特点,设计应用性和教学类栏目;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内涵,设置地方文化类栏目;依托地方优势产业,设置地方发展论坛;同时要做到基于地方的宣传推广,长期坚持,才能打造出高质量、有特色的学术刊物。  相似文献   

2.
杨立萍 《当代经济》2011,(23):62-63
我国现有法律制度不允许地方政府负债,然而地方政府的直接或间接负债早已成为普遍的事实。对此矛盾应采用疏导与规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理,制度建设是政府行为规范的前提。本文从地方政府举债权、地方政府债务核算、地方政府债务控制几个方面进行了制度分析,探讨了建立规范地方政府负债的完整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3.
4.
关于完善地方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地方公共财政体系的收支和管理方面存在的不合理状况 ,在分析制度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建立独立的、具有实质意义的地方公共财政体系的理论和实践构想 ,并对如何完善地方公共财政管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王儒 《经济论坛》2000,(6):11-11
地方税收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如何,关系到地方财力和宏观调控能力,是各级地方政府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各级地方税务部门服务于地方党政领导决策和地方经济发展应认真研究的问题。影响地方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提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受国家财政体制和宏观经济政策因素决定外,主要是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影响:经济效益因素。地方税收收入受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较大,特别是企业所得税,直接决定于企业的盈利情况。从近几年石家庄市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看,企业效益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效益低下,产销不对路…  相似文献   

6.
7.
谭泰乾 《经济师》2004,(7):200-200,202
正确、全面地理解地方公共财政的“公共性”特征 ,对于建立我国地方公共财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在阐述地方公共财政“公共性”特征的内涵的基础上 ,深入分析了地方公共财政“公共性”特征的主要表现 ,并针对各种表现提出了建立地方公共财政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8.
开放地方债券市场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德旭 《经济管理》2002,(14):75-79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地方债券这一目前在国外已经比较普遍的债券市场品种,必然也会再次出现在我国的债券市场上,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作为发债主体的地方政府有着强烈的发债需求和冲动,市场也有着较强的需求或随能力,同时我国已经有了一些发行“准地方债券”的实践,而且地方债券市场的开放和发展已经具备较好的外部市场环境,再加上有丰富的国际经验可资借鉴,所以重新开放我国地方债券市场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9.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0.
董宁  郑玉坤 《生产力研究》2011,(4):54-55,88
财政与金融的职能定位及其关系安排历来是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从理顺地方财政与金融的职能和作用入手,构建地方财政与金融的关系框架,分析了我国财政与金融相互关系的微观基础,全面考察了当前地方财政与金融的职能交叉,发现地方财政和地方金融在金融改革、维护地方金融稳定、支持三农、中小企业等薄弱环节和民生以及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位"和"越位",并运用山东、辽宁和四川三省的数据对两者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探讨了实现两者良性互动的机制与结合点。  相似文献   

11.
12.
13.
This essay is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the work of Robert A. Mundell, winner of the Nobel Prize for Economics in 1999. It is a contribution to a special issue of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  相似文献   

14.
15.
16.
购并效应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市公司购并前的财务数据状况是影响沪市上市公司2000年购并效应的重要因素,2000年沪市上市公司发生的购并较大程度上存在“保壳、保配”的不纯正购并动机。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We model a spatial market in which the utility of each consumer is affected by the consumers who buy precisely the same product. The marginal contribution of consumers x's purchase on consumer y depends on |xy|, which declines as |xy| increases. Such modelling of preferences fits goods that signal a consumer's place in society—clothing styles, automobiles and jewellry are examples. For 2n + 1 firms we find the unique symmetric equilibrium and derive comparative statics on the optimal number of firms, the largest number of firms the market can support, and the behaviour of profits per firm as n increa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