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的总体发展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对推动中部地区县域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有利于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缩小县城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有利于制定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县域发展政策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2.
文章阐述了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加快西部县域经济的发展是西部地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也是缩小东西部差距的基本途径。提出了西部地区应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利用发展势差和比较优势、改造发展环境,努力构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体系的途径来加快西部县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彭春燕 《企业经济》2007,(3):115-117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小系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点,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区域。本文从依托特色产业,走壮大和规模之路;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借助外力求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解放思想、创新体制,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疏通县域经济发展的融资“瓶颈”,银行贷款加大县域投放这6个不同的角度就如何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做了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壮大县域经济,是提高区域整体实力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对缩小城乡差距、夯实发展基础、促进协调发展、全面实现小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认真审视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明确任  相似文献   

5.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评述及其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经济》2013,(2):154-158
本文主要从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组织方式、发展的特色内容等维度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总结。由于采用的研究视角不一致,不同学者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总体来说,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必须立足实际,发挥地区比较优势,顺应国际和地区产业分工调整趋势,建立更加节约环保和更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以更高水平的工业化带动农业和服务业的升级。  相似文献   

6.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作用日益突出。要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民营经济提高认识,大力支持,加强管理,以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推动县域经济的振兴,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章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2011-2020年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和面板Tobit回归等模型,研究了县域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广西壮族自治区县域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各县逐步由失调衰退期迈向协调发展期,且多数县域已经发展至过渡调和期;处于失调衰退期的县域经济发展滞后,而处于过渡调和期与协调发展期的县域社会福利发展相对滞后;各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程度差异较大,呈现东南部和西南部最强、中北部次之、西北部落后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形成耦合协调度较高区域从东南和西南地区向西北扩散的空间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8.
综合运用传统总体差异分析及空间自相关指数对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水平进行测度,引入核心-边缘模型对各区域不同财政收支结构对区域经济关系的影响进行逻辑推理与演绎,并利用VAR模型就财政支出结构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东部地区保障性财政支出的经济效应要大于生产性财政支出的经济效应,而且东部地区的财政支出规模越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差距会越大;中部地区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发展无显著影响;西部和东北地区生产性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相对较强,政府应根据本辖区的自身情况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杨花英 《企业研究》2011,(6):131-133
县域经济对于民族地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加快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和资源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西部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发展西部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几种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方法,对2001到2010年我国的四大区域的和31个省市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研究,总结各个区域和省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的变化趋势和特征。研究结果很明显,我国各个区域内的积极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现在的协调水平已经很高。大体上看来,我国我国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略低,东北地区以及东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则有上升趋势,只有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平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在我国的各个省市中,大部分的省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出现上升趋势,只有少数省市呈现出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1.
2012—2016年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呈现如下特征:中国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系统中,生态指数明显高于经济指数和社会指数,表明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中国整体的协调发展呈波动上升趋势,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有利于中国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东部地区协调发展水平最高,而东北部地区协调发展水平逐渐下降,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水平缓慢上升。因此,应加大对东北部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扶持力度,同时增强东部地区对其他三大区域的提升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连片特困地区是当前扶贫攻坚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主战场,湘西地区是这一区域的典型。基于系统科学的视角分析,区域系统开放是湘西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子系统的竞争与协同是湘西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超循环是湘西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内部实现途径。推进湘西地区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构建区域市场协调发展模式——区域一体化市场体系,构建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模式——区域特色产业体系,构建区域基础设施协调建设模式——基础设施区域网络体系,构建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模式——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相似文献   

13.
肖璐  吴挺才 《民营科技》2012,(11):107+214
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近年来制定的重要宏观战略之一,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广东增城实施南中北三大主体功能区协调发展战略,摸索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的增城模式,其精髓就是"政府主导、统筹城乡、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4.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全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国民经济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调整和区域发展格局的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当前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有必要对改革开放30年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经验进行总结,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予以明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地区经济工作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王保平 《西部财会》2003,(12):18-19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如何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是摆在我们各级,特别是县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我们感到,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立足县情,突出特色,理清思路,创新实干,努力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6.
翻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画卷,我们能找出"区域协调发展"日益清晰的思想内涵与发展脉络--"七五"计划提出:"要正确处理东部沿海、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把东部沿海的发展同中、西部的开发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到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开始显现;"八五"计划指出:"促进地区经济朝着合理分工、各展其长、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方向前进","协调发展"首次出现在中长期规划中;"九五"计划提出:"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协调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思想;"十五"计划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合理调整地区经济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已有明确的区域开发政策与之呼应.  相似文献   

17.
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要正确认识县域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以提升县域核心竞争力为中心,调整与优化县域经济结构。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改革导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县域经济结构优化的活力。要发挥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城镇化建设是区域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城镇化为载体,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永恒的主题,与之相随的另一面则是地区差距这一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难题。控制区域差距扩大、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主要来自在市场机制作用基础上政府政策的选择。区域财税金融政策是针对市场机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失灵领域进行调节与引导,优先发展具有优势的地区,刺激和帮助落后地区快速发展。文章通过述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战略布局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效应,研究评价财税金融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企业经济》2019,(12):147-153
城镇化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分析和评价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并据此提出建议和措施,对提高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加快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据国家规划构建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不平衡问题,这种不平衡既体现在民族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也体现在民族地区内部省区之间以及民族省区自身的新型城镇化要素之间。民族省区要立足实际,充分认识自身在新型城镇化不同维度上的优势和短板,在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改善措施,缩小区域差距和要素差距,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代中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省际区域经济差距经历了差距拉大—逐渐缩小—缓慢增大—逐渐缩小—维持不变的过程,逐步趋于收敛,其深层原因在于经济发展基础、资本投入、区域要素配置、区域要素使用和制度因素的地区异质性。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不断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资本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开放水平,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完善与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要求相适应的宏观区域政策和区域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