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农村土地征收过程中利益分配博弈失衡是征地冲突的根源。地方政府、开发商、村集体组织和农民之间利益关系复杂,利益博弈中地方政府征地权力滥用、村集体组织违规执行、失地农民利益诉求机制虚置,以及土地制度的不完善,造成土地收益分配不公,农民土地权益受损。基于此,建议从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和征地制度、平衡利益主体博弈力量格局以及提高失地农民的补偿收益和生活保障等三个方面优化农地征收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农地征收利益公平分配。  相似文献   

2.
土地资本化是在土地的不同用途基础上的价值再发现,是伴随着产业升级而出现的。在土地产权清晰的框架下,由土地资本化所产生的土地级差收益归宿是明确的。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相对合理的土地产权结构,使得土地资本化后的财富效应能够在不同的主体之间合理分配,不会导致贫富差距的明显拉大。由于中国特殊的土地产权尤其是农地产权安排,使得政府成了土地资本化的最终受益者。这种产权结构就会导致土地财富的急剧集中,容易促使政府出台非理性的经济发展措施。从而有必要通过严格的有法律效力的土地规划来现实政府的"卖地"冲动。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安排下的政府行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茂 《农村经济》2006,(10):19-21
在我国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安排下,政府作为土地征用过程中的行为主体,其行为的合理性、合法性、公正性都将影响到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分配以及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考察政府行为尤其是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偏离“公共利益”准则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规范土地征用过程中政府的失效行为。  相似文献   

4.
土地流转中的政府责任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的土地流转呈现出了规模不断扩大、从自发性到规范性转变、流转方式增多的特点.地方政府作为土地的管理者,本身的特殊地位和拥有的权力决定了其在这一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政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应当承担起土地权利的市场化设计、土地流转市场建设、利益合理分配、耕地保护与粮食保障等方面责任.这样,才能保障土地的有序流转,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焦点和难点.如何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则是解块问题的关键.失地农民的利益问题,实质上就是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士地收益的分配问题,即各个参与主体的利益分配格局问题.就此,本文从相关制度保护、征地过程保护和行为主体保护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保护失地农民利益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征地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集体和农民作为利益相关者,都面临着地权变化中的各种选择和利益重新分配,而选择权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却是与农地的初始产权安排紧密相关的。经过长期演化而来的现存土地制度对农村土地做了.复杂的产权安排,事实上造成了征地过程中利益分配中的矛盾和地权交易成本的上升。  相似文献   

7.
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个艰巨挑战。在政府、开发商、原住民三方主体的利益博弈和成本效益计算下,改造行为必须协调各方利益。城中村改造的最大难题是资金平衡难以满足,而土地既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又是破解难题的主要资源。制定好的城市规划和项目方案,在政府的主导和开发商、原住民的参与下,可以找到城中村改造的土地经济学答案。  相似文献   

8.
两级博弈下的征地风险流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我国土地市场中存在的两级分割以及农民内部固有的利益分化,我国土地征用中一直存在着两级博弈:一级博弈具有博弈规则的政府主导性和风险流动的制度依赖性等特征;二级博弈则具有博弈规则的自创性和风险流向的阶层区分性等特征.分析发现:制度分割是引导一级博弈中风险流动的重要机制,而个体行动是构建二级博弈中风险分配格局的重要力量.要改变不同主体在征地风险承担上严重失衡的现状,就必须改革征地制度、制定指导性的利益分配原则、疏通两级博弈的沟通渠道以及扶持弱势群体规避风险等.  相似文献   

9.
土地征用中相关主体利益关系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我国土地征用中,围绕土地利益分割,形成了政府(国家)、土地开发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失地农民诸相关主体利益关系。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失地农民许多权益主要被政府及土地开发企业侵吞,在各相关主体利益关系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非合理性。因此,通过改革观行征地制度,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是保护失地农民权益、调整不合理的相关主体利益关系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0.
土地集约利用中不同利益主体博弈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土地集约利用问题已经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现有土地尤其是农村居民点,存在土地集约利用进程缓慢,用地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参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各主体博弈目的不一致性与缺乏相应的利益整合机制.突破传统的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视角,基于政府、开发商和农户等不同利益主体及其利益目标,构建不同层次的博弈模型,计算和比较各主体利益.研究表明,只有使其利益趋同,增加抵制与协调成本,才能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目标.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各地快速发展。泉州在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过程中,在流转期限和流转用途等方面具有不同特点,通过充分利用政策促动,项目拉动,以点带动等措施推动土地流转发展,泉州实现了经济、社会、产业等效益上的进步。但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的土地流转思想顾虑、收益无浮动,渠道无畅通,行为不规范和种植“非粮化”等问题,应通过确保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健全土地流转市场的中介服务体系,强化土地流转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完善土地流转的政府支持配套政策,以推动泉州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集体用地流转看我国农村土地发展权配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的发展权实质上归属于国家所有,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农民集体争取土地发展权及其收益的体现。农村土地发展权的设立与配置是十分必要的。文章通过分析与借鉴国外土地发展权制度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农村土地发展权制度进行了设计与构建,主要内容包括农村土地发展权的归属、农用土地发展权配置、集体建设用地发展权配置、农村土地发展权流转、对农村土地发展权的管理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西方社会将土地产权分为权能和客体两方面,并进行科学精准地界定、重组,以实现土地产权在政府管理层面与个人使用层面的均衡分配。人工不透水层作为承载社会经济发展用地类型的覆被类型,随着西方社会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而处于规划和管制当中,具体反映在土地产权主体占有地块内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控制指标。而土地用途分类和土地覆被分类作为土地产权的实体化反映,则构成以经济价值为维度的土地发展权的尺度性特征,实现了政府宏观管理与个体微观利用的兼容性。对我国土地产权管理的建议:土地管理应由强调土地所有制向构建土地利用管制制度转变;科学界定土地产权,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我国土地管理向民生化、微观化、精准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土地流转的重要性,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状况越来越成为学者们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为系统性梳理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研究的进展。方法 文章以1998—2019年2 120篇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论文作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CiteSpace、Bicomb和Ucinet等知识图谱工具,分别从时间分布、作者分布等多方面探究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研究能量分布,并从研究的演进脉络、热点内容、前沿趋势等多个方面探究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概况。结果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研究大致分为萌芽期、缓慢增长到快速成长期、爆发式增长期等;学者们的合作关系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研究的热点主要为土地流转的内涵与市场机制、土地流转与土地制度、确权问题、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农民权益及政府行为等。最后,归纳出土地流转研究的演进过程、研究脉络等信息。结论 利用可视化图谱挖掘出土地流转最新研究动态和趋势,尝试为构建农村土地流转领域的宏观知识图谱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剖析中国建设用地配置中不同政府失灵的成因、影响与相互关系,探索相适宜的综合性改良框架及实现路径,为国家建设用地配置优化改革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研究、逻辑分析与框架设计。研究结果:中国当前的建设用地配置存在两种政府失灵,并且这两种政府失灵涉及不同类别的政策问题,因而单一的技术性对策无法达到理想的解决效果,故需要依据不同的问题特征,设计构建综合性的政府失灵改良框架进行指导作用。研究结论:中国建设用地配置同时存在政府失灵Ⅰ与政府失灵Ⅱ。前者发生于政府内部,以央地关系失衡下建设用地计划管理机制失效为特征;后者发生于政府外部,以政府过度干预市场机制、扭曲土地资源配置为特征。对应于这两种政府失灵,本文设计涵盖6类调控工具的综合性改良框架。其中,针对政府失灵Ⅰ,主要有观念性调控、规划性调控和经济性调控3类,其可行路径包括转变形成目标相容的管控理念、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引入指标交易与管理平台等;针对政府失灵Ⅱ,主要有规则性调控、探索性调控和产权性调控3类,其可行路径包括健全土地市场运行规则、探索创新存量土地开发模式、构建现代土地产权体系等。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探求与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用途管制相适应的耕地权利人市场化补偿机制,为耕地保护法建立公平、长效耕地补偿制度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与耕地保护责任承担出现了错位,并且随着耕地用途管制的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财政补偿明显不足。立法上应当建立以耕地发展权为基础的耕地保护补偿制度,耕地发展权是耕地非农建设和非粮种植的权利,属新型用益物权,由耕地所有权人和用益物权人享有。应建立耕地发展权银行,推动耕地发展权转移,发展权受让人不仅要支付新增指标(限额)交易的费用,还应支付以所在地区指标(限额)交易价格为标准的费用,用以补偿既有耕地权利人。研究结论:耕地的非农化、非粮化严格用途管制,是对耕地权利人耕地发展权的限制,应以耕地发展权转移建立与耕地用途严格管制相适应的耕地补偿制度,以保障地区公平发展,提高耕地保护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总结我国1998~2016年间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历程及成效,探讨了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提供参考.[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我国1998年以来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历史演变及其成就,以此探讨未来的改革方向.[结果]将我国1998~2016年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分为3个阶段:允许土地使用权转让阶段,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阶段,以及允许土地经营权抵押、 实行三权分置阶段,并总结各个阶段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以及学术界的观点;分析改革成效主要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得到法律保护、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得到长远发展、 三权分置放活土地经营权;探讨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主要有: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三向发展、"三权分置".[结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实行国有化,是我国在现有制度基础上最现实的选择.中央提出"三权分置"是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基本土地经营制度的自我完善,是新形势下协调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这一举措必将使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基于上海市建设用地减量化的政策背景,分析上海市土地指标交易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建立土地指标市场化交易机制,为上海市土地利用制度改革提供经验借鉴。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研究结果:上海市土地指标交易存在交易半径较狭小、市场化程度较低、定价机制不合理、收益分配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应研究市场竞争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指标交易机制。研究结论:针对经济快速发展与土地指标短缺的现实矛盾,上海市政府应从机制构建与配套措施两方面进行土地指标市场化交易体系建设,以推动上海市土地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Land system reform (LSR) helps to protect farm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and national food security. China is a country dominated by agriculture but insufficient arable land resource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n and land is prominent. To alleviate the man-land contradictio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LSRs, especially in the past half century. Extensive and in-depth studies have been done on the process and stag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LSRs, but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n the necessity, problems and key measures to deepen the land system reform is still insufficient. Based 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history of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LSRs, this study firstly analyzed the key issues and new challenges existing in or arising from China's land system, then put forward the necessity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land system, and discussed specific measures taken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land system in China at present and finally pointed out the future LSR’s dire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na's rural LSR has gone through five stages in general since 1949. The key problems existing or arising from the current land system in China include unclear subject of land property right, serious in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rapid farmland conversion and conflict between farmers’ interests and land system. The dual land system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s severely restricted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is countr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actively promoting the reforms of rural agricultural land, collective operating construction land and homestead to further remove the dual institutional barriers that hinder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tegrated land trading market. The vision is good, but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for China's LSR. The direction of China's rural LSR is to make the property rights relationship clearer, the farmland rights more complete, the transfer transactions more market-oriented and the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more equal. Deepening the rural LSRs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l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safeguard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farmers, promote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land relationship, and inject new vitality and momentum into rural revitalization. Cooperative promotion of land resource capitalization reform and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reform is the key area of land system reform in China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基于“制度环境—治理结构—资源配置”的理论视角,系统梳理和评析当前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的产权基础、流转路径和收益分配相关研究和主要观点,为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提供学理支撑。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比较分析、归纳与演绎。研究结果:(1)从产权基础来看,中国土地产权的明晰性、完整性、稳定性均面临挑战,要加快推进确权登记、还权赋能并建立准入退出机制;(2)从流转路径来看,健全机制、划清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边界、识别和化解各类风险有利于土地要素流转顺畅、土地市场高效管控和防范冲击;(3)从收益分配来看,要遵循权利均等、时空均衡、权责统一的原则,改进土地收益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建立健全监督问责机制。研究结论:应当顺势而为、因地制宜,以夯实产权基础、优化流转路径、改进收益分配为主要抓手推动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从而促进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