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3 毫秒
1.
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农村扶贫政策推动了绝对贫困的大规模消除,阐释政策变迁、解开政策减贫“秘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方法,构建“场域—形式—行为”政策变迁分析框架,阐释农村扶贫政策变迁及减贫机理。研究表明,农村扶贫政策经历了从着力解决温饱、致力总体小康、奋力全面小康,再向乡村振兴过渡的历史分期。在“减贫战略—农村改革—理念转型”场域中,农村扶贫政策通过渐进式政策更替、层叠、漂移、转换变迁保持存续和稳定,持续塑造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贫困人口内生发展的行为者行为,促进贫困人口内生发展、摆脱绝对贫困。农村扶贫政策稳定是消除绝对贫困的关键,这为刻画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注入了新的内涵,也为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的政策稳定提供了必要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制度解释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官兵 《农业经济问题》2005,26(10):38-41
本文以制度范式来分析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历史和现实变迁。本文认为,农村金融制度的决定和变迁是国家及其代理人、农户和其他城市利益集团之间利益互动的产物,其中国家的角色非常重要。农户阶层对金融资源支配权的完整与否决定了农村金融制度未来变迁的效率。  相似文献   

3.
高度趋同的农村宅基地制度变革话语的理论基础在于对宅基地地权实践理解中的权利产权命题。经验显示,农村宅基地地权镶嵌于村庄社会治理场域中,呈现出多种社会产权样态并表现出独特的权属特性。高度财产权化的宅基地制度变革方向不仅误解了现有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合理性,忽视了宅基地地权实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且有悖于现代产权发展的内在规律,放大了宅基地制度的变迁需求,低估了宅基地财产权化制度变革的社会风险和不良后果。中国农民可以享有更多的土地财产权利,但一味高歌猛进的宅基地财产权化的制度变革可能会导致"产权失灵"的闹剧。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场域理论为切入点,分别从场域结构重塑、社会交易方式转变、表达性行为和工具性行为互动等方面,阐述了关系网络变构逻辑下的制度变迁。研究表明:首先,场域关系网络内源经济增长和外部利润的出现产生了对场域边际调整和网络结构软化的需求,进而诱发了制度变迁。其次,制度变迁引致的网络关系变构内含了交易方式由人格化向非人格化的转变,而制度内生的非生产性激励则是由于制度稳健性需求造成的。再次,制度变迁本质上由特定主体意向性建构的行为动机所决定,外在具象为表达性行为和工具性行为均衡路径演变实现的社会结构重塑。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共享心智模型"进行了拓展,并运用于农地产权认知研究领域,进一步探讨了农地产权认知形成的社会基础及其对关系网络事物依附性,明确了情景分析在农地产权认知研究中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邓作勇 《南方农村》2010,26(5):28-32
我国农村社会制度体系中存在着一对相互补充、相互依赖的核心制度,即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和村民自治制度。这两个制度在法律上都有明确而详细的规定,但由于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性和我国特殊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两个制度在其具体的实施中都出现了一定的偏离,几乎无效的农村自治制度更是对土地的承包经营体制起不到保护和补充的作用,从而导致农村社会的失序和落后,农村经济缺乏有效的制度环境和发展后劲。本文通过分析认为,要使农村摆脱这种不利的发展局面,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关键在于进一步完善农村自治制度的建设,把利益化的政府对农村经济施加的不利影响不断缩小甚至消除。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历史变迁的进化博弈论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解读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历史变迁规律,分析现阶段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取向。研究方法:通过构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集体、农民4方动态进化博弈模型,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制度历史变迁中各利益主体博弈进化关系特征及约束条件。研究结果:生成了各利益主体进化博弈关系表及策略对比趋势图。研究结论:(1)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制度以中央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导;(2)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是一个由强制性向诱致性过渡的历史过程,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应该顺应这种趋势;(3)农民集体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历史变迁中中央政府策略选择不完全的产物,其产权关系不清、权能缺失。(4)应该有针对性地完善现行土地产权制度,促使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由城乡二元体制向一元体制过渡。  相似文献   

7.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权和农村社区组织及其成员权虽然在实践、立法和理论研究中被混同了,但它们在历史渊源、权利内容、变迁趋势等方面都有本质的区别.两种不同组织和成员权的混同,在"正义"和"效率"两个纬度上产生的负面影响可以看作是现行农地制度的成本.混同的表面动因是为了农民的利益、节约组织治理和组织管理的交易费用,但深层动因却是国家通过其最底层的代理人--农村社区组织对农民的土地所有权进行控制,从而获得制度收益.通过成本和收益两个方面的法经济学分析,可知混同两种不同组织和成员权的制度安排的绩效是值得怀疑的.  相似文献   

8.
土地流转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的基本经济制度之一,它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和发展,以户均制为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极大推动农村社会进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已逐渐显现出一些缺陷,作为一种新制度,土地流转是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极好补充。鉴于此,本文应用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对土地流转制度的产生及效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业农村的改革与发展在过去10年的进程中已经建立起了有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旨在保障农民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的农村政策和法规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但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矛盾没有完全消除,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为此。本文就如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和乡村基层治理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促进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探讨,并认为这三方面的制度变迁会相互影响,但农村土地产权的界定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山西200万元竞选村官的典型案例为个案,运用博弈理论,将资源型农村社区分为政治、公共资源和社会交换三个场域,并建立博弈模型分析三个场域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资源型农村在政治场域与公共资源场域的互动过程中面临制度均衡被打破的张力,而社会交换场域的加入使资源型农村原有的制度均衡终究被打破。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构建中国农村宅基地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并提出宅基地制度的改革方向。研究方法:制度变迁理论方法。研究结果:宅基地要素相对价格变化,产生“外部利润”,引起利益主体的初级行动和次级行动,形成新的制度均衡。研究结论:中国宅基地制度经历了从自由流转到宽松流转到限制流转再到当前的“三权分置”等阶段,始终与同时代的乡村发展战略相互呼应、互为因果。须从当前农村宅基地制度现状出发,逐步弱化宅基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显化宅基地的资产功能,着力激发城乡社会创造活力和土地要素的市场价值,不断促进宅基地制度变革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取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2.
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此条件的制约下采取何种农地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建国以来,我国农地制度经历了三次大的变迁,在此三次变迁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融合,共同决定着农业资源的配置与效率。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民对农地制度出现新的需求。本文在对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对现行农地制度的变迁趋势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从历史角度,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追溯中国土地制度变迁轨迹,同时总结历史改革经验,为当下土地制度改革提供参考,推动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变迁是公有制(国有制)与私有制的循环过程;土地制度的变迁是多方利益主体博弈的均衡过程;土地所有制结构和土地产权交易形式在历史演变中不断丰富。对于当下,(1)土地制度改革不应为土地流转而流转,要以产业为支撑调动社会生产积极性。(2)土地制度变迁是国家、集体和农民三个主体之间利益博弈的结果,权衡好国家与各利益主体的博弈是土地制度改革成败的关键。(3)"三权分置"改革背景下,土地市场化改革将成为主流趋势,而土地混合结构化的改革思路不失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4.
"大村庄制"农村社区建制的推行,使得离散型多村庄转向同质型自治共同体,在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降低政府财政成本、实现农村集体资产集约利用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但现实中多村庄的撤并不彻底,就地内生农村城镇化动力不足。厘清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分析"合村并居场域"和"资产统合场域"两个子场域内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博弈行为,由此提出"大村庄制"模式下农村社区复合治理建设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回顾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过程,分析了我国农村发展的各历史阶段土地制度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并运用长期、动态的观点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效率进行了评价,最后提出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应当与环境相适应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制约农村经济、农业发展的基本制度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农村土地制度。其主要核心就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土地制度的合理直接影响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实现。本文通过对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进行分析,展开经济学视角下农村土地制度历史变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黑河流域分水政策制度变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黑河分水政策制度变迁过程,辨析其中利益相关者作为相互博弈的主体各自所面临的成本-收益处境,探讨造成各个主体不同的偏好取向的更深层次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根源,无疑能从更高的层面理解整个制度走向,为更好地改进政策制度提供有益的启示。总结1960年以来黑河流域分水政策制定实施的历史,提出了分水政策制度变迁的一个可能的模型,即一个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三元主体纳入的完整的、一般性的制度变迁模型。旧制度结构的变迁和新制度结构的得出,是三元主体在成本约束下最大化自身利益的策略下,对制度选择空间本身或在制度选择空间内部进行多次博弈的结果。三元主体各自面临的成本-收益,规定了他们在制度变迁中的地位与策略行为。最后,对分水政策制度的改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理解百年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治理经验。研究方法:从价值、利益和产权的互动机制视角建立了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分析主线,对制度逻辑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中国土地产权围绕党和国家不同时期的价值目标,以保护维护人民利益为原则,先后形成了5个版本的产权治理结构。治理结构的迭代,既是对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反馈,更是对实践中土地产权制度实施的秩序和效能的保障。研究结论:土地产权制度体现了“价值决定利益,利益需要产权”的逻辑主线。百年土地产权制度主要围绕中央和地方、城市和农村两个关系进行了制度建设,保障了公有制的严肃性又不失其治理效率。当前和未来的土地产权制度还需进一步协调当代和后代的关系,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的乡镇和村落中生活着6亿多农民群众。他们繁衍生息在怎样的治理体系中,这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繁荣和稳定,也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村民自治要有规章制度为保障。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定村规民约,是对传统农耕社会制度遗产的扬弃和继承,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乡村基层制度安排。村民自治也要有组织为保障。任何制度不可能没有缺陷和漏洞。要防止乡村基层一些人或群体在制度变迁中利用制度的漏洞谋一己私利或寻求部门利益,就必须夯实乡村治理的道德基础。有的农村基层在实践探索中提出:  相似文献   

20.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农村税费制度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它的实质是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制度变迁可以分为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是国家在追求产出最大化和租金最大化目标下,通过政策法令实施的制度变迁。而诱致性制度变迁则是人们在制度不均衡时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我国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是由我国中央政府自上而下推行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更具体地说,农村税费改革实际上是一次需求回应性的强制性制度变迁。长期以来,农民负担过重严重地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村的稳定,并酿成了多起震惊全国的恶性“农税案件”。这次农村税费改革就是中央政府对农民强烈的减负需求的一种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