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场化认同、贸易报复与反倾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反倾销的文献大多从调查国的角度出发,考虑哪些因素会引致一国反倾销调查。文章从被调查国的角度出发,利用美国对华反倾销数据和泊松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中国的市场化改革降低了美国对华反倾销频度,但其经济显著性不明显;美国对中国贸易依赖指数提高会降低对华反倾销频度;美国对华FDI增加和中国加入WTO反而提高了对华反倾销频度;中国反倾销立法的制定对美国对华反倾销频度的影响没有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归纳总结了美国对华反倾销调查中针对不同企业征收的不同反倾销关税的特点。在古诺模型中,文章讨论了这种反倾销关税制度安排对不同出口企业的影响。低成本企业出口下降相对较小。当企业生产成本优势较大,或者争取到的单独反倾销关税相对较低时,低成本出口企业的出口反而会因为遭遇反倾销而增加。反倾销整体上会降低被反倾销国家企业的出口。文章利用美国对华木制卧室家具反倾销案例和我国木制家具企业出口数据,实证了反倾销整体上导致了我国木制卧室家具企业对美出口下降。获得统一反倾销的企业出口会显著下降,但获得单独反倾销关税的企业出口反而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3.
2004反倾销备忘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倾销是世界贸易组织许可的贸易救济措施,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自改革开发初期开始,我国产品输出欧美等市场不断遭遇反倾销,不少企业被迫退出市场乃至最终转产或破产。与此同时,自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也针对外国进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和采取反倾销措施。本期分美国对华反倾销、欧盟对华反倾销、中国对外反倾销、WTO反倾销贸易争端和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等几个方面,概述2004年反倾销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4.
全球纺织品贸易进入无配额时代之后,失去了保护伞的各纺织品进口国将更多地利用反倾销措施抵制我国纺织品的涌入。美国对华纺织品频繁的反倾销严重损害了我国纺织品行业的出口环境和国际竞争力,本文在剖析美国对华纺织品反倾销原因后,针对性的提出提升我国纺织品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2000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外国际贸易纠纷也呈同样上升的趋势。一方面,中国产品在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频繁遭遇反倾销;另一方面。中国国内产业也拿起反倾销武器对抗外国进口产品。由此,中国已经名副其实的反倾销“主角”。以下首先介绍WTO各成员反倾销总体情况。并分欧盟、美国、其他国家对华反倾销和中国对外反倾销等部分阐述2006年反倾销基本特点和典型案例。本组文章由高朋律师事务律师供稿。[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继2002和2003年对华反倾销高峰之后,美国主管机构从立法和实践两方面不断酝酿和推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反倾销新政策。如作者在《美国修改对华反倾销政策》(《WTO经济导刊》2005年第5期)一文中所指出的,美国调整其反倾销政策意在更大力度地限制中国产品对美出口。  相似文献   

7.
中美贸易摩擦的深层原因与缓解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国加入WTO后,中美贸易关系一直趋好。但近两年来,双方贸易摩擦明显增多,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美国对华反倾销、知识产权保护、贸易不平衡问题、对中国加入WTO承诺履行的批评以及对华出口管制等问题,构成了中美经贸关系中摩擦加剧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8.
自WTO成立以来,澳大利亚便是全球主要反倾销国。作为澳大利亚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频遭澳反倾销,澳对华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案件日趋增多,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扩大对澳出口和中澳两国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为有效应对澳对华反倾销,本文深入分析澳大利亚对华反倾销的状况及原因,进而探讨相关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9.
反倾销信息     
《新商务》2004,(8):38-38
欧盟对华第35类纺织品反倾销应诉进展,玩具出口将面对一项新的商业守则ICTI,浙江四家制笔企业遭遇美国337调查,印度对华压缩机反倾销调查,土拟对华汽车防滑链进行反倾销调查……  相似文献   

10.
苏中山 《市场周刊》2004,(12):23-24
加入WTO后,欧盟对华反倾销案有增无减,并且是世界对华实施反倾销措施最多的地区。通过分析欧盟对华反倾销的现状、特点、手段以及欧盟东扩对中国和欧盟经贸关系的影响,从完善政府职能,重视原产地规则,加强企业的保护能力三个方面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文媛  赫楠 《商业时代》2006,(26):40-41
本文使用经济学中倾销、反倾销的经济模型分析了美国对华纺织品出口采取反倾销措施对于美国经济福利的影响,并对以反倾销税为主要政策工具的反倾销模型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美国纺织品反倾销税率的经济学最优解,为我国企业和政府在应对美国对华纺织品反倾销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应诉宜有序:美国对华反倾销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80年美国首次发起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到1997年,美国对华反倾销调查已经有65起,涉及几十种品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产品对美国的出口,成为中美经贸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纵观18年的美国对华反倾销史,可以看出,美国对华反倾销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200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外国际贸易纠纷也呈同样上升的趋势。一方面,中国产品在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频繁遭遇反倾销;另一方面,中国国内产业也拿起反倾销武器对抗外国进口产品。由此,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反倾销“主角”。以下首先介绍WTO各成员反倾销总体情况,并分欧盟、美国、其他国家对华反倾销和中国对外反倾销等部分阐述2006年反倾销基本特点和典型案例。本组文章由高朋律师事务所律师供稿。  相似文献   

14.
欧盟是我国三大出口市场之一,同时也是对华反倾销最多的区域经济集团。我国目前已是WTO成员,欧盟必然会加大在WTO框架下反倾销的力度来保护本区域的利益。我国企业产品出口势在必行,了解欧盟的反倾销以及充分利用WTO的规则保护企业利益及国家利益就成了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欧盟是我国三大出口市场之一,同时也是对华反倾销最多的区域经济集团.我国目前已是WTO成员,欧盟必然会加大在WTO框架下反倾销的力度来保护本区域的利益.我国企业产品出口势在必行,了解欧盟的反倾销以及充分利用WTO的规则保护企业利益及国家利益就成了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沈国兵 《财贸经济》2011,(9):63-70,135
本文基于分工模式和实证分析探究了美国对华反倾销对中国内向和外向FDI的影响。研究表明:(1)垂直分工FDI在中国建立的下游企业、水平分工FDI在中国建立的投资企业都会放大关中行业贸易逆差,引发美国上升的行业损害抱怨。结果,美国对华反倾销对这些分工FDI在中国的投资意愿产生不利的影响。(2)美国对华反倾销对中国金属制造业、化学工业、特别是纺织业对美出口及其内向FDI产生很不利的影响。2004—2009年中国制造业部门吸收的内向FDI比重出现近20%的:k幅下降,这很好地证实了基于分工模式的理论预测。(3)虽然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呈增加态势,但是中国企业并没有积极地采取对美直接投资的方式来规避反倾销壁垒,而是选择避税地进行外向FDI。这种对外直接投资格局很难形成中国的产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海关数据库及全球反倾销数据库等数据库的匹配,使用多期DID模型考察了美国对华反倾销对中国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研究发现:美国对华反倾销总体上抑制了中国企业创新,其抑制效应存在1年左右的滞后期,同时这种影响主要发生在反倾销初裁定阶段和终裁定阶段,且终裁定阶段的抑制作用要大于初裁定阶段。拓展性研究发现,美国对华反倾销对涉案多产品企业、涉案金额在中位数以上企业及统一反倾销关税企业的创新抑制效应更显著。进一步对其内在影响机制的检验表明,美国对华反倾销通过内源融资约束和商业信贷融资约束的中介渠道抑制了我国企业创新。  相似文献   

18.
数字反倾销     
WTO并非贸易自由化的天堂,WTO有着自己的游戏规则——例如反倾销。作为WTO所允许的保护各国国内产业手段,反倾销更被某些老练的WTO成员国当成了手中的矛盾:保护的是自己的国内产业拒绝的是别人的产品——不论对方是否真的存在倾销行为。本期我们特别刊出这组数据,希望有助于国内企业各极地关注,应对和利用反倾销。 自1979年欧共体 对我出口糖精及 盐类反倾销以来, 迄今国外对华反倾销案高达378起,涉及五矿化工、轻纺、土畜、机电、医保等4000余种商品,给我出口造成的累计损失约为100亿美元。100亿美元是进入…  相似文献   

19.
在反倾销手段已成为国际贸易最严重的障碍的背景下,我国已成为欧盟反倾销的重点对象,欧盟对华反倾销不仅数量多,而且税率高且为一国一税制,反倾销商品范围广;欧盟的保护主义政策、申诉行业的集中度高、欧盟和中国贸易平衡的变化、中国反倾销手段的较少使用、中国企业的不应诉及恶性竞争等都是欧盟对华反倾销的主要原因;但中国加入 WTO 后,欧盟对华反倾销将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美国反倾销一方面明显和大量违反WTO规则,另一方面从制度到个案调查上针对中国产品都存在歧视性和不公平性。中国出口企业一方面需要熟悉和运用美国反倾销规则进行充分的应诉准备,另一方面也要有坚持抗辨到底的决心和毅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