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许玉金 《经济师》1999,(11):61-61
国有股的转让一般指的是,国有股权通过买卖活动在不同主体间发生流动转移的一种经济行为。它是调整国有资产存量的一种重要形式,有利于盘活国有资产,有利于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集中生产发挥规模效益,也是解决经营性亏损企业的有效办法。可以达到国有股权优化组合、合理流动的目的。国有股权的转让包括:一是非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转让,二是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转让。一、非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转让管理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国有资产股份在企业中占有主导地位,企业是国有资产的直接经营者,其经营目的之一就是使国有…  相似文献   

2.
大股东减持、股权转让溢价与控制权私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中国 A 股市场的数据,对大小非解禁后大股东减持的股权转让溢价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观察与测度.研究发现大小非解禁后大股东均通过减持获取股权转让溢价,但控股股东的减持获利水平显著高于非控股股东,减持成为我国控制权私有收益的一种新途径.实证研究显示,控股股东的股权转让溢价受控制权程度、股权制衡度、股权性质和公司资产管理效率的影响.控股股东的控制权程度与股权转让溢价正相关,股权制衡度与股权转让溢价负相关,经营绩效与控股股东的股权转让溢价负相关.本文建议加强对非国有控股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转让行为的监管,并积极推动第二至第五大股东对控股股东的制衡作用.  相似文献   

3.
赵改栋 《技术经济》2002,21(1):48-49
一、资产重组的主要形式1、股权转让。股权转让 ,实际上是上市公司大股东之间的股权转移或控股股东的控股权的转移 ,即股权变更。通过股权的转让 ,最终实现买壳或借壳上市的目的。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 ,有很多是从公司股权的变更开始的 ,由于国家的所有制性质决定了国有资产在我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目前国资改革进程的推进,各地正在掀起国有股转让浪潮。其中,大股东通过资产重组掏空上市公司的现象尤为严重。上市公司频频更换控股股东,导致公司经营一落千丈,带上“ST”帽子的事件仍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我国控股股东诚信义务立法的缺位,尤其是具体到控制股转让这一领域中,控股股东的出售股权行为应当受到法律制约,应当从立法上确认控股股东在转让控制权时对公司和少数股东负有诚信义务。本文将对此问题试加分析。  相似文献   

5.
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利益输送可能是双向的:掏空或者援助。文章回顾并发展了西方的文献,对这种利益输送的双向性及其转换进行了模型化表述。文章认为:当控股股东难以通过股权转让来实现其产权收益的时候,除了现金股利分红,掏空几乎是唯一的选择,但当控股股东可以低成本进行股权转让时,控股股东就需要在股权转让收益与掏空收益之间进行抉择,甚至援助上市公司以提高股权转让价格。文章的结论对于中国的股权分置改革具有正向意义:放松对控股股东产权收益实现方式的管制(或者降低其交易费用),将会更好地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相似文献   

6.
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及其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   总被引:206,自引:3,他引:206  
在对大股东的性质作出清晰界定的基础上,本文考察了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情况及其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和经营绩效之间有着显著的正向线性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在不同性质的控股股东中都是存在的。具体来说,在中央直属国有企业和私有产权控股的上市公司中股权集中度所表现的激励程度最高,地方所属国有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次之,而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控股的上市公司最低。同时,过高的股权制衡程度对公司的经营绩效有负面影响。但是,不同性质外部大股东的作用效果有明显差别,而且其在不同性质控股股东控制的上市公司中的表现也不尽一致。  相似文献   

7.
徐志虎 《经济论坛》2006,(17):113-116
国有股权在绝大多数上市公司中处于控股地位是我国股票市场的显著特征之一。从优化股权结构,实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兼并重组以及实现国有资本的战略性退出等角度考虑,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必须进行有序、规范的流动,而在国有股权的流动过程中,为保证国家利益不受侵害,国有股权所有者应该对所转让股权进行合理、科学的定价。一、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转让定价实践由于国内尚未建立针对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转让的公开、竞争性市场,加之各地产权交易市场将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转让排除在外,因此,近年来火爆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转让多数采用的是私下协议转让方…  相似文献   

8.
从股东特质角度研究控制权转移的盈余管理问题,笔者根据控制权的不同把上市公司区分为国有控股和民营控股。研究结果表明,当第一大股东由国有股权转化为民营股权时,第一大股东有盈余管理动机,即国有股权私有化过程中存在国有资产流失嫌疑。当第一大股东由民营转变为民营时,第一大股东变更前后盈余管理存在显著差异。即第一大股东变更发生在民营企业间时,由于民营企业是一种“理性经济人”,因而显著地存在对业绩的盈余管理问题。当第一大股东变更发生在国有企业之间时,无论是无偿转让还是有偿转让,盈余管理的动机都不明显。而民营转为国有的例子在我国当前几乎不存在,但未来有可能出现。  相似文献   

9.
国有股减持与股市风险化解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股市高风险的深层原因在于股市中的上市公司缺乏投资价值,而这又源于上市公司的国企病。要根除上市公司的国企病,关键在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要作到这一点,就要求对国有股权进行转让或减持,以分散股权。国有股减持的方法有许多,我们则认为专门为国有股减持与流通设计一个“G股市场”方案是可行的选择。其核心内容是:设立国有股权投资基金,然后,向投资发行基金单位,用发行基金单位所筹措的资金购买国有股;同时,开辟国有同法人股的流通市场(G股市场),向机构投资售卖国有股。  相似文献   

10.
启动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其基本目标是通过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协商机制,消除A股市场股份转让的制度性差异。这无疑是解决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转让问题的又一次难得的机遇。该文提出:在股权分置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家应当尽快开放证券市场,使流通股与同股同权的非流通股特别是国有股,能有效地按照证券市场的游戏规则,在流通、转让中实现其最大的资本价值。  相似文献   

11.
回顾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企业改革是在国有企业公司化框架下进行的,按照这一改革框架,大批国有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按照所有者的性质进行了划分,分为国有股、法人股和社会公众股,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都属于国有股权。国家对国有股和法人股有明确的规定,即要保证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的控股地位。为保持上市公司的国家控制权,作出了国有股暂不上市流通的初始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在保证国有股控股地位的同时,也造成了中国股市的二元结构,即纯粹市场化的流通股市场和非市场化的国有股市场…  相似文献   

12.
一、关注国有股权变动及价幅波动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能。股权分置改革之前,国有股的价值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直接挂钩,上市公司盈利越多,国有股的价值就越高;反之,国有股的价值就越低。因此,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更多地关注经营业绩,把每股净资产值作为国有股定价的主要指标。这种定价方式,一方面可能导致不公平交易,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另一方面容易给有关方面利用会计操纵手段,提高每股净资产创造了条件;除此以外,还容易使非流通股股东侵蚀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导致整个证券市场交易的不公平。国有股权的变动,主要是通过国有股的协…  相似文献   

13.
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性缺陷是造成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问题的根本原因。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股权分置普遍存在国有股股东产权虚设,流通股股东“股小言微”的问题,市场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股东,上市公司的所有决策实际上主要围绕控股股东代理人的利益最大化展开?资产置换型的并购重组能够在中国大行其道,是以股权分裂和非流通股的非市场化交易即场外协议转让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4.
股权结构与财务重述:来自上市公司的证据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以财务重述为研究视角,在考察控股程度与控股股东性质交叉作用的基础上,研究股权结构的治理效率。研究结果显示,在没有绝对控股股东的情况下,无论公司第一大股东的最终控制人是国有还是非国有性质,其发生财务重述的可能性都比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发生财务重述的可能性显著要高;在绝对控股条件下,最终控制人为非国有性质的上市公司发生财务重述的可能性比国有性质的公司发生财务重述的可能性显著要低。研究结论表明,分散化的股权和国有股权对公司管理层的制约效果相对较差,从而使公司进行盈余操纵的可能性更高。本文借助公司财务重述行为,深化了已有公司治理方面的研究,并为监管部门和投资者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2003—2014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本文研究发现,相较于不存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存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更高。进一步分析,本文发现股权质押引起的掏空行为发挥着中介作用,还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在股价崩盘风险较高、上证A股指数较低、熊市年度组、信息质量较低组更加明显,这表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是由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引起的掏空行为和控制权转移风险引起的。最后,本文发现有效的公司治理能够缓解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本文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可能产生的经济后果。  相似文献   

16.
股权质押是股东融资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是当股价发生系统性下跌时,有可能触发平仓线甚至导致爆仓危机,股权质押也可能被股东利用成为掏空企业的手段。文章利用2015—2018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数据,采取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索了股权集中度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控股股东股权的质押比例与企业绩效呈现倒"U"型关系,即只有股权质押控制在适当水平,才能对企业绩效起正向作用;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呈非线性关系;股权集中度能够显著正向调节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叶会  李善民 《财经研究》2011,(9):134-144
文章利用2006-2010年发生的大宗股权交易事件,对大股东获取控制权利益行为进行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大股东在所有权结构中的控制能力越强,能够获取的控制权利益水平就越高,但是与非控股大股东相比,处于控股地位的大股东更倾向于以私有收益的方式实现控制权利益;与非国有股东相比,国有性质的股东更倾向于以私有收益的方式实现控制权利益;较好的市场环境能够有效抑制获取控制权私利行为,尤其是对控股大股东和国有性质股东获取私利行为的作用程度和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2011~2017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行为促进了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提升,且质押比例越高,会计稳健性的提升越明显;在财务风险较低的上市公司中,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会计稳健性的正向影响更加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由于债权人对会计稳健性有更高的要求,在长期债权比例较高的上市公司中,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较小。本文从债权人视角考察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经济后果,对深入认识股权质押和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选取2010—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审计费用的关系。研究发现,存在控股股东质押行为的企业审计费用更高,并且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率与审计费用呈正相关;内部控制作为调节变量,能够缓解股权质押引起的审计费用的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民营企业更容易发生股权质押行为,审计费用更高。  相似文献   

20.
国有上市公司所有权结构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有权结构是公司治理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切入点。文章从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行业领域及股份类别等多个角度研究国有上市公司所有权结构,得出了国有股东"一股独大"现象得到改善却依然显著存在的结论,揭示了国有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不断降低、股权制衡不断加强的演变规律,发现了"一股独大"将降低其他各大股东的持股意愿、国有股东持股比例的降低有利于形成股权制衡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