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立法是治理人工智能风险、促进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人工智能的法律定义界定、立法类型与模式选择,以及法律权责认定,是人工智能立法中面临的三大问题。立足中国国情,比较和借鉴了欧盟和美国人工智能立法研究与实践经验,中国人工智能立法应以人工智能本质和未来发展为抓手厘定其法律定义,构建促进型立法和规范型立法兼具,综合性立法、分散式立法与附属立法相结合的人工智能立法体系,并通过立法否认人工智能法律主体地位、设置举证责任倒置等机制合理划分人工智能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2.
董琴 《经济学家》2023,(1):87-97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治理体系正经历深刻调整,标准化全球治理成为全球治理实践发展新特征。标准化全球治理通过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内容广泛以及治理方式更加灵活,将传统全球治理无法有效控制的微观层级和公共服务等纳入治理范畴,成为传统全球治理的有益补充,也为中国从深度参与向引领全球治理的历史跨越带来新机遇。而“守正”与“拓展”并举是现阶段中国实现这一历史跨越的现实之选“。守正”是我们始终做多边主义践行者“;拓展”是把握标准化全球治理新特征。但标准国际化之不足、世界标准强国激烈之竞争是我国突破标准化全球治理面临的两大主要难题,而数字化为中国突破发展瓶颈带来更多可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基本价值遵循,以标准的制度型开放为根本制度路径,积极参与国际标准活动并提高国际标准提案质量,关键领域国际标准化的重点突破,把握数字标准化与标准数字化新业态是中国实现从深度参与向引领全球治理跨越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目前全球已发布多个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将“负责任的人工智能”设定为核心发展目标。企业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治理体系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落实“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关键主体,但这一理念表述抽象,难以指导企业的日常实践工作。当前企业人工智能治理也面临成本与收益不匹配、组织架构不完备等问题,阻碍治理目标的实现。“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是推进人工智能各环节活动的一种伦理治理机制,与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ESG)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密切相关,要求在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活动中形成“政府监管—行业服务—企业自律—公众参与”的协同治理网络,以人工智能融合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AI+ESG)理念作为企业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核心,将人工智能伦理原则转化为有效的实践规则,并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的特征分别采取渐进式或重构式的治理模式,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人工智能治理责任。  相似文献   

4.
环球     
《经济导刊》2023,(11):2-4
<正>中国积极参与全球AI治理ChatGPT自2022年11月底面世至今不断引起争议,它唤醒了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担忧。2023年11月1日至2日,人工智能安全峰会在英国布莱切利公园举行,包括中国、美国、英国和欧盟在内的超25个国家代表以及马斯克、OpenAI创始人兼CEO阿尔特曼等科技巨头与会。与会国共同签署“布莱切利宣言”,同意通过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9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年度观察》,本文分析了报告中来自全球的44家代表性机构对2019年人工智能治理进展的见解,并提出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正在孕育形成的观点。本文对当时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孕育期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也进行了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治理的国家共同体正在形成,治理规则正在从"软法"向"硬法"转换,企业成为微观治理的主导力量。最后结合这些趋势和特点以及我国人工智能治理现状,对我国参与并进一步推进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建设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正使中国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传统优势逐步丧失。但人工智能的发展,一方面使劳动力的“体能型”要素在生产中的重要性下降;另一方面,随年龄增值的“技能型”要素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成为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新优势。本文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对人口老龄化、人工智能和全球价值链攀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弱化了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负面影响,并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一结果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区分“体能型”要素密集型行业和“技能型”要素密集型行业,研究表明,对于密集使用“体能型”要素的行业来说,人口老龄化会倒逼相关企业更大程度地应用人工智能,从而有利于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高;对于密集使用“技能型”要素的行业来说,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劳动力的年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从而有利于促进相关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高。上述研究从人工智能角度评估了人口老龄化对全球价值链攀升的影响,对辩证认识人口老龄化对价值链攀升的影响、加快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发展从而弥补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传统优势丧失,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的统一规划部署下,中国人工智能及其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在对产业与区域的渗透中表现出技术依赖、数据支撑、逐顶竞争和广泛渗透四个典型特征,呈现出技术应用“枝繁根浅”、区域渗透“城强乡弱”、产业发展“政引企从”、区域布局“东研西算”四大态势。在技术、数据、政策、市场等多方面因素的驱动下,人工智能与区域和产业发展出现高度融合的趋势,呈现范围经济主导下产业融合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小节点—大网络”的区域集聚模式。尽管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并在人工智能应用层领域保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在关键工艺和核心技术方面仍与发达国家有较为明显的差距,在对产业与区域渗透中面临人才、技术、安全、伦理、区域分化等多方面的挑战。需要加快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核心技术攻关、构建安全防护体系、完善法律规范、协调智能资源区域分配,推动人工智能更深刻、广泛地赋能产业与区域发展,助力中国经济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法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近年来,法国立足自身学科优势,在人工智能领域不断强化基础研究布局,推动技术应用转化,并在部分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其经验模式对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具有启示意义。通过系统梳理法国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围绕顶层战略部署、研究资源整合布局、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智能技术应用转化、伦理治理等方面,分析归纳出法国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举措,结合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中国在阶段性战略布局、跨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应用场景、风险防范和伦理监管等领域的发展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欧盟的电子商务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欧盟电子商务销售额为6.5亿元,1999年为17亿美元,预计到2003年仅欧洲地区电子商务销售额将达到340亿美元。这些数据说明,欧盟将电子商务视为推行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主导世界经济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把电子商务的发展看作是欧洲地区在未来全球经济中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因此,自1997年欧盟便从战略的角度来制定和规划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和框架,以指导欧洲地区15个成员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欧盟的电子商务政策无论在立法思想、立法内容还是立法技术上都是很先进的。欧盟电子商务政策的基本框架199…  相似文献   

10.
凭借先发优势和大量的人才与技术积累,美国在互联网和数字领域率先制定了行业标准,控制着全球数字生态系统的重要环节,由此形成了全球范围的美式“数字霸权”,并呈现出美式价值观优先、滥用“双重标准”以及“小圈子”霸凌行径的鲜明特点。美式“数字霸权”有增加汲取全球数字经济红利、谋求主导全球数字治理规则制定提前布局的考虑,也是针对中国数字经济封锁的谋划结果。当前,美式“数字霸权”在全球数字规则和全球数字治理层面产生深远影响,也会抬升中美数字博弈的烈度,但其成效仍受到美国自身能力的限制。中国需要在常态化竞争中寻找合作空间,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数字丝绸之路”开展更为广泛的数字合作,增强中国关键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积极参与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推动世界各国数字基础设施良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指出全球化再造过程中新区域主义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由此引发的学术界研究方法的巨大变革和对世界经济格局变动的影响,通过对美墨加协定、下一代欧盟复苏计划、东亚一体化RCEP协定的研究,论证了区域主义和全球化之间的关系,研究RTA本身与WTO是否一致,梳理并分析区域贸易协定是全球自由贸易的绊脚石还是垫脚石的争论,得出北美和欧盟的区域主义是全球化的“绊脚石”,更多是替代作用且具有防御性,而东亚的区域主义则是全球化的“垫脚石”,发挥互补作用且具有开拓性,RCEP在内容上是WTO的升级版,在范围上是WTO的降级版,中国未来在WTO改革、全球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方面将担负更大的使命,通过新区域主义的形式推进全球化治理与改革,从“外围”走向“中心”。  相似文献   

12.
欧盟推出“全球门户”计划,以所谓价值观为先导,以绿色等欧洲优势议题为口号,以数字技术为主要抓手,推动欧盟在印太、非洲、拉美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合作。背后既有欧盟希借此推进其绿色理念以在国际规则制定及产业链布局中谋求自身利益的政策动因,也是其全球战略及地缘政治转向的结果,隐含借“全球门户”计划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发起竞争的考量。“全球门户”计划在资金、能力、技术上面临制约,加之乌克兰危机后欧盟内外交困,恐难有能力实现其初始目标和应对美日同类合作的竞争。此外,强调意识形态的合作方式脱离发展中国家现实,针对中国的错误观念亦会使“全球门户”计划在合作中自缚手脚。欧盟应以开放姿态与“一带一路”倡议进行合作,共同助力全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武俊 《开放时代》2001,2(2):79-81
众所周知,20多年来“有法 可依”始终被官方列为耳熟能详的 中国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之首。 “有法可依”显然凸显了立法在建构 法治国家方面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事 实上立法也的确一直成为中国法治建设的重心所在。“加强立法”、“加速立法进程”、“将立法推入快车道”、“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提法早已转化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法律意识形态。可以说,由于时间的紧迫性和本土法治资源的匮乏,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尤其是立法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赶超性,似乎又从“文革”年代的“法律虚无”走向了“立法万能”这个极端。从实质上…  相似文献   

14.
由于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的高度发展,使得社会发展呈现出“共时挤压”的特性,这样的环境促使中国公共行政退出市场领域,市民社会开始发育;公共行政退出社会领域,公共领域开始出现;与此同时,公共治理理论兴起。治理的兴起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为适应当前行政主体多元化的变化趋势,中国的行政发展必须实现其发展范式的转换,从传统的管理走向现代治理。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欧盟实施面向2030年的集成电路发展战略的背景,欧盟集成电路发展具有的独特优势和面临的挑战,概述了欧盟面向2030年加快集成电路发展的战略目标、思路和重要部署。欧盟提出,到2030年先进芯片产值要占全球份额的20%。为此欧盟将实施《欧洲芯片法案》,强化对研发和创新的支持,完善产业生态系统,开展教育与技能培训行动,建立平衡的半导体伙伴关系,确保其在集成电路研究和创新方面的领导地位。基于欧盟政策动向的分析,从立法引领、全局统筹、技术攻关、金融支持、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加快中国集成电路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刘洋  刘刚 《时代经贸》2011,(14):31-31
2006年到2010年,日本、欧盟和中国都相继公布了各自最新的冲突法制定法,其相互之间的差别在侵权冲突法领域,尤其在硬性连接点上便可见一斑。比较分析之后,中国的《适用法》无论在立法政策的考量还是在立法技术的水平上都还较另两部法律有着不小的差距。未来中国侵权冲突法若想理性地构架,就必须借鉴《通则法》和《罗马Ⅱ》的规定,吸取当代最先进的理论,不断完善自身。  相似文献   

17.
杨曦  刘鑫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22):153-160
人工智能作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将对创新本身带来深刻变革。在回顾人工智能创新管理研究文献基础上,从技术、制度、组织和法律理论视角入手,分别对人工智能视角下技术创新路径、创新政策、创新模式与知识产权制度创新进行系统梳理与评述,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并界定“机器创新”这一新的技术创新模式,丰富了该领域的理论研究。结合人工智能视角下的创新管理研究现状,针对系统视角下人工智能领域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空白,绘制出人工智能视角下未来创新管理研究的4条路径,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市域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维度,也是对中国之治的一次创新。文章运用Cite Space文献计量软件分析该研究领域的热点、脉路与趋势,目前国内有关市域社会治理核心文献研究不足,尚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核心作者群,但已具有一定数量在该领域有较大影响力的核心作者。通过对市域社会治理核心认知的梳理,其热点主题主要涉及基层治理与市域社会治理、市域社会治理与中国之治、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市域社会治理与公共安全四个方面;市域社会治理在国家各层级治理主线中,经历“理论创新-顶层设计-实践探索-地方立法”的演变脉路,折射出“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治理逻辑。从研究趋势来看,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人民为中心,挖掘“治理节点”,依托敏捷治理、治理体系优化和构建为手段驱动治理效能整体提升的研究将成为今后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9.
欧盟食品安全法律历经了《食品安全绿皮书》、《食品安全白皮书》、178/2002号法令这样一个不断完善的法律制定过程,也使欧盟享有了世界较高的食品安全立法水平。食品安全的监管统一、不断地更新法律、风险管理与食品可追溯制度都彰显其法律的特色。我国在食品安全领域内的相关法律还很不完善,难以应对与遏制现实生活中的食品安全问题,基于欧盟先进的立法水平及我国与其的贸易伙伴关系,我们可以借鉴欧盟的食品安全法律,尤其是“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理念,整个食物链的监管,食品的可追溯性及风险控制预警等。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立法已远远滞后于网络业的发展,利用网络技术非法收集和使用个人数据侵害他人隐私权的现象时常发生。笔者通过介绍个人数据定义及其法律特点,个人数据侵权的方式和法律构成要件,通过比较研究美国法和欧盟法保护个人数据的各种具体的制度,分析两种立法模式的利弊,提出中国个人数据侵权的立法建议,希望能推动中国《个人数据法》的立法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