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运用信号分析法建立我国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球金融自由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建立适合国情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明显.借鉴国际上影响广泛的KLR信号分析法,本文根据国情建立了一套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选取一系列系统性及非系统性风险监测指标,确定不同风险状态下的预警界限,通过数据处理,最终进行风险的灯号显示.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我国金融风险在系统性风险方面表现为财政风险突出,非系统性风险则聚集在银行系统.因此,我国有必要从财政、银行资本及内控制度、资本市场和金融监管多方面入手,构建金融风险的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2.
财政风险的金融视角:共生性及其破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金融风险与财政风险存在着内在相关性。近年来我国财政赤字的逐年俱增,同时金融风险成为财政或有负债主要的来源,金融风险向财政转化的比例过高,我国已经进入“强金融,弱财政”的宏观经济状态。在金融视角下对财政赤字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寻找化解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之策。  相似文献   

3.
曹远胜 《中国外资》2023,(16):69-71
<正>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逐步加深,系统性金融风险也在不断积累。金融机构需要从新时期宏观审慎监管要求、强化重点领域风险防范措施等方面来建立系统性金融风险管控体系,规避风险。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原则,做好经济金融领域的风险防控和化解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自己的主体义务和责任,加强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建设,创建金融保障机制,合理运用市场化、  相似文献   

4.
<正>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经济体普遍意识到原有的金融安全网较多关注个体稳健及微观层面的风险,低估了系统性风险及其重要影响,由此逐步将维护金融稳定的重点聚焦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近年来,我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有效遏制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积累了宝贵经验。应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以强化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为主线提升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健全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程度的加深,评价和防范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性日益明显。文章根据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提出了一个三层次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熵值法确定各子系统风险因子之间的权重。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金融业总体稳健程度得到有效提升,但未来仍需密切关注风险因素的动态变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夯实系统性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6.
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彬  刘念 《金融纵横》2002,(3):7-11
中国加入WTO以后,随着金融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的提高,金融体系中固有的风险隐患将进 一步显露,新的风险因素也将进一步产生。对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仅局限于审慎监管是远 远不够的,作为金融监管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显著。本文将在借鉴和吸收国内外预警系统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对构建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方法和用途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主要经济体吸取教训,普遍加强了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金融风险的监测、评估和预警成为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环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金融领域仍处于风险易发高发期,要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加强金融稳定相关立法,加快建立全覆盖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家财政耗费巨资改善银行业的资产质量,促进金融改革。但在“输血”的同时,由于金融监管工作不到位,金融风险向财政风险转移的隔离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给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带来了潜在的系统性风险。为此,笔者在开展财政监督工作中,对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和成因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成熟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与金融相对独立,不存在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的直接相互转化问题。因为财政不能直接干预金融企业,出现财政风险时,财政一般无法通过透支等途径直接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转嫁风险,财政风险的金融化程度很低;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金融企业自身的风险也不能直接要财政来承担,金融风险的财政化解决成本比较小。因此,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相关性(但存在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赵民 《甘肃金融》2007,(3):13-16
处理金融危机的最佳方式是防患于未然,将危机消弥于无形.因此,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金融危机预警系统是我国金融业急需解决的问题.而金融风险既是一种微观风险,也是宏观风险.①金融机构自身经营的好坏与否不仅关系自身的发展,还关系到其他银行、企业、社会公众和政府的利益,同时也反应了宏观经济环境、社会经济体制的运行状况.所以,金融风险的早期衡量预测要考虑金融风险的综合度量,既要考虑非系统性金融风险,又要考虑系统性金融风险,这样才能准确的反应出风险程度的真实状况.  相似文献   

11.
中国宏观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宏观金融系统的安全运行关系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构建行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可以对宏观金融风险的发生"防患于未然".本文从三方面建立完整的金融预警系统:通过国内外文献综述选择预警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历史数据判断金融风险程度,以及应用BP神经网络设计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并对2010年的金融风险进行预测,预测的结果显示总体金融运行安全,但我国宏观经济子系统和外部金融子系统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和金融体系改革不断深化,我国金融稳定工作日益重要,而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加大.本文分析了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的困难,并指出相应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宏观审慎视角,通过建立一个包含多种财政政策工具及金融特征的新凯恩斯DSGE模型,对财政政策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1)多种财政政策工具均具有不同程度的金融稳定能力,而更加灵活的长期响应机制能够显著改善调控效果;(2)财政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在控制资产价格方面具有互补作用,在政策设计和使用时要注意风险来源和协调配合;(3)我国的土地财政问题限制了财政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方面的操作空间.研究认为,基于宏观审慎视角的财政政策应增强灵活性、规则性、协调性,从而促进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1997年以来国内在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研究文献的梳理和评价,以研究我国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研究领域的弱势及空白领域。在借鉴国内外成熟和最新的理论成果及预警方法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趋势及该趋势下风险来源、传染路径的特殊性,探讨了适用于金融综合经营趋势下的风险预警框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我国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试图构建的预警指标系统主要包括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金融风险和危机的监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家财政耗费巨资改善银行业的资产质量,促进金融改革。但在“输血”的同时,由于金融监管工作不到位,金融风险向财政风险转移的隔离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给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带来了潜在的系统性风险。为此,笔者在开展财政监督工作中,对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和成因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金融领域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三大攻坚战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分析了云南金融风险隐患,针对不良贷款率升高,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大、结构不合理,居民杠杆率快速提升,理财及信托产品、企业杠杆率、地方性类金融组织、互联网金融风险及其他金融风险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化解商业银行贷款风险、抑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梳理排查风险隐患、建立风险预警系统、风险处置联动风险防范措施,确保云南经济金融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防范金融风险不仅关系到金融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的稳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业务的创新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金融风险不断显现和暴露,金融系统防范风险的任务十分繁重,本将对金融风险的主要形式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所有国家金融改革的核心问题都是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稳定的关系问题,一个国家可以从自己的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定情况出发设计一定时期的金融改革计划,当系统性金融风险突出时以安全和稳定为目标进行改革设计;如果金融风险不大而效率低下的问题突出则以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为重点设计金融改革路线图。我认为,从中国当下的情况说,虽然存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影子银行风险及房地产泡沫风险,但其风险程度均在可控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预警系统的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发展及金融改革对金融机构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日益复杂化,金融业在其运营过程中的风险不断加大,并逐渐累积起来,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已成为金融监管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农村金融组织是我国金融系统的薄弱环节,构造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预警系统无疑更具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