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伟 《财经科学》2008,(10):3-6
一、30年的改革发生了哪些历史变化 改革是历史的,那么,经过30年的改革进程,改革本身发生了怎样的历史性变化? 1.改革的核心或改革成败的关键,由国有企业改革转变为政府改革,尤其是中央政府职能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魏尚进 《资本市场》2013,(9):106-109
中国金融改革的顺序依次是:"大而不倒"的银行改革、汇率改革、利率进一步市场化的改革、放开资本账户的管制改革与人民币的国际化改革。结论是先治理银行业再推行人民币的国际化改革。这又与实际改革顺序之间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3.
补正     
为适应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在会计领域迈出了改革的步伐。会计改革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范畴,它包括会计制度的改革、会计手段的改革等,其中会计制度改革是会计改革的实质和核心,它不仅是会计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而且反映着会计改革成效的优劣。  相似文献   

4.
将制度量化,使用动态优化工具推导了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情形下,我国最优改革速度与最优改革路径。结果表明,我国改革具有周期性特征,并且改革周期性具有内生性;最优改革速度随时间衰减,并且衰减力度递增;改革速度始终大于零,改革始终在推进;最优改革路径选择依赖于最优改革速度和改革起点,并且最优改革路径关于改革速度递减,关于改革初始条件递增。使用我国市场化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对命题进行检验,结果支持我国强制性改革周期的存在性,支持了相关命题。  相似文献   

5.
王平 《时代经贸》2012,(22):199-199
为适应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自9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在会计领域迈出了改革的步伐。会计改革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范畴,它包括会计制度的改革、会计手段的改革、会计管理体制的改革、会计教育的改革以及会计观念的变革等,其中会计制度改革是会计改革的实质和核心,它不仅是会计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而且反映着会计改革成效的优劣。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概括了中国替代型改革战略的六种替代模式,提出并分析了替代型改革战略推进渐进式改革模式的四种机制,同时指出了替代型改革战略对推进渐进式改革模式的局限性。本文最后认为,“后改革时代”中国所面临的最主要的改革任务是消化掉“体制硬核”的问题。要打好“后改革时代”这场攻坚战,就必须进行改革战略的转换,实行不同于“替代型改革战略”的、能够适合改革攻坚任务的新的改革战略。  相似文献   

7.
刘纪鹏 《经济》2013,(Z1):79
十八大后的中国,必须以获取改革红利才能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科学总结中国30多年改革的成功经验,是我们推进改革和找准改革切入点的前提。一个国家改革的成功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改革目标的确立,二是改革路径的选择,二者缺一不可。以30多年中国改革之经验教训看,中国改革的成功绝不仅在于市场化改革方向的确立。如果仅从确立市场化改革目标看,无论是俄罗斯还是其他东欧国家,其市场化改革目标比中国更彻底,但为何他们的改革没有中国成功?关键在于改革的方法论上不同。然而这一点能否被  相似文献   

8.
边际改革与结构性改革是社会保障领域中两类重要的改革方式.本文以美国社会保障"私有化"争论为例,通过分析这场争论的缘由与实质,以及社会保障制度边际改革和结构性改革的作用机理,指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是多支柱模式的结构性改革方式,这是主流趋势;边际改革与结构性改革不是非此即彼关系,而是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9.
大部制改革是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机构改革成败的关键。推进大部制改革,需要统筹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与社会组织改革,充分发挥政府、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三者在公共治理中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
渐进式改革是中国改革的基本方略,也是中国改革的一大特点。改革实践证明,我国的渐进式改革是很成功的。  相似文献   

11.
国外垄断产业民营化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改革需要规制、竞争、产权等相关配套制度作支撑,否则改革导致的交易成本遽增会完全侵蚀改革的收益,并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核心业务被国外掌控等一系列问题.中国垄断产业改革应沿着平行协调式渐进改革路径,在逐步完善规制体制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时机进行民营化改革,避免冒进改革和拖延改革.  相似文献   

12.
正改革没有休止符,改革只有进行式。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后30年。后30年的改革与前30年改革相比有根本的不同,主要是因为条件和环境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是,后30年改革又是在前30年改革基础上进行的,是过去30年改革的继续,故  相似文献   

13.
1980年代大多数国家的经济改革引发了大量关于改革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也为经济改革政策的制定与推行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宏观失衡和对这种失衡的迅速调整能力的缺乏是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华盛顿共识不是改革的教条,各国要结合自己的国情,制定改革政策;改革要有一个较强的政治基础,避免政府干预中的寻租行为有利于政府从全社会的角度出发制定经济改革政策;改革不一定是危机的逻辑延伸,改革与否是各利益团体博弈的结果;在改革目标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改革政策推进的顺序安排直接影响改革的进程等。这些历史经验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回顾中国改革40年历程发现,改革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出现了一个中周期和三个短周期。改革周期性变化规律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改革作为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必须遵循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变化而变化的运动规律,再加之我国改革采取了渐进式改革的方式,这就使生产关系的变化具有了阶段性特征,并引起了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形成了改革周期与经济周期的高度吻合。改革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对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恰是改革最佳窗口期;改革进入新周期,才能孕育经济运行新周期;激发人民的改革激情与活力,才能推动改革周期性运动;加强顶层设计,才能推动改革全面深化。  相似文献   

15.
对反思改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4年夏天以来,我国社会上掀起了反思改革的浪潮。有人认为,当前反思改革中出现的分歧是要不要改革的分歧,仿佛一方坚持改革,另一方则反对改革。有的人提出一套改革的主张,却不允许别人有不同的看法,谁不赞成他的主张,就是反对改革。他们摆出一副“唯我独改”的架势,力图用“反对改革”这顶大帽子堵住不同意他们改革主张的人的嘴。实际上当前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坚持改革,而是要不要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一句话,是两种改革观的争论。  相似文献   

16.
"局部改革的陷阱"是转型经济学的重要理论范式。在早期的研究中,既得利益集团往往被视为局部改革的结果,容易成为改革的反对力量;但后期的研究证明,局部性改革存在两种相反的可能性,即获得继续改革的动力或者形成改革的阻力。在拓展的研究中,从市场经济制度层次性的角度来看,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并不是某种特定改革方式的结果,而是市场经济改革的必然产物;无论是全面推进的改革,还是局部先行的改革,改革都必须建立在全民福利增进的基础上,并保持阶段性利益调整和体现社会公平的本质,否则,改革的陷阱就难以有效避免。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特色经济体制改革道路(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以下9个方面归纳和总结了中国特色经济体制改革道路:改革的理论指导:注重发挥理论创新的先导作用;改革的性质:将第二次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相统一;改革的方向: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改革的方式:以渐进式稳步推进市场化;改革与发展的关系:视发展为改革的目的;改革与稳定的关系:以稳定作改革的保证;改革与开放的关系:注重市场化与国际化之间的相互推动;改革的协同配套:推进全方位改革;改革的推动力量:注意发挥基层和领导层的合力作用。全文分上、下两期刊登。  相似文献   

18.
伴随2016年中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G20杭州峰会为保持全球经济中长期增长开出结构性改革的处方,结构性改革成为新的热点。该文分析结构性改革的内涵,系统梳理结构性改革的来源与演变,考察结构性改革国际经验,并探讨中国结构性改革的政策。  相似文献   

19.
采用改革的方式来增进医院的发展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改革有制度改革、体质改革和管理改革等等,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手段来提高医院的管理效率将会是医院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就如何加速医院发展,推进医院财务管理而进行的改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均衡式改革将是中国新一轮改革的主要取向。从改革均衡性视角,全面介绍改革理论研究历程,提出了均衡式改革概念,阐述其内涵,探讨均衡式改革与非均衡式改革的适用条件,从必要性和紧迫性、可行性等方面分析推进均衡式改革的重要意义,并就改革如何从渐进式转向均衡式给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