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收的FDI快速增长,而中国价格贸易条件却不断恶化。运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来自港澳台、美国、日本、欧盟的FDI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来自港澳台、日本的FDI均导致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来自美国的FDI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有改善作用,但不明显,来自欧盟的FDI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有恶化作用,但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从中国外贸发展的现状入手,对1995~2005年中国制造业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动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客观地得出FDI大量流入,中国制造业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结论。随后,本文深入分析FDI对中国制造业内部的影响,从而为今后制造业更好地引资、用资改善价格贸易条件提出相应政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49个发展中国家1991-2011年的平行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贸易条件变动的通货膨胀效应,并进一步利用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影响因素下该效应传递的门槛特征。结果表明:贸易条件恶化会推高通货膨胀,贸易条件改善则有利于降低通货膨胀。并且,当对外开放程度和外汇储备规模超过门槛水平、汇率波动幅度低于门槛水平时,上述贸易条件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4.
刘慧 《财贸经济》1995,(12):16-20
降低通货膨胀率缩短通货膨胀期刘慧勇全面治理通货膨胀,不仅需要降低年度通货膨胀率,而且应当努力缩短通货膨胀持续的时间,即缩短通货膨胀期。降低通货膨胀率与缩短通货膨胀期是彼此紧密联系,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只看重前者,忽视后者,理论上不全面,实践中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1980-2006年的数据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动情况进行了协整分析,研究表明:产业结构优化能够改善中国价格贸易条件,外商直接投资的不合理流入会使之进一步恶化,汇率变动能够改善初级产品的价格贸易条件却使工业制成品价格贸易条件恶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分析一国利益偏好对贸易条件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利用2002-2011年中国各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探究中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及原因。结果表明"国家战略主义"是我国工业行业贸易条件恶化的首要原因,对生产者利益的偏好大于对消费者利益的偏好是我国工业行业贸易条件恶化的重要原因;代表国家战略利益的利税贡献、影响力系数,代表生产者利益的国企利润、关税税率是解释中国工业贸易条件普遍恶化的显著变量。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就人民币升值的贸易条件效应进行了研究。在阐明各种贸易条件内涵及其对贸易利益影响的基础上,文章从理论层面上分析了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说明人民币升值并不一定意味着我国的贸易条件将发生改善或恶化,这要取决于我国的进出口供给和需求弹性。笔者通过对2005年7月人民币升值以来贸易条件的实证计算和分析发现,人民币升值以来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明显改善,收入贸易条件变化不大,贸易条件总体得到改善。人民币稳定升值的汇率政策与"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外贸增长方式由量的增加到质的提高转变"的贸易政策是统一的,为了促进这一外贸政策的实现,人民币的稳定升值是合理且必须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UNCOMTRADE HS96六位码贸易数据测度了中国制造业分行业的贸易条件指数,结果显示,无论是固定产品种类还是考虑产品种类变动,2001-2013年间中国制造业多数行业的贸易条件处于恶化状态。基于动态面板系统GMM方法的实证检验表明,出口产品多样化与人力资本积累对制造业的贸易条件起到了显著的改善作用,而进口产品多样化却恶化了贸易条件。此外,贸易条件变化与进出口产品的替代弹性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仅仅根据近年来商品贸易条件指数下降而得出中国贸易条件恶化的结论,是缺乏有效根据的,甚至可能会产生有害的影响。因为贸易条件究竟是在改善还是在恶化,直接关系到如何评价近年中国的贸易发展模式以及未来贸易发展战略的选择。从实证角度对中国要素贸易条件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可以为关于中国贸易条件的讨论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依据在联合国统计司Comtrade数据库,对中国与东盟贸易条件的变化情况和波动情况进行经验分析,结果发现:在1987~2006年期间,中国与东盟的整体贸易条件和初级产品贸易条件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而制成品贸易条件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恶化:中国与东盟初级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不稳定、资源型制成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初级产品贸易条件大的波动对中国与东盟整体贸易条件的波动起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China and Germany are comparable in terms of having persistent trade surplus with the USA, but they differ in how their currencies are valued. By invoking the China–Germany comparison,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re is weak, if any,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US trade deficit and the exchange rate. This finding is robust to long-run vs. short-run horizon, without vs. with an instrumental variable, and in-sample fitting vs. out-of-sample forecasting. This paper predicts that the US trade deficits with China and Germany will continue to rise in the presence of a recovery in the US economy.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关贸易规模发展迅速,但双边贸易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焦点所在,人民币汇率问题被认为是导致中关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然而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和探讨中关贸易不平衡与人民币汇率的关系,发现人民币汇率并非导致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而美国国内经济失衡,对华出口管制,两国统计口径的差异,美国对华的直接投资才是中关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收支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压力下,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中国的对外贸易又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美国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中美贸易关系的发展不仅对各自的经济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具有影响力。关于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的研究表明,改善中美贸易收支的关键在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4.
人民币实际汇率与贸易条件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均衡汇率理论,应用协整模型,采用真实变量分析了1980-2003年的人民币实际汇率及其与均衡汇率的失调情况,进而研究了不同时期人民币实际汇率与贸易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贸易条件与中长期以及短期的实际汇率存在显著的关系,贸易条件的恶化或改善是导致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或贬值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贸易条件对实际汇率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follows a non‐linear ARDL error‐correction approach to examine the presence of the J‐curve in the commodity‐level trade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The analysis disaggregates the US–China trade flows by commodities and separately examines the trade balance responses of 97 commodities to the changes in the real yuan–US$ exchange rates. The analysis at the commodity level alleviates potential aggregation bias that is present in earlier studies offering little evidence for long‐run asymmetric effects of exchange rate on the China–US trade balance. We find strong support for short‐run asymmetric effects in the case of two‐third of the commodities, whereas significant long‐run asymmetric effects are present in the case of one‐third of the commodities including those commodities which command large shares in the China–US trade.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汇率、利率和物价三者关系紧密、相互影响,对经济的运行具有重大的意义。汇率的低估会引发物价上升,而实际汇率又由物价所决定。利率的变化对即期和远期的汇率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我国的通货膨胀不仅应当通过抬高利率来抑制,更重要的应该通过对人民币正确估值,合理变动人民币汇率来解决。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后危机时代为背景,在中美人民币汇率现实争端以及学术界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IMF协定》关于"汇率操控"的定义出发、通过实证研究和对中美两国贸易实践的理论分析,得出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中国政府"汇率操控"的指控不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即人民币贬值并不能带来中美贸易顺差。中美之间的贸易实践也有力地证明了美国对中国政府操纵汇率的责难缺乏事实依据和理论基础。美元主宰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的霸权地位、美国的出口管制、美国的经济结构、消费模式等才是美国贸易逆差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汇率传递视角探讨了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与贸易收支的关系。结论表明:首先,人民币汇率贬值和升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性,人民币升值对初级产品贸易收支、工业制成品贸易收支以及贸易总收支几乎没有影响;人民币贬值对工业制成品贸易收支和贸易总收支均存在显著性的影响,但对初级产品贸易收支没有影响。其次,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初级产品的净出口基本没有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对金属矿砂、煤、焦炭、石油等主要初级产品的刚性需求以及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对稀缺资源性产品定价权的缺失与不足。再次,人民币贬值不仅不能增加工业制成品净出口,反而恶化了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收支,究其原因,在于占较大比重的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的进出口需求弹性较小。最后,本文在以上结论研究基础之上得到了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9.
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指数变动及压力释放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超  靳玉英 《财贸研究》2010,21(2):82-88
根据汇率变动的压力来源,引入包括名义汇率、外汇储备、国际利差、通胀水平差、远期升贴水、双边贸易差额等在内的六个因素构建外汇市场压力指数,综合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6月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压力来源。结果显示:人民币的升值压力除了在汇改之初小幅下降外,在其他考察时间段内基本都表现出明显的升值趋势,且各个阶段的汇率走势和压力源贡献分解也体现出差异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人民币汇率因素是推动我国外贸持续增长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在其背后牵涉的是弱势美元、通货膨胀以及企业竞争等错综复杂的关系。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所牵涉的这些变量,我们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国外贸增长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