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正>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学者经常发现自己被卷入关于道德的争论。许多人(包括一些其它学科的学者)认为经济学家也应该“讲道德”,不能只鼓吹“赚钱”、“利润最大化”;不少经济学家也在鼓吹经济学要讲道德。但是,本文想要说的是,经济学虽然离不开“道德”、价值体系之类的概念,但它本身不研究道德问题;经济学家作为社会公民的一分子,应该  相似文献   

2.
陈金凤 《中国报业》2017,(12):12-13
我国已普遍成立新闻道德委员会,以加强行业自律,敦促新闻媒体恪守职业道德。但迄今来看,目前成立的新闻道德委员会在取得一些成效后,运行中还存在职能和法律层面如何界定的问题。本文重点界定了新闻道德委员会的职权范畴,分析了不应归其处理的问题,并提出了促使其更好运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刘袆 《商》2014,(44):233-233
阅读此文,一方面,不难看出作为实证主义的倡导者之一,哈特试图通过澄清实证主义的内在主张并诠释法律、道德的真正意义和特点,以期证明实证主义的二者分离主张并非种种罪恶之“源”、“是”与“应该是”或“法律实际是什么”和“法律应当是什么”之间仍要有明确的界限划分(这种区分是‘有效且aa重要’的),从而拥护法律与道德分离主张的正当性。另一方面,哈特虽然坚持实证主义二元论基本立场,但又作了创新——通过批评法律命令论,提出了“分离命题”及“法的概念”(规则论);其灵活了二元论(承认道德与法律之间有某种联系,但无“必然”的联系)、其具有前瞻性地提出了“最低限度的自然法…‘暗区问题”等理论。都在一定意义上缓和了实证主义与自然法学的对立,将实证主义推向了更高的领域。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我国目前经济信用及信用环境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给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造成的危害来论述如何重建信用。重点研究在实施“重建信用”各项具体方式、措施时应首先考虑的出发点和应达到的目的。基本结论是:产权是信用的基础,法律制度是信用的保障,而产权制度的设计确立。法律制度的制定又离不开我们对“公民”整体品质及道德水准的判断,即重建信用的道德水准要切合“人本”的实际。一切关于如何克服我国信用方面的问题或者说重建信用的相关措施、办法都要基于这三方面考虑——把产权、法律、道德三方面作为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见死不救”现象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致使受伤者没有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而殒命,“见死不救”似乎与“见义勇为”一样,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话题,这不禁让我们产生了一个有关于法律与道德的思考,那就是我们能不能将“见死不救”纳入到法律罪名当中,来规范人民大众的道德.同时,“见义勇为奖励法律化”也应该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从属于道德调整范略的“见义勇为”与“见死不救”都可以通过法来维系和奖励,但是法律不能将道德推向一个极端,即我们应当慎用法,不能将“见死不救”设定为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6.
徐萌 《中国商办工业》2011,(17):248-249
情理与法理、道德与法律的冲突是我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以及司法实践中不可避免也不能避免的问题,缓和二者之间的矛盾与分歧已经显得尤为的重要与突出。从萨伯的假象公案——洞穴奇案入手,通过分析我国当前法律与道德冲突的现状,试图寻求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缓和“法理”与“情理”冲突的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市场经济规制还不健全,出现了一些违背社会主义道德的现象,有人对此则认为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是“二律背反”的。文章试从市场经济谋利与竞争的本质来阐述市场经济发展与道德的关系,认为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总体上是一致的。同时认为,必须建立与社会、个人的道德进步更相一致、合乎社会公德、合乎法律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8.
道德是一种约束力不是强制力,是公认的价值导向,是应然性问题。不要让道德成为自由的羁绊,成为人们害怕触犯的强制性规范。每个人都应该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但也应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减少对他人的道德负担。道德不是牺牲个人的利益,而是进行自由选择时应重点参考的应然性指导,道德领域应该属于一个人自由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程青松 《中国拍卖》2012,(10):37-39
对于强制执行程序,拍卖程序只是完成强制执行程序的一个手段。在这个柏卖法律关系中,法院作为委托拍卖人,笔者认为他与拍卖行,买受人处于同等的法律地位,在这个拍卖法律关系中,法院并非在行使司法权,柏卖行,买受人不应成为法院行使司法权的相对人。他们不应该受到司法权的约束和不利影响,法院行使司法权的对象是强制执行程序的申请人和被...  相似文献   

10.
提高企业的道德标准,是所有中国企业共同面临的一道坎,但这道坎要自己迈过,而不是依靠外企或“洋标准”。  相似文献   

11.
刘义青 《中国市场》2008,(18):92-93
我国诚信中出现的问题,最根本的是人们有关诚信的道德出了问题,这表现在人们没有绝对诚信的道德自律,从而带动道德他律以及法律他律失灵。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只有进一步开放市场,完善市场。  相似文献   

12.
主要从以下方面来论述法律伦理的这个问题:第一是用海因兹故事引出论点即法律与道德的冲突,第二是法律与道德产生冲突的根源,第三是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如何协调,第四是解决法律与道德冲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商》2015,(15)
情谊行为本是一种在社会生活中常有发生,且多在熟人之间、旨在增进彼此情谊、不受法律约束、完全由道德调整的好意行为。但在其实施过程中,因一些特殊情形,可能会在双方之间产生纠纷、矛盾,甚至致双方反目。本文拟从法律与道德关系角度,思考、分析情谊行为,以期对其准确定性,并对因此类行为发生的纠纷妥善处理。  相似文献   

14.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道德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思想教育调整行为的规范。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互相支持、互相转化、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适应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必然之举,是发展社会先进文化的应有之义,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真实之本。法律与道德并举、有机结合、协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大多数人都认定,成功的领导人具备过硬的道德准则。但什么才是领导人的好的道德准则呢?给出定义在此帮不上什么忙。道德准则基本上指的是一套用以指导行为的价值和原则。但这一定义不能够告诉我们是什么构成了好的道德准则,对领导人如何发展出这样的道德准则也语焉不详。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求教于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物:一位叫做奥康库(Okonkwo)的非洲部落领袖。尼日利亚作家契努阿·阿凯比(Chinua Achebe)在《碎裂》这部小说中讲了他的故事,该作品被誉为“非洲小说的原型”。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日渐强大,国民素质却没有同步提高,由于道德问题出现的纠纷屡见不鲜,人们却期望完全通过法律解决问题。由此,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立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对国民道德现状进行分析,得出了法律与道德相互渗透、相互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转化的结论,并且认为法律与道德存在严格的界限,应根据不同情况,平衡法律与道德关系,以期使人们明确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与界限,使政府部门更精准地运用法律手段与道德制约,从而增强国民道德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并促进社会理念的革新和技术水平的变革,由此产生的新的社会矛盾以及社会道德问题也在逐渐的浮现在人们眼前。随着人工智能科技进入更多的行业领域,人工智能会面临一些前所未有的伦理以及法律问题。合理利用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不能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同时也要认真思考人类以及人类社会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从而决定未来的法律是否应当适应人工智能的发展而提出相关的规定。  相似文献   

18.
网络营销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方式,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如侵犯隐私权、信息欺诈、数字化产权、信息污染、信息安全等一系列营销道德问题.要从多方面入手,努力加强网络营销道德建设,使符合法律和道德要求的网络营销行为得到良好的回报,使违法的、不道德的营销行为受到限制、谴责和惩罚,从而形成良好的网络营销道德.在外部环境建设方面,要加快电子商务立法,修改《广告法》,完善《合同法》,加强舆论监督和行业协会管理,完善企业信用社会评价体系,监督和披露营销不道德行为;在企业内部环境建设方面,要树立社会营销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坚守网络营销道德,促进网络营销道德和企业文化结合,建立网络营销道德规章制度等.  相似文献   

19.
《商》2015,(26)
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要维护社会秩序的正常与安稳并不是仅仅依靠法律就可以实现的。而必须依靠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道德与刑法之间必然产生密切的渗透关系。法律不仅仅要有法理,更加要有情理,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法、情、理的融合,而不是仅仅只是将法律作为惩罚犯罪的工具。文章主要针对道德与刑法的关系以及道德与刑法之间的渗透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20.
房路 《商》2014,(39):211-211
法与道德的问题是法理学上重要的问题之一,其被著名的德国法学家耶林称之为法学中的“好望角问题”,是每个法律人所不能回避的问题。作为一个法律初学者,本文旨在讨论该问题的基本理论,提出一点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