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杨晓龙  姜冉 《亚太经济》2013,(2):126-132
研究表明,工资水平的上涨对顺差的影响是负向的,工资上涨可以调整失衡,而且随着工资水平的上涨,影响是逐渐增大的。具体来看,工资上涨使得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从而带来出口的减少。而工资的上涨使得消费增加,从而带来进口的增加。  相似文献   

2.
徐晓红 《特区经济》2009,(12):282-284
本文描述了制造业劳动力工资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事实,认为过低的劳动力工资水平存在诸多弊端,工资的适度上涨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证分析还发现,制造业劳动力工资上涨对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3.
胡放之 《科学决策》2009,(12):39-48
报告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对湖北省企业职工劳动报酬的决定机制以及工资增长情况作了理论分析。报告认为,湖北省企业职工工资水平总体在增长,但初次分配中存在诸多问题,以致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较低。报告建议应针对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过低的问题,加强政府的监控指导,提高职工的参与程度,应通过对工资集体协商的推进来完善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决定机制。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国外劳动力极化的发展背景下,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就业极化和工资极化的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并探讨了劳动力极化对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方向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我国就业结构呈现出"N"型"极化升级"趋势,工资结构呈现出两端上升、中间塌陷的"U"型极化特点。从劳动力极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来看,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比重增加、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与技能互补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以农民工为主要代表的低技能劳动力支撑了我国低成本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但其难以给经济增长带来持久动力,最终产生阻碍作用。从劳动力极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效应来看,高技能劳动力相对工资上涨导致收入差距扩大,但内生的技能供给增加会反向抑制收入差距扩大;低技能劳动力相对工资上升会缩小收入差距,但由于缺乏持续的工资上升动力,收入差距将又呈现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5.
一 工资水平问题是个收入问题,收入问题不仅有收入差距的问题,还有收入水平的问题.当前大多数中国老百姓的收入来源是劳动收入,其劳动报酬即工资增长得快不快,工资水平高不高,自然成为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自1993年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以来,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在工资构成中设立了"活的部分",努力将工作人员的责任、业绩与劳动报酬挂钩。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适当扩大了绩效工资在工资总额中的份额,工资激励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7.
对于工资,目前人们似乎有着诸多困惑:现有的工资水平是否与改革开放、GDP增长以及经济全球化等大背景相适应?现行的工资结构是否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利益分配特征?在职工福利保障制度已步入市场化的同时,现有的工资制度是否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遗留物?这些疑惑的答案依然不确定:中国劳动力价值被低估了吗?“劳动力低廉”是否正成为财富掠多冠冕堂皇的借口?是否需要重新定价中国的劳动力价值,改革现有工资制度?  相似文献   

8.
张红奎 《特区经济》2006,213(10):117-118
本文基于GTAP模型,模拟了中国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外生上涨对社会贫富差距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非熟练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普通工人工资的外生上涨无助于解决中国的收入差距问题,反而非熟练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国际间的转移,会使中国有了更高的失业率,甚至有可能使收入差距扩大。  相似文献   

9.
文章构建了国际贸易影响分技能劳动力性别工资差距的理论模型,并运用2011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进行均值回归和分位数回归。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就总体性别工资差距而言,国际贸易虽扩大了性别工资差距,但对分技能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存在差异,贸易对低技能劳动力的性别工资差距有缩小作用,对高技能劳动力的性别工资差距有扩大作用;就不同地区性别工资差距而言,国际贸易提高了沿海地区的工资水平,并有助于缓解该地区的性别工资差距,但对内陆地区工资水平的提高有不利影响;就分技能的分位数性别工资差距而言,在工资分布的不同位置上,国际贸易总是在扩大高技能劳动力的性别工资差距,同时国际贸易有缩小工资分布中的中低端低技能劳动力性别工资差距的作用,这大致印证了上述均值回归的结果。基于以上结论,在贸易促使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即便高技能女性有时也难以从贸易中获得和男性均等的利益,虽然改善女性的个体特征(如受教育程度)有助于缓解性别工资差距的问题,但只有政府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完善社保制度,才能为解决性别工资差距建立更有效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0.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工业机器人给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了重大机遇,同时也给制造业劳动力市场带来诸多挑战。为了厘清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劳动力的影响,本文利用2004-2018年省级制造业工业机器人数据,匹配制造业行业层面数据,通过联列方程识别工业机器人使用对不同技能劳动力工资和就业的影响。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显著提高了制造业劳动力市场整体就业和工资水平,对制造业劳动力市场的生产力效应和就业创造效应强于替代效应;对不同技能劳动力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工业机器人显著提升了高、低技能工人的就业,却显著降低了中等技能劳动力的就业,表现为就业“极化”效应;而对不同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均具有正向影响,表现为明显的“升级”效应。本研究有助于客观认识数字经济背景下工业机器人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为进一步理解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和保持就业稳定的政策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前CPI偏高,通货膨胀压力加大,那么,今年珠海企业员工的工资能否随物价上涨而上涨?昨日记者从珠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获悉,《珠海市2008年企业工资指导线》已经市政府批准,并于日前正式公布。《珠海市2008年企业工资指导线》规定,今年企业平均货币工资增长的基准线为12%,  相似文献   

12.
任美华 《东北之窗》2008,(18):48-49
随着物价压力与日俱增,企业职工要求涨工资的呼声不绝于耳。但在公务员、国企职工轮番涨工资的事实面前,握有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主动权的普通企业职工却依然是挺不起胸抬不起头。为什么?因为尽管有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撑腰,但普通企业职工的工资涨幅却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原本以为是救命稻草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成了中看不中用的"纸老虎"。  相似文献   

13.
王志凝 《北方经济》2012,(10):44-45
近些年来,中国国内劳动力队伍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给企业带来巨大压力。劳动力成本上涨直接导致企业招聘困难、利润下降、员工流失率上升等问题,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本文着重论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如何应对劳动力成本上涨带来的一系列困难,通过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建立工资调控机制、注重员工培训、注重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创建新型企业文化等手段尝试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4.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工资水平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从外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角度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工资水平的影响。建立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工资水平影响分析的理论和计量模型。实证分析表明:(1)外商直接投资的参与程度对整体工资水平没有显著影响,而对工资结构的影响比较明显;(2)外商直接投资提高了高素质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对简单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影响较小,甚至是负的影响;(3)外商直接投资投入比例越大的行业,外资企业的工资水平越高,而国内企业的工资水平越低;同时,外商直接投资参与程度对不同行业工资水平的影响也明显不同;(4)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部地区的工资水平提高有显著贡献,而对中西部地区没有显著影响。最后,提出了缓解国内收入差距,提高收入水平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容貌歧视是劳动力市场中一种较为隐匿的歧视行为。文章基于2012年中山大学"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所得数据,运用OLS回归及倾向性得分匹配法对容貌的工资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支持容貌的优势和劣势都会显著影响劳动者的工资的结论,并且证明在男性群体、女性群体以及低学历群体中,"美貌溢价"和"丑陋罚金"都存在:前者会带来工资升水而后者则会降低工资水平。更为重要的是,文章首次揭示出容貌歧视在高学历群体中的失效,即"颜值"并不会对高学历劳动者的工资产生显著影响。由此,"Dress for success"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降低容貌-收入负效应的途径之一则是提高学历水平。  相似文献   

16.
《发展》2006,(7)
最近,几位学者有关维护"低工资模式"的观点,再次引爆了对于中国低工资制度的讨论.这些学者的观点大致如下:学界要谨防在关注低收入者状况的同时,唤起平均主义的诉求."我们确实要关心低收人者,但是也要考虑到企业的承受能力,如果工资提得太高,投资者把产业都转移到工资更低的越南去了,这样的话,我们打工者连工作的机会都没有了";如果整体上工资水平上涨太快,甚至持续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找工作就会越难,有可能导致整个国家人均收入水平无法提高,或者提高得慢,而且收入差距也会拉大.  相似文献   

17.
《公务员法》指出:"国家实行工资调查制度,定期进行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的调查比较,并将工资调查比较结果作为调整公务员工资水平的依据。"江苏省有关部门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公务员工资水平调查的探索和实践,文章对此次调查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取代了大量以常规任务劳动力为主的中等收入群体的就业,进而可能引发工资极化问题。本文基于扩展的工作任务模型从理论层面剖析信息技术是否会引致工资极化,并基于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发现:信息技术会通过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影响工资,这种替代性对劳动者工资水平产生的负面影响不仅弱化了城市层面信息技术进步对工资带来的提升作用,同时也强化了行业层面信息技术进步对工资带来的负面冲击;该替代性对工资的不利影响在常规任务劳动力群体尤为突出,导致常规任务劳动力工资增速较慢,从而产生工资极化现象。本文的研究为应对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工资极化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基于理论方法构建的数据,分析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在1978-2018年的变动情况,着重考察其自2008年以来不断上升的原因,并分解劳动收入份额增长率以探索增长的动力和行业来源。从动力来源角度,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增长率在2008-2018年的进一步上升主要来自实际劳动报酬的上升,其次是TFP增长率的下降,而资本深化对劳动收入份额增长的抑制作用在增强。从行业角度来看,2008-2018年,农业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下降,大部分工业部门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带来的增长贡献被一部分工业部门带来的增长损失抵消掉,服务业是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增长率在2008-2018年进一步上升的主要行业来源。努力提升劳动力回报和TFP应是政府制定旨在提升劳动收入份额政策的主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中国进入刘易斯转折点的判断标准:农民工实际工资较快提升,农民工与农民纯收入之比快速增加,"民工荒"及农民工工资上涨原因是劳动力短缺;实证表明中国尚未进入刘易斯转折点。最后针对"民工荒"及农民工工资上涨提出政策建议:推进农民工有序市民化、加快土地流转进程、力促农村剩余劳动力条理转移和提高农民工劳动力市场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