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作为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基于2009—2021年沪深A股1 155家制造业上市企业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多时期双重差分模型,探讨“双碳”目标下碳排放权交易对制造业企业低碳转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可显著促进制造业企业低碳转型,数字化转型在其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相比民营企业和大型企业,碳排放权交易对国营企业和小型企业低碳转型提升效果更为明显。研究结论对促进制造业企业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完善全国碳市场建设提供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
工业行业是地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不同行业因产品类型、工艺水平等不同而处于不同的碳达峰阶段。本文以传统工业城市七大产业链108家企业为例,运用LEAP模型,研究碳达峰目标约束下七大产业链2030年前碳排放特征与碳达峰模式,揭示不同行业碳达峰规律,明确行业碳达峰模式及发展路径。研究显示:碳达峰约束下,钢铁、水泥等建材行业碳排放应持续下降,钢铁行业“十五五”期间能效指标达到先进值,水泥、玻璃行业需要在2025年能效全部达到标杆水平,尽早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拉动城市如期达峰;化工产业链中氯碱化工、精细化工等已经达到先进值,可以作为重点发展行业;农产品加工及食品产业、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可以按照现有模式承接产业转移,逐渐成为主导产业。研究成果为高水平推进传统工业城市绿色低碳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3.
<正>从行业趋势看,智能建造是我国建筑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建筑行业碳排放占全国总量超过50%,其中,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占比60%-80%,建材生产的碳排放占20%-40%,施工过程占5%-10%,建筑业低碳转型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基于Laspeyres分解法的中国碳生产率影响因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动的紧迫形势下,碳排放约束生产的现象开始凸显,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经济低碳化发展的核心在于提高碳生产率,本文运用Laspeyres分解法对中国碳生产率的变动情况进行解析,并以2000~ 2010年为样本期,定量研究了碳排放结构变动、低碳技术进步等因素对中国碳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并从行业角度对碳生产率增长波动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低碳技术进步是驱动碳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而不合理的碳排放结构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先进低碳技术的行业部门碳排放空间不足是导致碳生产率增长缓慢根本原因.从行业角度看,各部门碳排放结构调整和低碳技术进步,对碳生产率变动贡献程度有所不同.基于此,本文提出一些简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碳排放管理正在成为全球大企业的优先发展战略和提升竞争力的方式。2010年,4700多家全球大型企业通过碳信息披露项目(CDP)披露了碳排放信息,少数跨国公司开始要求其全球供应商进行碳信息披露,部分能源企业已入围2010碳信息披露领袖企业指数(CDLI)和碳绩效领袖企业指数(CPLI),在碳信息披露方面取得先行优势。世界各国的标准化机构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在碳排放核算与披露等方面积极制定和推出多项标准:一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下缔约国政府间为协商各国碳减排量及核算准则等政治性议题而制定碳核算标准或规范;二是制定国际一致性技术性核算标准,以及国际企业或组织的技术性查核规范;三是在国家层面为推动国内碳减排核算与交易活动而制定相关标准;四是为规范行业碳核算与碳信息披露而制定标准或指南。碳排放管理正给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带来重大变化,中国石油企业应加快碳核算、碳信息披露等碳排放管理能力的建设,塑造低碳时代负责任的企业形象。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建设全国碳市场和利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实践。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运行,首批纳入电力行业,覆盖了我国40%以上的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相似文献   

7.
金融业要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绿色金融”、“碳金融”是必经之路。绿色金融在低碳经济下发展势头迅猛,碳金融交易市场成为低碳经济制高点。中国碳金融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因此,应积极发展碳金融,获得主动权,即要积极制定碳金融发展的战略规划;健全碳金融监管和法律框架;培育碳金融创新机制,完善碳金融中介服务;创新和发展多样化的碳金融工具;建立统一的碳金融市场;积极推动碳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等等。  相似文献   

8.
<正>“双碳”目标下工程行业产生了多种新的业务模式、投融资形态。在“双碳”背景下,国际工程及投资业态有了新的发展趋势。传统行业收缩,基建项目类型从高碳向低碳转变,同时各行业将出现独立的碳中和技术和工程种类。低碳减碳基建材料的应用导致短期内建设成本上涨,但会慢慢回落。基建项目出现常规基建伴生低碳减碳项目的伴生效应,绿色金融的广泛应用、碳信用的交易价值催生出的碳金融为项目增加了额外的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9.
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在于通过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使碳强度降低到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能够有效配置和利用的目标。而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是促使经济增长与单位能源消耗所造成的碳排放“脱钩”,即在确保经济正常发展情况下,碳排放实现低增长、零增长乃至负增长。  相似文献   

10.
随着碳市场的建立,碳金融随之诞生。为分析碳金融对企业低碳转型的影响,本文以碳排放权质押贷款为例,构建了一个企业转型与银行贷款的决策模型,考虑碳市场和碳金融对于钢铁行业绿色转型的促进作用。本文得出两个主要结论:(1)以碳排放权质押贷款为代表的碳金融可以促进企业低碳转型,实现企业与银行的帕累托改进;(2)碳市场中碳价的剧烈波动会阻碍碳金融的发展。本文根据钢铁行业数据、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交易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提出发展碳金融与促行业转型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1.
落实党中央推进能源革命和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决策,发挥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引领作用,将绿色低碳、气候韧性理念贯穿电力建设行业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为我国和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贡献智慧和力量。共话行业愿景,凝聚发展合力,科学谋划电力建设高质量发展新未来。2023年6月21日,由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主办的“中国电力建设发展大会”在京圆满闭幕。会上首次发布“中国清洁能源建设景气指数”和“中国电力建设发展指数”;首次在行业内创新开展“零碳”会议;首次举办中国电力建设发展技术装备展。  相似文献   

12.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措施和工具。本文基于全国8个试点碳市场的碳交易数据,分析了试点碳市场的交易和运行状况,并选取2017年1月9日至2023年2月10日碳交易价格数据,采用Bai-Perron方法和R/S分析方法对我国试点碳市场的结构突变和市场效率进行分析,测算了各试点市场的Hurst指数以及基于结构突变点划分的局部Hurst指数。研究显示,深圳碳市场达到弱式有效,上海碳市场接近弱式有效。基于结构突变点划分后各市场阶段运行效率及趋势各不相同。本文详细探究了导致各碳市场结构突变和运行效率差异的原因,并根据研究结果对我国碳市场建设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庆祝建国60周年的热烈气氛中,距离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即哥本哈根大会已只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如果检索报刊等各种媒体关注最多的词汇,除了“国庆”之外,恐怕非“碳”莫属。一时间,从碳足迹、碳中和、碳排放、碳捕捉、碳交易、碳强度、碳税、碳关税,到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能源、低碳经济,全球的目光都集聚在一个新时代如何到来——以哥本哈根大会为重要标志的低碳时代。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我国2012年、2017年、2018年和2020年的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费数据,分析了45个行业各年份的直接和完全碳排放动态特征,并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刻画了碳排放经投入产出关系在行业间的流动结构,识别了碳排放流动的主要路径。主要结论如下:从最终产品生产角度看,建筑业和其他服务业一直是完全碳排放量前两大行业,排放占比超50%,应作为我国消费侧碳减排的重点领域。最新一期结果显示45个行业中有5个全过程高碳行业、4个表观型高碳行业、14个传导型高碳行业以及22个低碳行业。碳排放流动网络呈现“全连接”特征,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等是经济生产拉动碳流动的主要来源,同时在跨行业协同减碳时,需关注包括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至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等17条碳流动路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简单回顾江苏低碳经济研究概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江苏工业低碳化发展的3个阶段;利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提出的相关方法,估算了1986~2009年江苏工业的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结果表明,江苏工业碳排放量呈指数形式增长,而碳排放强度呈对数形式下降;基于对各种可能的工业增长速度和碳排放强度下降速度的设定,对江苏工业低碳化的情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到2020年,江苏应当选择工业增长保持在12%左右,碳排放强度下降速度保持在7%左右的工业低碳化发展路径。为保证这一排放情景的实现,就必须推进能源效率提高、加快工业结构升级和加强重点行业管理。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钢铁行业主要固废产生与利用现状,基于现有钢铁固废综合利用技术路径,对高炉渣、钢渣、含铁尘泥综合利用的加工过程能耗、碳排放及资源化利用节能减碳效果进行详细对比分析,发现不同综合利用技术的能耗和碳排放差异较大。在碳中和背景下,未来钢铁固废综合利用应以低能耗、低资源投入、高产出为目标,研发推广绿色低碳综合利用技术和产品,实现加工过程能耗降低、显热资源回收及资源化产品的下游行业应用,提升钢铁固废综合利用的减污降碳水平。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强调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作为能源电力央企,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大唐)按照“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部署,毫不动摇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坚持高质量发展一流标准、坚持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目标,致力于成为能源电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践行者、推动者、引领者。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强调的“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客观上要求科学测度绿色GDP中碳减排的阶段性和有效性。本文基于情景分析技术和绿色GDP核算理论,测算了我国绿色GDP的变动趋势。研究发现:(1)加入WTO后,中国参加全球碳减排治理进入新阶段。Ⅰ阶段(2002~2012年),中国为全球碳减排治理的被动接受者,Ⅱ阶段(2012~2030年),中国为全球碳减排治理的积极参与者。以上两阶段可进一步细分为:Ⅰ.1阶段(2002~2008年),碳排放爆发阶段;Ⅰ.2阶段(2008~2012年),碳排放空中加油阶段;Ⅱ.1阶段(2012~2020年),碳排放降速换挡阶段;Ⅱ.2阶段(2020~2030年),碳达峰阶段;(2)只有在低碳排放情景下,我国方可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在低碳排放情景下,技术进步是增强经济韧性的关键,实现绿色转型需要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合力发挥作用;(3)新时代碳减排治理的关键在于构建以零碳电力发展为目标的绿色能源供应体系,其中,建立高耗能半导体产业与新能源产业链、创新链的高效耦合机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低碳经济时代,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能源和环境的约束,如何从财税政策方面进行引导,成为各国普遍的关注的问题。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制定了有效地财税政策。文章在借鉴国外降低能源消耗、新兴能源开发、碳污染降低等方面财税措施的基础上,针对国内的具体情况,提出制定降低碳排放的相应财税政策。  相似文献   

20.
为了在建设项目中合理地使用资源,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合理有效地控制建设工程造价尤为重要。建设单位对工程造价的控制是在满足项目质量、安全标准的前提下,在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和建设项目实施阶段中把工程项目投资控制在一定的限额内,并在建设项目中合理控制人力、物力、财力,取得最佳的投资效益。这就需要建设单位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始终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既要全面又要有侧重点。建设项目实施阶段的造价管理是工程全过程管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