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惠珍 《上海经济》2015,(Z1):35-42
20世纪60年代,世界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重心开始转向服务业,由此世界经济出现了从“工业化”向“服务化”转变。生产性服务业是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的,随着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服务业的主导性产业,日益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有关数据表明,在发达国家普遍存在两个“70%现象”,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70%,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整个服务业比重的70%。近年来,服务业在中国GDP中所占比重呈现缓慢但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十一五”  相似文献   

2.
文章选取48个国家和地区1997~2007年的出口、人均GDP数据计算了各国出口复杂度排名,并以此为依据对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进行了定量评估。结合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文章构建了一个包含四类产业截面的面板数据误差修正模型,定量测算了进口服务中间投入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中国供应商主导型、规模经济型、专业制造型和科技主导型等四类制造业出口复杂度的国际排名总体上较为靠后;从长期效应看,进口服务中间投入确实对我国出口复杂度具有积极影响,而且知识与技术需求量高的制造业所受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加快振兴高端装备制造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全球第一装备制造业大国,但仍旧大而不强。大力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突破口,成为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制造业长期是台湾经济中的支柱产业,被称“成长的引擎”。然而,8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岛内外经济环境丕变,致使制造业中原本极具国际竞争力的传统劳力密集型产业的成本上升而丧失了比较利益,制造业占岛内GDP比重也一路下滑。此种情况在岛内引发了关于产业空洞化的忧虑。为此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制造业份额都是先上升到顶点再下降。按照2005年购买力平价(PPP)计算,这个顶点是人均GDP12000美元,而中国目前人均GDP按2005年PPP计算是7000多美元。估计到2018~2020年,中国的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涉及的就业人群都会下降;那么,很大一批人要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而他们是欠缺服务业技能的。  相似文献   

6.
谭浩俊 《浙江经济》2010,(16):35-35
自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制造业兴国”就一直是各国倚重的战略要点之一。即便在美国等少数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虽然当今制造业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但先进制造业仍然是这些国家保持世界领先水平所必须倚重的关键,仍然是这些国家发展的重点。可以这样说,在未来的若干年内,“制造业兴国”仍然是中国不容有任何闪失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在世界各国有很大的不同,以当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来讲,第一产业--农业占GDP的比重已小于2%(约1.8%~1.9%),第二产业约占25%左右,第三产业占70%以上.美国经济发展到今天,第三产业已经占有绝对大的比重.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中国1999—2008年制造业数据实证分析了外国直接投资、产业特征与产业地理集中的关系,其结果发现,自1999年以来,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日益提高,在行业上,资源型产业地理集中度最高,高度地方化产业地理集中度最低;从全国20个制造业行业数据样本看,FDI的进入会促进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中;根据外资比重进行产业细分后,外资对高外资比重产业地理集中的正向促进作用依然明显,而对低外资比重行业的作用不显著;即使在高外资比重产业中,FDI与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也不存在着倒U型关系,而在低外资比重产业中,只有当FDI比重超过一个临界值时,FDI对地理集中的正向促进作用才会显现。  相似文献   

9.
文章选取48个国家和地区1997~2007年的出口、人均GDP数据计算了各国(地区)出口复杂度排名,并以此为依据对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进行了定量评估。结合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文章构建了一个包含四类产业截面的面板数据误差修正模型,定量测算了进口服务中间投入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中国供应商主导型、规模经济型、专业制造型和科技主导型等四类制造业出口复杂度的国际排名总体上较为靠后;从长期效应看,进口服务中间投入确实对我国出口复杂度具有积极影响,而且知识与技术需求量高的制造业所受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杨威  舒波  韩红 《辽宁经济》2023,(5):26-31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兴国之器”“强国之本”。推动装备制造业加速向高端迈进,是构建大国竞争优势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装备制造业是辽宁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做优装备制造业,筑牢制造强国之基,是辽宁维护国家“国防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重要政治使命。本研究通过梳理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比较优势,发现制约比较优势发挥的瓶颈因素,进而系统探讨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如何“锻长板”“补短板”,释放既有比较优势、深入挖掘潜在比较优势、开拓创造未来比较优势,为加快推动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做出辽宁贡献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一直在40%以上,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可预见的将来,制造业都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体和支柱,但中国制造业还处在粗放发展的阶段,中国还只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还非强国。短期经济增长往往具有偶然性,而长期经济增长必须伴随着主导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持续增长的替代。中国25年的稳定快速增长,正是通过纺织、轻工、IT等制造业的增长和替代实现的。第三产业本身有相当部分也是制造业的延伸,是制造业产业链条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但制造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同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文章利用CES生产函数和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法测算了1995~2009年中国与美国制造业技术差距,并对技术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测算结果表明,中美制造业技术差距在1995~1998年期间出现短暂缩小,但1999~2009年期间技术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从分行业看,中国的资源、能源等垄断性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同美国的技术差距较大,而消费品制造业同美国的技术差距较小。利用分行业数据实证研究表明,中美制造业技术差距扩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信息通信技术和制度环境,特别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制度改革并未有效促进信息技术进步进而缩小中美制造业技术差距。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在中国加入WTO后显著缩小了中美制造业技术差距。中国的人力资本积累并未有效缩小中美制造业技术差距,而且,随着人均GDP的上升,中美制造业技术差距并未呈现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大陆正在经历一个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的新里程。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年,中国大陆服务业占GDP比重已达44.6%,和制造业占比拉近,相距不到1%。而据英国《经济学人》杂志预测,今年大陆服务业占GDP比重将首度超越制造业。目前中国大陆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内需市场正在以每年两位数字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去年达21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00万亿元新台币,规模相当于台湾7年GDP的总和。中国政府  相似文献   

14.
2002年底,在国家统计局等单位举办的“制造业与中国经济增长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经济学家樊纲等大声疾呼,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离制造业”现象。即无论是劳动力的质和量还是社会资本的流向,都逐渐远离制造业。中国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的2/3配置在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只占1/4,其中制造业仅为1/6。而主要工业化国家,美、日、德、英等国的相关比重远远高于中国,其中德国高出中国一倍。一些追求政绩的地方官员以为,只有高新技术才是朝阳产业,他们鼓吹放弃传统制造业,掀起“高科技园热”,决策资本投…  相似文献   

15.
李实 《浙江经济》2023,(4):17-19
中国未来要实现三大目标,跨越中等收入国家陷阱,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本世纪中叶经济发展程度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而逐一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加速经济增长。据测算,到2035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GNI)要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则需要每年保持7%左右增长。  相似文献   

16.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但制造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同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文章利用CES生产函数和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法测算了1995~2009年中国与美国制造业技术差距,并对技术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测算结果表明,中美制造业技术差距在1995~1998年期间出现短暂缩小,但1999~2009年期间技术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从分行业看,中国的资源、能源等垄断性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同美国的技术差距较大,而消费品制造业同美国的技术差距较小。利用分行业数据实证研究表明,中美制造业技术差距扩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信息通信技术和制度环境,特别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制度改革并未有效促进信息技术进步进而缩小中美制造业技术差距。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在中国加入WTO后显著缩小了中美制造业技术差距。中国的人力资本积累并未有效缩小中美制造业技术差距,而且,随着人均GDP的上升,中美制造业技术差距并未呈现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中国办公和通信设备制造业是近年来开放程度最高、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我国办公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速由2001年的11.38%快速上升到2005年的27.18%,甚至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2005年的增速14.52%。其占工业增加值和GDP的比重分别从2001年的4.72%、1.87%上升到2005年的7.59%、3.19%。  相似文献   

18.
牛志伟  邹昭晞 《改革》2020,(2):71-88
通过对国内外比较优势与产业升级理论的梳理,创新性地将其概括为比较优势动态转换的三条途径与产业升级的四个维度,并将二者结合起来,构建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动态转换与产业升级的理论框架,对中国制造业发展指标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得到如下结论:从垂直结构升级考察,中国制造业呈现全方位崛起的态势,完成了从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的升级;从水平结构升级考察,依据进口中间品国内配套增值率指数测算,中国制造业国内集成配套能力较强,但依据进出口中间品增值率指数测算,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分工地位较低;从产业效率考察,中国制造业技术效率世界领先;而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显示,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从产业效益考察,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低下,但作为增加值构成要素的税收占比很高,中国制造业出口占总产值比重在世界排序较低,中国内需市场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7-2016年中国29个省市区的相关数据,分析房地产价格和制造业产业升级在中国各个省市区的分布格局和空间上的相互依赖性。基于邻接权重矩阵构建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分析房价波动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得到四个方面的结论:一是通过Moran's I指数和Moran's I散点图证明了中国房价水平和制造业产业升级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制造业具有高水平区域集中、低水平区域聚集的特点;二是中国房地产价格与制造业产业升级呈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关系,也就是说房价波动对制造业产业升级同时具有正效应和负效应;三是从整体上看,现阶段省域间相对房价升高对制造业低端技术产业产生挤出效应,对制造业高端技术产业发展产生促进作用,相对房价升高带动了制造业产业升级;四是在北京和上海,由于房价与制造业产业升级两者之间的关系已经跨入倒U型曲线的右边,所以要有效控制房价上涨,以免制造业产业升级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20.
中国已被认为是世界的“制造工厂”,但在全球制造业的产业链上,只是处在中低端的位置,以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居多。从总量上看,中国的制造业产值目前仅占全球市场的5%,而日本所占的比重是15%,美国是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