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广义虚拟经济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学科范式正在建立过程中,对这门新兴学科理论范式进行概括和总结,对广义虚拟经济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梳理后可知,广义虚拟经济视界中的时代观和文化观构成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的背景知识,生活价值论、统一财富观、以财富标志为主的经济分析工具论等构成这一学科范式的逻辑内核.  相似文献   

2.
为深入财富标志量化问题的研究,提出财富密度概念,作为度量财富的一种新属性。通过财富密度的定量分析可区分一般财富和财富标志,从而使基于财富标志的各种拓展研究具有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基于财富密度概念进一步提出了财富分布空间和财富密度曲线,并从财富密度视角对广义虚拟经济中的财富标志泛化、基于财富标志的货币体系、心理需求r要素逃逸等问题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3.
论财富的时间原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分析时间观、财富观的变迁出发,论证了经济学、时间、财富之间的历史逻辑,认为现代经济学采用的是绝对时间观,财富主要建立在物理时间度量之上,经济学虽以心理分析为基础,但未引入心理时间的研究.针对现代经济学的缺陷,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对财富与时间的本质进行了重新解读,诠释了时间价值的经济学意义,根据虚拟价值非边际化和信息态的特点,提出财富的时间价值可分解为物理时间价值和心理时间价值.虚拟价值主要用心理时间度量.虚拟价值拟物化和时间寻租是发展虚拟经济的重要法则.  相似文献   

4.
住宅市场是广义虚拟经济的重要载体,是连接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主要纽带。本文结合投入产出表和住宅产业,具体阐述广义虚拟经济的核算方法,并且利用情景分析研究住宅价格波动对产业经济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住宅市场直接影响住宅产业,间接影响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关联产业;住宅价格波动主要影响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等部门,而且这种影响是非对称的。在商品住宅实施限购时,应通过设计财富标志等方式吸引更多产业参与保障房项目。  相似文献   

5.
论法定财富标志的缺位与重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法定财富标志在货币形态从"真金白银"到"大象无形"的演化过程中消失。信用货币时代,货币发行量由中央银行根据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来决定,并不以任何法定财富标志为支撑。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演绎结果表明,正是上述最终目标的内在矛盾性和基于此的宏观调控政策导致经济在萧条与过热之间循环。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法定财富标志实乃社会经济的定海神针。我国可考虑将公租房确定为法定财富标志之一,通过合理运作,一可满足客观存在的投资需求、抑制房地产泡沫;二可促成居者有其屋的实现;三可使中央银行对货币的调控更加科学。而全面解决财富标志缺失的问题,则是从根本上破解所谓"经济周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居民的财富特征与发达国家居民的财富特征明显不同,这是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程度、金融市场自由化程度、住房自有率的高低、房地产市场的投机程度以及人们对待房地产财富的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所导致.本文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利用我国30个大中城市1998~2009年的季度数据,建立房地产财富效应模型,对广义虚拟经济条件下房地...  相似文献   

7.
<动物精神>一书以动物精神的五个要素--信心及其乘数、公平、腐败和欺诈、货币幻觉以及故事--对宏观经济模型提供了新的洞见.笔者发现,这五个要素与广义虚拟经济提出的信心、制度、寻租、财富标志、人气和题材等要素有着惊人的内在关联,笔者对此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广义虚拟经济所呈现的新的财富现象出发,扩展家庭资源的外延,重新界定家庭资源的内涵及构成;并通过构建家庭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指标自反馈模糊决策模型计算1990-2012年中国家庭资源综合评价值,进而探讨了近20年来中国家庭资源的配置状况;在此基础上,为未来家庭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消费者信心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剖析了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的成因。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股市直接与间接财富效应都较为显著,不过,这一效应只是在长期内均衡稳定,短期内不显著;在股票市场间接财富效应传导机制中,消费者信心因素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为更好发挥股票市场的消费功能,需要完善有关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广义虚拟经济的价值创造机制。将广义虚拟经济产品纳入消费者的消费集和效用函数,建立广义虚拟经济产品消费决策模型,并对其消费行为进行分析;对广义虚拟经济产品的价格决定机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对广义虚拟经济产品消费决策和价格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实证发现广义虚拟经济产品已成为我国居民的正常消费品和奢侈品。数据同时显示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艺术品市场价格存在上涨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人才的合理流动,会形成人才聚集现象,从而产生人才聚集效应.随着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于具有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特色的人才聚集效应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因此,本文首先对广义虚拟经济的内涵及特点进行归纳分析,而后采用广义虚拟经济的思维方式,结合广义虚拟经济的特点,对人才聚集现象的定义及特征进行重新诠释,最后,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进一步分析了人才聚集的效应.  相似文献   

12.
2010年5月1 1日,林左鸣先生的最新力作<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一书在京举行了首发仪式,这是广义虚拟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可以说以此为标志广义虚拟经济学理论正式创立,这无疑是当代经济学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3.
新兴文化现象属于广义虚拟经济范畴,当今人们对广义虚拟经济的本质特征与价值尚缺乏科学的分析认识和判断.西方的经典经济学价值理论对虚拟经济价值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马克思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对科学解释虚拟经济价值提供了深刻启示,而广义虚拟经济视角的生活价值理论为科学解释虚拟经济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生活价值理论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大厦的基石是信息范畴.通过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发展广义虚拟经济和创造虚拟价值是强国富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广义虚拟经济核算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广义虚拟经济活动是国民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建立广义虚拟经济统计核算体系.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广义虚拟经济理论,阐述了广义虚拟经济统计核算的指导原则,界定了广义虚拟经济统计核算范围,讨论了广义虚拟经济的统计核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中国进行广义虚拟经济统计核算及其应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首先探讨了从实体经济到狭义虚拟经济,再到广义虚拟经济的资本循环的进化过程.进而对广义虚拟经济范畴的资本循环体系的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其符合复杂系统的关键特征,因此,借鉴运用复杂科学的一般方法构建了研究广义虚拟经济范畴的资本循环体系的方法论基础,以期为广义虚拟经济的深入研究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6.
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学理论中的一些概念解释力发生变化,比如基尼系数。对新的经济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呼唤新的指标和变量,广义虚拟经济系数是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发展过程中提出的概念,可以用来替换那些失效的经济学概念。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与国家富强程度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本文对广义虚拟经济系数和国家富强指标之间进行模型设定并进行回归分析,验证了广义虚拟经济系数对国家富强程度具有很好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7.
金融借贷对消费的真实财富效应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但其虚拟财富效应却没有引起应有的关注。本文阐述了金融借贷虚拟财富产生过程及其影响消费的作用机理并提出研究假设,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在对金融借贷虚拟财富水平进行量化的基础上,实证检验金融借贷对农村不同消费群体的虚拟财富效应。结果发现,虚拟财富对不同农村消费群体均产生了积极的助推效应,随着分位点由低向高移动,虚拟财富效应呈现梯次递增分布;与收入、资产等真实财富相比,虚拟财富的引致作用更为突出。本文拓展了金融借贷财富效应的研究边界,为分析消费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相互交融已经对国民福利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对已有的国民核算体系提出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新挑战.因为传统的经济学无论是理论还是核算都主要关心的是确定性条件下的现货生产和交易所带来的实际财富变化,我们需要更适用的指标来度量广义虚拟经济与居民福利之间的关系.实体经济虚拟化有管理风险的价值,虚拟经济实体化具有的主...  相似文献   

19.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作用途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条件下,虚拟经济所具有的独特的资源配置功能以及由这些功能而带来的负面效应,成为各国人民关注的焦点问题。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基本上有五个方面,即财富分配机制、产业结构机制、股权变动机制、信息传递机制和风险累积机制,通过这些机制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能够产生促进和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双刃剑"特征。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基于目前日益彰显的广义虚拟经济现象,从微观层面对企业人力资本进行的深化研究.文章在回顾与评析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微观企业层面人力的功能与作用进行了分析;进而,结合广义虚拟经济的特点,对企业人力资本进行了重新界定与分类.同时,在对现有企业价值决定理论深化分析的基础上,从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提出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人力资本决定论这一新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