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劳动力所有制论质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近年来一些报刊关于“劳动力所有制”的讨论,在我国是第二次了。第一次起因于1959年批判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共产风”,“一平二调”;展开于1962年。当时,经济学界一些同志从理论上提出了这样的观点:除了通常所说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外,还应该有一个“劳动力所有制”范畴,只有把二者共同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才能完整地理解任何一种生产关系,把不同类型的生产关系加以区别。现在。问题再提出的历史背景,主要是经济的调整和改革要求人们对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等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究。主张“劳动力所有制”的同志认为,这个提法不仅是理论上一个新的突破。而且有助于回答社会  相似文献   

2.
按劳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研究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须以生产关系的核心和基础——即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劳动力个人所有制为依据,才能追溯其源,彻底揭示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客观必然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仅就劳动力个人所有制是按劳分配原则的基本依据这一实质性的理论问题,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 胡瑞梁同志是我所敬重的老经济学家。近年来《经济研究》先后发表了他的三篇有关劳动力商品问题的力作:《论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载1987年第12期,以下简称《一论》)、《论劳动力价值、按劳分配和劳动力商品化的历史意义》(载1988年第1期,以下简称《二论》)、《关于劳动、所有制和等价物交换的一些理论问题》(载1989年第1期,以下简称《三论》)。再三研读以上“三论”,我感到作者在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问题的讨论中独树一帜,既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和按劳分配,又肯定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的商品  相似文献   

4.
“经济研究”1956年第5期登载了骆耕漠同志的文章:“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必要性和它的‘消亡’过程”。这篇文章讨论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骆耕漠同志认为: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是起因于社会主义生产存在两种基本形式(全民所有制形式和集体所有制形式)的论点,是不够确切的。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所以存在商品生产,不仅是由于社会主义生产存在着两种基本形式,而且也是由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和实行经济核算的必要性决定的。(而经济核算——依据骆耕漠同志的说法——又是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在一个企业、一个经济部门中的扩大利用”。)  相似文献   

5.
<正> 李光远同志的《劳动力所有制论质疑》(以下简称“质疑”)否定劳动力所有制的主要论据有三:第一,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体,因而也是占有和所有制关系的主体”,这适用于“撇开一定的社会形式”的生产一般。既然劳动力不是占有的客体,当然不存在劳动力所有关系问题。第二,在奴隶制和农奴制下,劳动者直接属于生产资料之列,生产的主人(奴隶主和农  相似文献   

6.
<正> 中国劳动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年会于1982年1月14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现将会议对有关问题的讨论情况介绍如下:一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所有制问题(1)是否存在劳动力所有制。①认为劳动力是社会生产的一个条件,它同生产资料一样都存在所有制问题。资本主义社会是如此,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②认为劳动力要发生所有制关系必须以劳动力和劳动者相分离为前提,而这种分离又是以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为条件。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不存在劳动力的转让和出卖,从而也不存在劳动力所有制问题。(2)社会主义劳动力所有制的形式。①认为劳动力归社会公有。劳动力所有制是随  相似文献   

7.
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基本理论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飞 《经济评论》2004,(2):17-20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前提下 ,重塑符合实际的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理论 ,从内容上应把握好三个重点 :(1)从社会主义产品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 ;(2 )从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双生产要素所有制决定论”转向“生产要素贡献与生产要素所有制决定论” ;(3)从公平与效率的相对统一论转向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论  相似文献   

8.
<正> 李光远同志在1962年发表的《劳动力所有制的提法能够成立吗?》和新近发表的《劳动力所有制论质疑》(以下简称《质疑》),使他成为否定劳动力所有制范畴的代表者。我们作为李光远同志《质疑》文中所称的“劳动力所有制论者”。感到有必要对“质疑”作出回答,以求共同把这个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的争议问题搞清楚。一、生产条件分配(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所有制)是社会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相似文献   

9.
劳动者按劳动力价值所得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获得收入的重要途径,体现私人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既不能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统一的分配方式,也不可能成为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既然所有制形式是混合的,由所有制形式所决定的分配形式也必然是混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内部必然存在多种分配形式,公有资本占支配地位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反之则是按要素分配为主体。即使是同一劳动者,他的收入来源也可能是多种渠道,一部分是按劳分配所得,一部分是投资收益,关键看劳动者收入中各收入来源的比重,如果劳动收入是主要收入来源,那么劳动者个人收入就应该是以按劳分配为主的。  相似文献   

10.
<正> 《经济研究》1981年第1期刊登佐牧同志的《必须把商品交换和劳动交换区别开来》一文(以下简称《佐文》),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由于集体所有制还大量存在,全民所有制企业还没有达到真正“全民”水平的情况下,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按劳分配的客观条件还不具备;社会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不是按劳分配的关系,而是商品交换的关系等观点,是现实的,正确的,这对于认识在我国目前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及其作用的范围和程度,以及逐步完善按劳分配的形式,都是有益的。但是,佐牧同志对我国目前条件下如何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并未作正确的理论分析。他认为按劳分配不是按劳动成果进行分配的观点,笔者有不同的看法,现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11.
<正> 蒋一苇同志在《关于按劳分配的几个问题》和《试论全面的物质利益原则》两文中,就如何正确地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和对工资福利制度的改革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设想。如认为要全面地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必须使群众对个人的和整体的物质利益都能看得见,摸得着,看到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水涨船高’的直接联系”,“使广大劳动群众直接感受到个人的物质利益,既取决于个人的劳动能力与贡献,也来自集体的劳动成果,还来自国家经济的发展”,主张“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职工的个人物质利益应当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个人的工资收入;二是企业的集体福利事业;三是社会的福利事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工资收入仍将是个人利益的主要来源,但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集体福利与社会福利部分的比重将日益增大”等。这些意见都是值得重视的。但也有些问题尚需进一步探讨,下面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私企业中的劳动力还是商品并具有价值: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表现形式;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不等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按要素分配并不是说所有要素都参与价值的创造,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相似文献   

13.
“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就是指重建消费资料个人所有制,消费资料个人所有制存在重建的问题,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被雇佣的劳动者不能完全占有自己的劳动,只有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劳动者才能完全占有自己的劳动,因此,需要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中的否定之否定,指的是劳动者占有自己劳动状况随着社会的进步存在着否定之否定进程.正确理解“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含义,才能使我们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刍议按劳分配中的“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按劳分配既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方式的主体。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讨按劳分配中的“劳”的基本内涵,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我读了何伟同志发表在《经济研究》1991年第10期上的《在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实现按劳分配的两个问题》一文(以下简称《何文》),受益非浅。然而,《何文》认为,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中的“劳”是抽象劳动,这种抽象劳动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实质上是社会必要劳动。对此观点我持不同看法,在此略陈管见并向何伟同志请教。  相似文献   

15.
§1、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原话 《经济问题》1982年第8期发表的陈昕同志的论文《马克思并没有把‘各尽所能’与‘按劳分配’结合在一起》(《文摘报》作了扼要的介绍)批评了斯大林同志,说他把马克思提出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①套用到社会主义社会,提出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16.
关于按劳分配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什么是按劳分配? 在现实生活中,到底什么是按劳分配似乎还没有得出认识一致的定义。曾经有人认为级差地租归“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生产队所有,是社会主义多劳多得的按劳分配原则;有人则说这是多产多得,并不是按劳分配。有人说企业利润留成是国家对企业集体进行按劳分配;有人则说按劳分配的对象只是劳动者个人,而不是劳动者集体。有人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更充分地实现按劳分配原则;有人则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仅仅是一种自负盈亏的家庭经济,根本说不上按劳分配。以上这些观点之所以引起争论,就是因为有人是用马  相似文献   

17.
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问题是按劳分配理论中的首要问题。只有弄清了这个问题,才能认清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才能自觉地贯彻和维护按劳分配原则。人们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①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②生产力还没有高度发达,社会产品还没有达到极大丰富的程度;③旧的社会分工还没有消失,还存在着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差别;④劳动还没有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还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从上述四方面论述按劳分配客观必然性的文章和著作比较多,例如,南方十六所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材》编写组编写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就是如此。从这四方面论述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能比较全面地说  相似文献   

18.
<正> 《经济研究》1982年第1期发表了李光远同志的《劳动力所有制论质疑》(以下简称《质疑》)。该文在论证“劳动力所有制论”不能成立的过程中,认为雇佣工人对自身的劳动力并没有真正的所有权,从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不存在劳动力所有制。我认为,否认雇佣工人是自身劳动力所有者的观点,既不符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客观  相似文献   

19.
在混合所有制经济内部,由于所有制形式是混合的,所以由所有制形式所决定的分配形式也必然是混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必然存在多种分配形式,即公有资本占支配地位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必然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反之则是以按要素分配为主体。即使是同一劳动者,其收入来源也可能是多种渠道,如部分是按劳分配所得,部分是投资收益,关键看劳动者收入中各收入来源的比重。劳动者按劳动力价值获得收入体现的是私人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既不可能成为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也不能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统一的分配方式。  相似文献   

20.
《经济问题》1982年第4期发表的林文肯同志《论“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一文中说:“马克思之所以要把‘各尽所能’与‘按劳分配’结合在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这是由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要求所决定的。”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翻开经典著作,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在论述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