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基于品牌经济学的名人代言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品牌经济学的框架下,分析了名人代言提高销量和价格的机制以及名人代言策略成功的条件。认为名人代言实际上是一种品牌联合策略,通过名人品牌与原产品品牌形成联合品牌而改变了品牌信用度,从而改变了消费者的选择成本,改变了消费者的需求函数从而改变了销量或价格。通过引入品牌契合系数构建联合品牌函数,分析了名人代言提高品牌信用度的条件。通过联合品牌信用函数分析,本文证明,只有当产品品牌和名人品牌的品牌信用、二者品类契合系数均达到一定水平时,名人代言策略才会成功,还证明了品类契合对于代言成败影响超过了名人本身的品牌信用度,选择名人代言的第一要素是品类契合度,第二才是名人品牌信用度。  相似文献   

2.
刘华军 《经济经纬》2006,(6):111-114
把品牌引入经济学后,品牌信用度的提高使得需求曲线发生变化,一方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品牌信用度的提高将有效地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消费者“趋利避害”的本性使得在任意价格下需求量增加,需求曲线右移;另一方面品牌信用度的提高使得品牌商品的需求弹性变小,需求曲线变陡峭。引入品牌后改变了需求曲线的位置和形状乃品牌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品牌信用度的提高通过改变需求曲线的位置将使得均衡价格提高,且均衡数量增加,同时将会增加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3.
刘华军 《财经研究》2007,33(1):36-43
需求定律是经济学分析的理论基础之一,品牌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为引入品牌的需求曲线或考虑选择成本的需求定律。把品牌引入经济学中后,品牌信用度的提高使需求曲线右移并变得更为陡峭,同时品牌信用度的提高改变了需求曲线的位置,使得均衡价格提高,均衡数量增加,增加了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提高了社会福利水平。文章为“品牌战”替代“价格战”提供了理论依据,即通过品牌建设提高品牌信用度,使得在价格提高的条件下需求量增加,而这只有在需求曲线改变位置时方能做到。  相似文献   

4.
品牌的经济学分析:一个比较静态模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现有的经济学理论和模型中缺少全面针对品牌的分析,导致品牌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混乱.在选择爆炸式增长的经济条件下,品牌对消费者的选择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对品牌选择的经济学分析显得更为迫切.品牌的经济学本质是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进而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选择,而消费者选择又决定了厂商的销售量和利润.我们在经济学的框架下,以品牌为研究对象,建立起一个比较静态模型,对品牌进行经济学分析,得出消费者均衡和厂商均衡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基于情感偏好的品牌延伸模型及经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是情感消费的时代.情感品牌能够凭借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运用隐藏在人类情感背后的真正力量与消费者沟通和交流.本文运用经济学及品牌经济理论,在对现有品牌延伸案例及理论研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引入情感因素,构建基于情感偏好的品牌延伸经济模型,发现情感指数既能够在同质条件下影响消费者选择偏好,又能够通过影响品类而作用于选择成本;厂商品牌延伸成功与否取决于该厂商品牌与其它同质产品的品牌的情感指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中的政府作用——欧洲与美国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回顾工业共生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欧洲政府在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规划中的成功,美国政府在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规划中的失败的比较,得出结论:工业共生系统面临着信任危机和高度依赖的要挟风险,因此需要政府介入其中。政府要分阶段提供公共政策与财政支持帮助共生体形成。首先,要引入共生所需的核心企业,创造企业交流的平台,增强企业之间的信任;其次,帮助核心企业创造稳定的商业合作机会,使共生成为可能,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最后,由政府从一些公共项目(垃圾和废水的再处理)开始,作为一种示范效应,促成新的更完善的共生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品牌进入次序优势的经济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华军 《经济经纬》2007,(4):113-116
作者利用品牌经济学理论和其“选择成本范式”的分析框架研究品牌进入次序的优势及其产生的原因。通过对一个简单模型的分析表明,“趋利避害”的消费者的选择行为将给第一个进入市场的品牌以持久的优势,原因在于该品牌降低了消费者选择行为的局限条件—选择成本,而后进入市场的品牌,由于转换成本的存在,将使其选择成本高于先进入市场的品牌,从而使其处于劣势的地位,因此后进入市场品牌的品类模仿成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8.
集群创新主要是集群企业的共生创新。本文从集群的共生本质谈起,深入分析了影响企业共生体创新的主要因素,提出集群企业共生创新的路径:以企业共生体的深入分工积累创新知识源;以多重共生介质实现共生企业间充分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流合作;以支配共生介质使企业共生创新走上快速创新轨道。  相似文献   

9.
笔者运用品牌经济学理论,引入品类相似系数构建了单一品牌战略机制模型,证明了实施单一品牌战略的厂商增加品类数量会提高市场需求量及利润。但由于选择成本的存在,厂商不会无限地增加品类数量,无限地增加品类数量将会受到选择成本的制约。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通过多品牌战略来解决单一品牌厂商市场需求量增长限制的问题,并论证了在品类对立条件下实施多品牌战略才是可行的。笔者通过品类相似程度和品牌战略指标构建了多品牌战略实施二维模型,提出了厂商实施单一品牌和多品牌战略的条件及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产业联盟)是一个典型的利益共生体,其合作伙伴选择是产业联盟构建的起始点和成功的关键。在分析理论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产业联盟合作伙伴选择中共生单元的象参量和质参量,利用AHP多目标决策方法,提出了产业联盟合作伙伴选择的目标体系、评价权重和选择的关键目标因素。  相似文献   

11.
传统经济学中的消费者选择理论中的效用函数只考虑了商品数量对效用的影响,而在品牌时代,随着可供选择的多样化,消费者在选择数量之前必然首先对品牌做出选择。因此可分两步来构建消费者选择理论:第一步是研究品牌与选择行为,消费者依据约束条件下选择成本最小化原则进行品牌选择;第二步是数量与选择行为,消费者依据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数量选择。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可以重新构建品牌时代较为完整的消费者选择理论。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centives for production cost disclosure in an asymmetric Cournot oligopoly. Whereas the efficient firm (consumers) prefers information sharing (concealment) when the firms choose accommodating strategies in the product market, the firm (consumers) may prefer information concealment (sharing) when it can exclude its competitors from the market. Hence, the rankings of expected profit and consumer surplus can be reversed if exit of the inefficient firms is possible. Although the efficient firm has stronger incentives to share information when it shares strategically, there remain cases in which the firm conceals information in equilibrium to induce exit.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effects of tax competition on environmental product quality, pollution and welfare in a two-country, vertically differentiated, international duopoly, in which consumers are 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The firm in each country chooses first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its product (which reflects the emissions generated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nd then the price. In equilibrium one country will be more polluted than the other because firms choose different levels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ir products. We find that a country’s optimal commodity tax is higher if the domestic firm is the more polluting supplier. Furthermore, non-cooperative commodity tax rates are inefficiently high in equilibrium. This is because, in this framework with environmentally aware consumers, commodity taxes affect the choice of firms regarding their emissions. Therefore, a domestic tax reduction not only raises the profits of the foreign firm but also lowers its emission levels, resulting in higher welfare for the other country. We also analyse the optimal cooperative and non-cooperative commodity and emission taxes with border tax adjustments. With these two policy instruments available, commodity taxes are higher.  相似文献   

14.
张振  乔娟 《技术经济》2014,(2):77-82
利用问卷调研数据,对品牌信任对城乡消费者品牌猪肉消费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随机效用理论,对影响城乡消费者品牌猪肉购买行为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居民购买品牌猪肉的比例高于农村居民;随着品牌信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品牌猪肉;城乡消费者购买品牌猪肉的行为均受到年龄、受教育水平、猪肉价格、购买品牌猪肉的便利度、购买场所、对猪肉质量安全状况的关注程度及猪肉市场负面新闻等因素的影响;消费者购买品牌猪肉的影响因素存在城乡差异,其中对猪肉质量安全状况的关注程度和猪肉市场负面新闻仅对城市居民的品牌猪肉购买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paper, constraints on technology choice and credit access are introduced into a firm‐level trade model in a dynamic setting in order to explain factors that limit benefits to a firm from trade liberalization. Theoret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firms face credit constraints depending on their initial productivity and the cost of credit. As a result, credit‐constrained firms may not be able to cross the minimum productivity threshold needed to enter and compete in a foreign market. Empirical analysis using firm‐level panel data for six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confirms that financial constraints negatively influence firms' export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相似文献   

16.
在一个线性城市市场中有两个企业,每个企业生产两种产品,且每个企业在其中一种产品上具有垄断力量,而在另外一种产品上与其他企业竞争.本文讨论这个市场上企业的最优选址问题,研究表明,企业选址与垄断类消费者和竞争类消费者的比例有关.当垄断类消费者的比例足够大时,企业选择集聚;当竞争类消费者的比例足够小时,企业选择尽可能远离对方;当二者数量相差不大时,企业将选择中间状态.与社会最优选址相比,两个企业之间的距离既可能过远也可能过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