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民收入结构和增长变化的地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三类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名义值与1978年相比,东部地区增长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名义增长率为14郾6%;其次是中部地区,年平均名义增长率为13郾3%;最后是西部地区,年平均增长率为12郾4%。但是由于三类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起点不同,地区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建立在结构和增长源泉变化基础之上的农民收入在三类地区之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改革之初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郾146下降到1983年的0郾138,同期,泰尔指数从0郾037下降到0郾031。此后,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一路…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在缓慢增长的农民收入中,家庭农业经营收入节节减少,而工资性收入却持续增长,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和亮点。1996~2001年间,我国农民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从1013元减少到637元,在人均现金收入中的比重由43.9%下降为25.1%,减少了18.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3.8个百分点。而与此同时,工资性收入已超过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在人均现金收入中的比重由1996年的19.4%提高到2001年的30.4%。又据2002年前三个季度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农村居民现金收入的一半来自工资性收入,外出务工收入增加是其主要…  相似文献   

3.
张天森 《经济管理》2001,(17):23-25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民是改革开放的最先受益者,1978-1985年,我国处在以农村土地承包制为特征,以农村经济改革为主的经济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我国经济运行是以农业经济调整增长为特征,第一产业平均年增长速度高于7.3%,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定在32%左右,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年均上升6.2%,农民人均纯收入(已扣除物价变动因素,下同)平均每年增长15.2%,此后,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各种税费加重,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也随着下降,1996年全国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比1985年上升2.3倍,年均上升11.5%;但农民纯了入只增长55.5%,年均增长4.1%。从1997年到2001年一季度,由于粮食等农副产品价格呈现大幅度下跌态势,农民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本文试就这个问题,结合湖南省实际情况,做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4.
政经信息     
近日从广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情况介绍会上获悉,据广东省统计部门初步测算,广东省2001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0556亿元,比上年增长9.5%,成为我国经济总量超万亿元的省份。2001年,广东GDP占全国11%左右,对全国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0%,拉动全国GDP增长0.7个百分点。全年国税收入1547亿元,地税收入790亿元,全年税收占全国的15.4%,其中国税占14.8%,远远高于随后的省份。  相似文献   

5.
一、“十五”时期我国区域四大板块经济发展回顾总结(一)西部大开发开局良好。1·经济总量快速扩大,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十五”期间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总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0~2005年,西部地区GDP由16655亿元增加到33390亿元,年均增长14·9%(全国为12·9%),占全国GDP的比重从17·1%下降到17%;地方财政收入由1127亿元增加到2465亿元,年均增长16·9%(全国为18·4%),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从17·6%下降到16·6%;人均GDP从4639元提高到9309元,年均增长14·9%(全国为12·2%)。由此可…  相似文献   

6.
过去的五年,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较好地完成了“九五”计划的主要目标。到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56.46亿元,年均增长9.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实现6595元,年均增长8.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3亿元,年均增长10.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91亿元,比“八五”增长160%。城市功能日趋完善,联结省城、通往周边城市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三次产业比例由19.1:50.6:30.3调整到12.2:47.7:40.1。煤炭占工业经济比重由67.8%下降到55%。非国有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9.5%,已占“半壁江山”;占地方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到72%,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56元,年均增长9.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08元,年均增长4.2%。可以说,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五年,也是我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经过五年的努力,我市经济发展登上了一个大台创,并为今后更快更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江苏、浙江两省的经验表明,乡镇企业的充分发展是解决农业、农村及农民问题的重要突破口,是实现传统农业转型的重要途径。湖北省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个农业大省,2002年,农业人口为4272郾9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1郾36%;乡村从业人员为2266郾0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的65郾81%。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都非常艰巨。因此,借鉴江苏、浙江经验,实现湖北省乡镇企业跨越式发展是当前湖北省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湖北省乡镇企业与江苏省、浙江省乡镇企业的发展差距(一)湖北省乡镇企业与江苏、浙江乡镇企业发展的总体差距。市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农民外出劳务收入占其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日益增强。山西省也显示出这种趋势。1986年山西省农民的人均外出收入是46.33元,占同期人均纯收入的11%,到2002年,农民人均外出收入达到616.37元,占同期人均纯收入的26%,外出收入增加额对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平均贡献率达到29%。大量数据表明,外出收入逐步成为推动农民收入增长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2001-2013年统计数据,实证研究中国居民收人增长的包容度,结果表明,中国居民收人总体水平虽有较大幅度持续增长,但其增长仍不具有包容性,不仅历年总包容度未达到60分基准值,而且收入总量的不断增加与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剪刀差,较多的人属于"被增长""被富裕"。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教育机会、就业机会和居民获取收入机会的不公平,社保支出占GDP比重较低,劳动报酬占GDP比重持续下滑,贫困人口比重较大等,已成为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并进一步制约着中国经济和居民收入的包容性增长,是新常态下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农业电子商务的潜在经济性及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文生 《经济论坛》2006,(21):133-13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举世瞩目的持续增长,然而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2006年《农村经济绿皮书》指出,2005年城乡人均收入比例高达3.22∶1。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原因复杂,农民的弱势地位既不利于实现国民的公平,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是我国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促进农业综合能力的提高。“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的问题。而利用…  相似文献   

11.
本报告从国税宏观税负和国税税收弹性的角度揭示了柳州市经济增长和国税收入的关系。柳州市国税宏观税负从1996年的7.52%上升到2001年的10.36%以后逐步趋于平稳,2010年宏观税负为9.89%。广西全区1996年宏观税负为4.79%,2001年为5.79%、2010年为6.81%。广西国税宏观税负和柳州市国税宏观税负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国税收入弹性从1997年开始经历较大幅波动,2002年之后基本围绕1波动,国税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性逐步增强。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由1996年的46.16%上升到2010年62.96%,第三产业则由35.97%下降到28.76%,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1997年的39.20%上升到2010年的73.33%,第三产业则从53.63%下降到20.21%。第二产业国税收入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2010年为74.78%,第三产业国税收入贡献率逐步增加,2010年达到25.22%。第二产业的税负由2001年的19.88%下降到2010年的13.15%,第三产业税负上升。第二产业的国税收入比重高于其在GDP中的比重,而第三产业则相反,国税收入对第二产业具有依赖性。本报告考察的六大重点产业中,在2001~2010年期间,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大小排序为建筑业、工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业国税收入平均增速大小排序为房地产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工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产业国税收入规模大小排序为工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建筑业,产业增加值与国税收入的关联性不强。  相似文献   

12.
一、吉林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实现吉林省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现在到2010年,如果这个发展阶段的初期经济增长效率没有显著提高,后期的经济高速增长就会缺乏基础和动力。现在的情况不容乐观:吉林省的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在下降。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为936.78亿元,从1990年的18位又下降了1位,居全国第19位。工农业总产值为1616亿元,从1990年的16位下降到20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收入水平的差距在拉大。1994年,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703元,从1990年的9位下降到12位。  相似文献   

13.
我国劳动者持续低工资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已经经历了工业化的起飞阶段,经济持续高增长了30年,但近十几年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93年的55.6%下降到2007年的39.74%.压低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的主要目的是保障资本优先积累,长期维持劳动力低成本的国际竞争优势,实现经济赶超式发展战略.政府通过几乎完全开放的农产品贸易将农产品价格压制在较低水平,以及对农业的投入和保护不足,制约了农民的收入增长,降低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造成的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幅度.长期的劳动力低成本使得低素质劳动密集型行业过度发展,抑制了我国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降低了对知识型和技术型劳动力的需求,阻碍了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提高的步伐,也导致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形成全社会低工资的状况.  相似文献   

14.
新形势下对农村工业化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农民增收缓慢已成为我国上至总理、下到百姓普遍关注的最"头痛"的事情.平心而论,中国农民历来都是收入比较低、生活比较苦的一个劳动群体.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的个人收入都在提高,但相比之下,农民的收入增长幅度却很小,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比上一年增长8.2%,而农民只增长了4%.如果与城镇已经富裕起来的人群对照,其差距就更大了.正因为如此,农民增收问题才引起社会各界如此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一、农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农村收入增长缓慢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最突出的问题,这导致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增大。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自1997年以来,我国农民收入连年下滑,由1996年的9%持续下降到2000年的1.9%,而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一直保持在7%左右。就在2001年的前三季度,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仍然落后城镇居民5.9个百分点,增长速度也仅为前者的三成不到。  相似文献   

16.
正一、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成熟,我国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局面,经济总量上了一个大台阶。国内生产总值GDP及人均GDP分别由1978年的3645.2亿元、381元增长到2011年的472 115.0亿元、35 181元,分别增长130倍、92倍。在我国经济总量与人均收入大幅增长的三十多年里,收入不平衡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行业收入差距逐渐增大。新中国成  相似文献   

17.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对消费需求的负面效应及消除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致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的演变过程,从1978年到80年代中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阶段,改革主要在农村进行,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自主权的扩大、粮食统购统销的逐步取消及农产品价格的调整等改革措施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民收入增长迅速,在1978-1984年之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高达16.5%,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使城张人均收入差距由1978年的2.57缩小到了1985年的1.86。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改革进入第二阶段,改革开始转向城市和国营企业,在农村由于联产承包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能量释放完毕,再加之因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幅度大于农产品带来的农业贸易条件恶化、农业比较利益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农民收主增长缓慢,在1985-1996年之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则降为4.11%。结果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于扩大,1995年城乡收入差距高达2.72。1995年以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城镇中下岗职工增加,他们的收入减少所致。  相似文献   

18.
王丽艳  王卫 《经济论坛》2001,(12):37-38
有资料表明,自 80年代中期以来,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持续走低,严重影响了农村和全国小康目标的实现进程。影响这一进程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从我省城镇化水平和就业结构两方面入手,分析制约农村发展的深层原因。 一、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从 1978年到 1985年河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 3.38倍,显著高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 2.28倍的增长速度。但自 1985年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经济开始进入低速增长阶段。农民人均纯收入小康目标是 1200元 (1990年价格 ), 1996年该项指标为 2055元,…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现状、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嵬  刘甲朋 《经济论坛》2004,(1):101-102
“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根本问题。随着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和逐步深入,中国的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许多影响“三农”健康发展的障碍与难题依旧存在,中国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状况仍存在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一、“三农”问题的现状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拉大。“三农”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尽管中央把农民增收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增幅远远低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的水平,且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2001年第一季…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原因与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富远  李坚 《当代经济》2007,(12):68-6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同时伴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由于非农收入在农民总收入的比重不断增加,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成为解决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