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0 毫秒
1.
经济的发展对会计行业的要求不断的提高,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侧重于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反馈,在会计行业中有着一席之地。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提出了当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与经济实质之间存在差异时,应更侧重于对经济实质的披露和统计,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对规范我国企业的会计核算过程起到督促作用,极大的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了会计报告质量的真实性。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本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充分发挥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优越性,从而使会计信息去其糟粕留其精华,真实公允的反应企业的生产运营状况。  相似文献   

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核算的对象也呈现多样化,在会计核算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就是其基本原则中重要的一项,它能为财务报表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也能准确真实地反映和记录企业的经济现状。但是,在会计运用中仍然存在与其他会计原则不协调、会计核算滥用、忽略法律形式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含义、在收入准则中的体现,以及对上市公司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收入准则中的运用建议。  相似文献   

3.
《品牌》2015,(12):242-243
在会计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该原则能有效规范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运用该原则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具有极大促进的作用,企业应按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在会计实务中,多个方面均运用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本文将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分析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融资租赁实务中应用的意义和体现,概括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一定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形式呈现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趋势,企业经营中各种复杂多样的经济业务层出不穷。在这种环境下,会计核算中的个别交易、事项在形式上越发体现出经济实质和法律规定的不一致性,为取得符合企业经营情况的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会计人员就必须坚持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本文将具体阐述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涵义和存在的必要性,并结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实践中作用于会计确认、计量、核算及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突出案例,进而分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
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企业财务会计中得到广泛应用。因为财务会计是用会计核算方法对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反映.以财务报告的形式对外提供与企业的财产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财务信息,它的主要目标是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为了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能更好地满足信息用者的需要.新会计准则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提出了质量要求。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本文重点探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房地产企业收入核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成进联 《商》2014,(35):132-132
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一个重大的突破就是明确提出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进一步规范了会计核算行为,提高了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文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概念、意义入手,分析了该原则在会计上的应用,并且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提出了相应的注意问题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前进,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经济活动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因而更加凸显出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重要性,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实质重于形式作为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本文着重论述了工程企业尤其是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更好的运用该原则,进而做到规避企业财务风险,借以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时指出了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如何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使其能更真实、完整地反映工程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保证会计核算信息与客观经济事实相符.  相似文献   

8.
沈俊 《财贸研究》2004,15(5):121-122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可以理解为,由于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并非总相一致,作为经济信息系统的会计,应当根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而非法律形式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具体而言,应以交易或事项的发生是否导致相关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为判别标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具体运用如下: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促进了企业的多样化发展,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譬如业务开展的复杂化,增加了会计的不确定性,会计人员会计处理时,面对会计原则选择时无所适从。在我国加入WTO后提出国际惯例的真实会计信息之后,以及2006年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之后,都大量提出实质重于形式会计原则的应用。本文将在分析实质重于形式会计原则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新准则提出实质重于形式会计原则应用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0.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作为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原则,为正确认识交易或事项的经济性质与目的、合理运用专业判断提供重要依据,在会计实务操作中被广泛应用。由于会计准则规定的处理方法是针对多数企业共性的交易实质进行的总结概括,在企业的具体实务操作中选择或判断的空间过大,导致公司间信息缺乏可比性,传统意义上的会计工作已经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发展需求,因此还原经济业务实质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在了解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基础理念后,结合当前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特点,深层探索如何在会计核算中运用与体现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相似文献   

11.
王晓  郑本强  唐秀荣 《中国市场》2009,(9):73-73,99
本文结合新会计制度准则,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基本理论及会计核算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以帮助财务人员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提高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张靖宜 《商》2013,(21):170-170
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在会计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些规章制度已经不能够概括实际的经济问题,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便应运而生,这是会计人员在从事工作上需要用到的重要原则之一,通过这种原则来加强会计的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本文就来深入探讨一下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分析。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业务趋于复杂化,使会计对象的不确定性增加,会计人员需要按国际惯例向国际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新会计准则中大量应用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规定,也有重大突破。本文主要结合新准则,探讨在具体应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中得到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坚持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会计核算能够更好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原则体现的道理比较简单,但在实际工作中用好这一原则并不是很容易。本文介绍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内涵,分析了会计核算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在会计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就是反映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避免对交易的“严重歪曲”,所以“实质重于形式”应该成为我国会计思想的核心.本文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概念、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运用过程中具体表现及面临的相关问题以及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6.
叶珊珊 《商业科技》2014,(15):131-132
本文通过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定义及其重要性进行概述,以及分析其在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日常操作中的具体运用,提出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从而使这一原则被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了解和运用,有助于他们做出正确的会计决策。  相似文献   

17.
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解决会计信息真正做到真实和相关的一条途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要素的确认、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信息的披露等方面的应用,既能促使会计信息达到“决策有用性”的目标,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利用会计核算方式操纵利润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阐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含义 ,以及这一原则在经济事项确认、会计计量、财务报告方面的具体应用 ,论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企业会计准则>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规定了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处理时,要重视专业分析和判断,不能仅仅根据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进行会计处理,而应当首先和重点考虑经济业务的实质,保证会计核算信息与客观经济事实相符.在实际工作中,在资产确认、合并会计报表、收入,租赁、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披露等业务中有广泛运用.同时,由于该原则存在固有局限,会计人员在运用时应注意.  相似文献   

20.
新的《企业会计制度》突破了原有计划经济对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的束缚 ,其所规定的会计核算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会计改革的重大突破之一 ,规范会计核算行为 ,企业按照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 ,能更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