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球生产网络、贸易结构与工资差距:来自中国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通过建立全球生产网络的中间投入品模型,实证分析中间品贸易对一国技术劳动力和非技术劳动力工资差异的影响。研究发现:加工贸易是中国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典型形态;其出口会扩大对技术和非技术劳动力的需求。但技术劳动力的工资上涨幅度要高于非技术劳动力的工资涨幅,从而使相对工资差距扩大。短期内,中间品的进口减少了技术劳动力的需求和就业,但长期来看中间品进口会扩大对技术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工资差距拉大。人力资本投资的供给增长由于未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工资差距拉大;但长期来看,人力资本积累机制的完善使得相对工资差距会逐渐缓和。  相似文献   

2.
孙兰辉 《老区建设》2013,(18):62-64
以深圳市的相关数据来分析影响劳动者工资水平的因素对工资的影响大小,尤其是受教育程度对工资水平的影响分析。通过采用计量经济学进行相关实证分析,并且包含了对教育成本的以及未来收入的贴现分析,得出高等教育对劳动者的收入影响是显著正相关的,并且对未来收入的贴现值在理论上也是高于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检验了国际外包对我国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计量结果表明,与斯托尔帕-萨缪尔逊定理所揭示的相反,外包贸易降低了我国相对丰裕的非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工资.微电子设备的使用也加大了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进一步加大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差距.为了检查是否是因为贸易形态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我们进一步检...  相似文献   

4.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取代了大量以常规任务劳动力为主的中等收入群体的就业,进而可能引发工资极化问题。本文基于扩展的工作任务模型从理论层面剖析信息技术是否会引致工资极化,并基于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发现:信息技术会通过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影响工资,这种替代性对劳动者工资水平产生的负面影响不仅弱化了城市层面信息技术进步对工资带来的提升作用,同时也强化了行业层面信息技术进步对工资带来的负面冲击;该替代性对工资的不利影响在常规任务劳动力群体尤为突出,导致常规任务劳动力工资增速较慢,从而产生工资极化现象。本文的研究为应对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工资极化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5.
吴传琦  张琪 《南方经济》2021,40(4):18-36
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我国不同部门市场化程度有所差异,劳动供给的部门异质性随之体现。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结合汉森门槛回归模型和劳动供给模型,依托部门市场化程度的差异性,文章探讨了工资对劳动力个人供给的非线性影响及其部门异质性。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我国市场部门与公共部门劳动力的个人劳动供给有所差异。第二,工资与个人劳动供给呈现非线性关系并且存在部门异质性。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工资对个人劳动供给的影响存在三个"突变点",工资门槛均使得工资"激励效应"加强并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第三,劳动供给的工资门槛存在性别、城乡和行业异质性。第四,随着年龄增长、人力资本积累,个人劳动时间供给趋于降低,签署书面劳工合同使得市场部门劳动力工作时间显著增加,而政治面貌显著影响公共部门劳动供给。总体来看,无论是市场部门还是公共部门,我国劳动力个人供给曲线均未"向后弯曲",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提升居民幸福感等议题需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国外劳动力极化的发展背景下,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就业极化和工资极化的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并探讨了劳动力极化对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方向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我国就业结构呈现出"N"型"极化升级"趋势,工资结构呈现出两端上升、中间塌陷的"U"型极化特点。从劳动力极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来看,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比重增加、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与技能互补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以农民工为主要代表的低技能劳动力支撑了我国低成本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但其难以给经济增长带来持久动力,最终产生阻碍作用。从劳动力极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效应来看,高技能劳动力相对工资上涨导致收入差距扩大,但内生的技能供给增加会反向抑制收入差距扩大;低技能劳动力相对工资上升会缩小收入差距,但由于缺乏持续的工资上升动力,收入差距将又呈现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7.
文章构建了国际贸易影响分技能劳动力性别工资差距的理论模型,并运用2011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进行均值回归和分位数回归。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就总体性别工资差距而言,国际贸易虽扩大了性别工资差距,但对分技能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存在差异,贸易对低技能劳动力的性别工资差距有缩小作用,对高技能劳动力的性别工资差距有扩大作用;就不同地区性别工资差距而言,国际贸易提高了沿海地区的工资水平,并有助于缓解该地区的性别工资差距,但对内陆地区工资水平的提高有不利影响;就分技能的分位数性别工资差距而言,在工资分布的不同位置上,国际贸易总是在扩大高技能劳动力的性别工资差距,同时国际贸易有缩小工资分布中的中低端低技能劳动力性别工资差距的作用,这大致印证了上述均值回归的结果。基于以上结论,在贸易促使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即便高技能女性有时也难以从贸易中获得和男性均等的利益,虽然改善女性的个体特征(如受教育程度)有助于缓解性别工资差距的问题,但只有政府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完善社保制度,才能为解决性别工资差距建立更有效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8.
以劳动力流动率为切入点,选用30个省会城市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测度中国大城市“工资溢价”现状,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了劳动力流动与工资溢价之间的空间效应。基于现有数据研究发现,近十年间中国大城市“工资溢价”现象依然存在;劳动力流动率对大城市工资溢价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劳动力流动拉大了大城市工资溢价,尤其是人口超过5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劳动力流动提高对工资溢价促进作用显著,人口在100-500万之间的大城市劳动力流动对工资溢价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外商直接投资的工资效应分析--以江苏为对象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以经济发达、FDI规模较大的江苏省为样本,采用实证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FDI的区域分布不均衡是地区工资率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FDI越是集中的地区越能提高当地的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的价格;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可以扩散这种效应。降低劳动力跨地区流动障碍,促进劳动力跨地区的流动;引导FDI(包括国内资本)转向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扩大FDI的价格效应是缩小我国地区间工资率差距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CHIPS2007数据库,基于随机前沿模型对我国城镇就业市场上劳动力的工资扭曲程度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在城镇就业市场上,由于工资扭曲现象的存在,劳动力实际获得的工资要比他们的边际生产率低45%~60%;(2)已婚、子女个数较少、本地、拥有失业保险、男性、大中型企业的劳动力工资扭曲程度要低于未婚、子女个数较多、外来、没有失业保险、女性、小型企业的劳动力;(3)中低工资水平的劳动力工资扭曲程度要比高工资水平的劳动力严重,且中低工资水平劳动力工资扭曲程度的方差更大。由此,本文提出推进就业市场的市场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信息网络,从而减轻劳动力工资扭曲程度。  相似文献   

11.
高梦滔  张颖 《南方经济》2007,22(9):46-59
本文通过使用扩展的性别工资差异分解方法对中国西部城市的性别行业进入差异和行业内部工资差异进行分解,分析了高等教育回报对行业选择和收入差异的影响。经验研究的基本结果包括:(1)在全部的性别工资差异上,由于男女的禀赋差异引起的可解释部分占差异的57.77%,歧视解释了总差异的42.24%,在歧视部分中,行业进入方面的对女性的歧视就占了1/3强的部分,行业内部的工资歧视占2/3左右;(2)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来说,存在显著的行业进入方面的不利性别偏向,在行业选择方面,女性的高等教育回报率低于男性。在低收入行业中,女性高等教育和"高中/职高"层次的教育其回报率都显著的高于男性,高收入行业内部则相反;(3)在可解释的行业和工资性别差异中,教育解释了其中的5%左右,并且教育具有显著的缩小行业进入性别差异的作用。在高收入行业内部,高等教育显著缩小了男女工资差异,而在低收入行业内部,高等教育解释力较弱,而经验和健康状况对于这部分差异贡献率较大。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双边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分析流动人口是否获得公平的劳动收入。研究发现:我国流动人口总体上获得了较公平的劳动收入,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流动人口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谈判能力相对减弱,高收入者获得的工资要低于公平工资水平,而低收入者获得的工资要高于公平工资水平;劳动力市场的异质性会影响流动人口的劳动收入。因此,要为流动人口获得公平劳动收入创造一个良好环境,提升其在劳动力市场的谈判能力,同时政府要根据流动人口劳动力市场的异质性提出相应政策,以增进劳动力市场的公平,从而提升流动人口的劳动收入。  相似文献   

13.
王永钦  董雯 《世界经济》2023,(7):88-115
本文利用中国城镇住户调查和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匹配区域工业机器人渗透度水平,分析了机器人兴起对中国劳动者收入和工资结构的影响,尤其关注了劳动力市场制度的作用。研究发现,从直接影响看,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部门的本地居民和流动人口工资性收入都具有显著负面效应;但从间接影响看,机器人应用对非制造业部门的本地居民和流动人口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此外,就工资结构而言,机器人应用对劳动者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工资极化”特征。本文进一步从劳动者的相对议价能力和不同部门劳动力的替代性与互补性视角,检验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劳动者工资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机制。本研究表明,在人工智能时代,健全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兼顾工作的安全性和灵活性,对推动高质量就业和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11年以来,我国就业领域结构性矛盾愈发明显,“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依然严重,而中国当下面临的“未富先老”的问题正遭受热议。一些加工制造企业既面临着工资快速增长的压力,也面临着技术工人难招的困境。以80后、90后为主的“新生代”劳动者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但高素质劳动力短缺问题尚未改观。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加工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口红利减弱,中国技能短缺问题愈发突出,如何有效应对技能短缺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文章就雇主应对技能短缺的方式提出四个假设,并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中国雇主—雇员匹配数据追踪调查",采用Tobit模型考察了雇佣条件在改善技能短缺上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工资对技能短缺的影响并不显著,没有证据显示上调工资能改善企业的技能短缺问题,而签订长期劳动合同有利于缓解高技能劳动力短缺,强化在职培训和劳动保护有助于改善低技能劳动力短缺。本研究为破解技能短缺难题提供参考,企业应对技能短缺应因事为制,避免提高工资的惯性思维,注重高技能劳动者在职业发展上的需求,关注低技能劳动力在劳动保护上的诉求,并保证持续有效的在职培训。  相似文献   

16.
试论市场决定工资的层次性张长生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是主要的生产要素商品之一,其价值由市场决定。依其价值的实现过程和特点,工资的市场决定可分为如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企业外部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两方决定某个工种的社会平均工资率;第二层次是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工业机器人给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了重大机遇,同时也给制造业劳动力市场带来诸多挑战。为了厘清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劳动力的影响,本文利用2004-2018年省级制造业工业机器人数据,匹配制造业行业层面数据,通过联列方程识别工业机器人使用对不同技能劳动力工资和就业的影响。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显著提高了制造业劳动力市场整体就业和工资水平,对制造业劳动力市场的生产力效应和就业创造效应强于替代效应;对不同技能劳动力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工业机器人显著提升了高、低技能工人的就业,却显著降低了中等技能劳动力的就业,表现为就业“极化”效应;而对不同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均具有正向影响,表现为明显的“升级”效应。本研究有助于客观认识数字经济背景下工业机器人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为进一步理解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和保持就业稳定的政策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借鉴成本函数的研究方法,采用我国1993~2010年19个工业细分行业的相关数据考察了影响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相对工资变化的因素。通过计算行业的VSS和回归估计发现,国际贸易和技术进步才是拉动我国相对工资差距的主要原因,外包对相对工资差距起到微弱的缩小作用。根据行业的要素密集度,本文继续将工业行业划分为3个子样本,进一步考察了这些因素对不同要素密集型部门的相对工资的影响,结论与总体回归基本一致。本文的结论与理论预期的不一致,可能是由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和中国加工贸易的特点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助力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城市空间结构作为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厘清其对技能溢价的影响及经济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利用LandScan人口分布数据测度了城市多中心度,以此度量城市空间结构。并结合2011、2013、2015与2017年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从异质性劳动力在城市内部空间不均衡分布这一理论视角识别了城市空间结构对技能溢价的影响。研究表明:无论是否考虑住房成本,城市多中心结构均会带来技能溢价,这一结论在替换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剔除部分样本后仍然成立。为进一步识别多中心结构对不同学历劳动力工资的影响,文章根据劳动力学历对其进一步细分,发现城市多中心化发展会提高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但对大专以下学历劳动力工资产生不利影响。进一步地,文章结合集聚效应与选择效应的相关理论,从异质性劳动力在城市内部空间不均衡分布这一理论视角检验了城市空间结构对技能溢价的影响机制,发现城市主中心舒适的生活环境对高技能劳动力的拉力与其高昂的生活成本对低技能劳动力的推力共同导致技能溢价。该研究为我国“十四五”期间调整并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以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城镇化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20.
健康人力资本与性别工资差异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鹏  刘国恩 《南方经济》2010,28(9):73-84
现有对性别工资差异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教育、经验等人力资本对工资的影响进行分析而忽视了健康人力资本的作用。本文运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将健康人力资本引入工资决定模型,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健康人力资本对工资的影响以及性别工资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健康人力资本是影响我国居民工资收入的重要因素;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工资差异,女性工资显著低于男性;利用Oaxaca—Cotton的分解方法发现性别工资差异中大约只有20%可以被个体特征合理解释,余下的部分被认为是对女性的歧视和没能观测到的因素所致。健康人力资本对工资的边际贡献在性别之间的差异是性别工资差异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