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4 毫秒
1.
《中国工会财会》2006,(7):62-64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生物资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第二条生物资产,是指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第三条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是指为出售而持有的、或在将来收获为农产品的生物资产,包括生长中的大田作物、蔬菜、用材林以及存栏待售的牲畜等。生产性生物资产,是指为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资产,包括经济林、薪炭林、产畜和役畜等。公益性生物资产,是指以防护、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的…  相似文献   

2.
由北京瑞雪环球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研制的生物产品--生物肥皂,是生物防治领域的一个重大的突破.它是由动植物天然提取物合成的生物产品,是专门研制用于防治各种蔬菜、花卉、水果、棉花、茶叶、烟草等作物上的害虫,包括:蚜虫、水腊虫、粉虱、蓟马、螨类、棉铃虫、菜青虫等软体害虫.它集安全性、高效性、经济性等众多优点于一身,既摆脱了化学农药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又解决了传统生物农药药效低,作用慢的弊端,是一种符合现代环保潮流的理想的生物产品.2005年推出后,在蔬菜、花卉生产上进行了大量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政策直击     
《证券导刊》2013,(1):5-5
国务院近日下发《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到2020年,把生物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等目标。其中将生物医药、生物医学、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以及生物服务等七大产业确立为生物产业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运用生态学方法分析考察金融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诺金 《中国金融》2006,(19):46-47
生态学是分析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生物是进化的,生物的进化遵循着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的演进顺序。生物的进化总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由于时空条件的差异,生物的进化呈现出变异,变异是生物为了适应环境而发生的性状、生理、形态上的变化。变异是生物多样性的源泉,正是由于环境差异所导致的生物变异,使我们所处的自然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色彩缤纷、丰富多样的世界。自然界没有神,但自然界充满着生存的竞争与秩序。生态学告诉我们,不要过分违背这种竞争和秩序,而应与之和谐相处,正所谓物竞天择,自然天成。  相似文献   

5.
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第5号准则对生物资产的定义、确认和初始计量、收获与处置、披露进行了详细规定,将生物资产分成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三类,园林绿化企业购入和自产的苗木类资产就属于消耗性生物资产,本文通过S园林工程公司的相关案例对此类资产在购入、销售、领用时的实际核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识别技术在支付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突破,互联网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纷纷将生物识别技术嵌入业务链,融入业务场景。鉴于人体生物特征的稳定性、唯一性和不易复制性,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为金融支付提供了更安全、快捷的途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分析了生物识别技术在支付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及优势,对以生物识别技术为核心载体的智慧支付体系的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为推动生物识别技术在支付领域应用、建设智慧型支付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陈燕和  潘玉 《金融会计》2021,(11):56-62
本文编译整理了NGFS&INSPIRE《生物多样性和金融稳定》、欧盟商业和生物多样性平台《金融部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佳实践基准》、OECD《全球生物多样性融资综述》、保尔森研究所《缩小全球生物多样性融资缺口》等研究报告的主要观点.通过分析生物多样性丧失与宏观经济、金融体系之间的联系,指出金融部门与生物多样性具有双向影响性,生物多样性损失通过物理风险、转型风险影响金融部门,生物多样性保护依赖金融部门融资功能.同时,金融部门通过自身经营活动(直接)影响投资决策(间接)影响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保护也为金融部门带来更多投资机会.当前,生物多样性的下降速度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快,生物多样性保护刻不容缓.为发挥金融系统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金融政策制定者应该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政策框架,强化生物多样性金融体系,建立并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机制和融资机制.  相似文献   

8.
本篇文章就生物资产在新旧准则下如何核算进行对比,以某生物研究所为例,分析生物资产的初始价值的确认,生物资产的饲养过程中价值增加的核算、生物资产的领用核算及后续计量,利用具体事例来阐述生物资产的核算过程。为有生物资产的单位进行会计核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颁布后,如何对生产性生物资产的计量属性进行选择,在准则中规定企业要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生产性生物资产进行计量。文章就公允价值的概念、目前采用公允价值的障碍和现实选择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0.
电子金融创新对金融机构的组织、人力资源、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电子金融创新的过程就是金融现代化的过程。生物特征识别中虹膜、指纹等识别技术在金融业不断得到应用,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生物识别对于电子金融创新起着推动作用。在目前我国金融业不断改革的形势下,生物识别不但有着技术变革意义,而且有着制度变革意义。  相似文献   

11.
谭广权  邓伟平  申娟 《河北金融》2023,(1):22-25+54
生物多样性是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维系的基础,关系人类长久福祉,而生物多样性与栖息地保护、生态环境修复戚戚相关。本文以广东为研究对象,阐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衍生的主要金融需求,总结了广东典型区域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及成效,在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纤维素乙醇、非粮生物柴油以及很可能成为下一个可推广性液体燃料的非粮生物丁醇,已成为当前国际生物能源研发与产业化的焦点。决策层迫切需要从更高的视野来审视生物能源发展问题,以防在难得的相同起跑线上再次输给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13.
行业动态     
《证券导刊》2008,(23):15-16
【能源】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金祥在第二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高层论坛上称,中国生物能源等一批新兴产业正在形成,木薯、甜高粱等非粮原料制燃料乙醇产业化加快,一批生物柴油、秸秆发电项目正在建设,投资快速增长。王金祥表示,中国将加大非粮原料生产生物能源的研究,加大对生物能源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的投入,建立财政资金优先购买自主创新生物产品制度,对生物柴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借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采用"生物多样性曲线"模型,探讨经济增长和农业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动态关系,并用"隧道效应"理论分析减缓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丧失速率的可能性。为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应当从分散农业生物多样性资源的管理权、建立相应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经济刺激手段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生物资产的会计计量模式十分关注,许多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该模式的内容及环节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及研究,本文站在宏观发展的角度,立足于我国的生物资产会计计量模式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类型的模式进行相应的分析,以期为实现我国生物资产的优化配置以及利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调查发现,信阳市旅游业发展促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但近年来大众旅游的快速扩张与生态旅游的异化挤压了生物的栖息空间,而景观型种植业的蔓延也导致生物物种趋向单一。发展生态旅游是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为此,要在信阳市大力发展名实相符的生态旅游、持续发展旅游地周边社区经济、科学发展景观型种植园、完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并严格执法。  相似文献   

17.
边远 《金卡工程》2004,8(7):65-67
根据IBG(国际生物集团)的预测,到2005年年底,全球生物特征认证技术市场规模将达到22亿美元。同时,市场每年将以超过80%的速度快速增长。随着生物特征认证技术的成熟、应用面的扩大以及时间的推移,这个数字有望达到数千亿美元。2003年6月以来,ICAO向其成员国公布的生物技术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与国际的生物资产准则最大的区别在于对生物资产的计量模式的选择不同,目前我国已具备渔业生物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可行性,结合渔业生物资产的生物特性,明确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渔业生物资产中的初始与后续计量方法,提出完善渔业生物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保障措施,对渔业生物资产价值进行合理计量,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时生物净化技术原理的阐述,详细的分析了生物净化技术在废气处理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华南金融电脑》2008,16(7):I0001
日前从国家有关部门获悉,经过层层审批,浙江维尔科技有限公司改制为浙江维尔生物识别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生物识别领域第一家股份制公司,走出上市计划重要的一步!这也成为中国生物识别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所谓生物识别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如手形、指纹、脸形、虹膜、视网膜、脉搏、耳廓等)和行为特征(如笔迹、声音、步态等)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