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感动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管理理念至今未被提出。笔以为,它作为柔性管理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管理理念之一。“感动”是人心理质变的临界点,受感动的人会产生触动和内化并进而产生心灵净化和行为提升。因此,感动管理作为一种“内驱动管理”将显示无穷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感动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至今未得到管理学界的重视。笔者以为,它作为柔性管理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管理理念之一。“感动”是人心理质变的临界点,受感动的人会产生触动和内化并进而产生心灵净化和行为提升。因此,感动管理作为一种“内驱动管理”将显示无穷的生命力。本文提出“感动管理”理念,对其价值进行分析并提出实施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感动管理作为一种柔性管理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管理理念之一。“感动”是人心理质变的临界点,受感动的人会产生触动和内化并进而产生心灵净化和行为提升。因此,感动管理作为一种“内驱动管理”将显示无穷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高林 《民营科技》2007,(6):15-16
“感动策划”作为一种策划理念至今未提出。房地产策划由于虚假宣传、千篇一律,客户对各种房地产策划承诺或谨小慎微或麻木不仁。而“感动策划”基于情感和信任使消费者产生触动和忠诚,可以很好地解决当前地产界的策划困惑。  相似文献   

5.
柔性管理是一种当代全新的管理理念,它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人性化”为标志,依据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它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自觉行动。它是21世纪提高管理成效的一种有用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近年来,企业管理的理念和重点在不断由“物”向。“人”转移,以人为本、人本管理可闻可见.企业经营管理的绩效在不断提高。整个社会也都非常关注民生.人本理念深入人心。但还有一些企业对“人”与“本”的真正内涵还缺乏全面的理解,人本管理受限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开发人力资源,重视和运用人力资本.人本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并未有何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7.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由管理内容、管理形式、管理制度等所形成的管理理念和被管理的具体人、事、物、组织等构成了企业文化,形成了一种企业精神,而这一切都是人去组织和落实的。随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和管理理念系统的形成,人作为生产力第一大要素已排名在各大资源之首,人力资源管理逐步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只有以“人”为核心,视人为“资本”,把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战略的高度,持续构筑人力资源竞争力,企业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8.
诺基亚"人本管理"文化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打开诺基亚手机,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Human Technology”。诺基亚“科技以人本”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上。事实上,“科技以人为本”不是诺基亚公司的一句广告词,而是贯穿在整个管理过程的一种经营理念,一种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一种经营理念,一种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正是这种管理理念,使诺基亚公司特别注重对人的培养,通过各种渠道,创造优越条件,让员工去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从而创造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把广大员工凝聚到一起。  相似文献   

9.
人本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系统管理理论.倡导”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它在促进组织发展的同时,达到促进人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的目的,时至今日.正在为全球管理者所广泛采用。解放军作为一种组织形式,除了严格的层级组织和严明的纪律.其管理也蕴含着许多人本主义因素。也正是解放军完美地将“治军理念”与当代组织管理理论、特别是与人本主义管理理念相融合,使其成为美军及其他组织学习的对象。或许学过一点党史知识.笔者试就此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对人本管理的重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向东 《现代企业》2004,(11):16-17
近些年来,虽然“以人为本”、“人本管理”经常可闻可见,但很多人并没有深究其中“人”与“本”的真正内涵。似乎人本管理就是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开发人力资源,重视和运用人力资本。如果“人本管理”只如此理解的话,那么它不过是社会组织实现自身功利目标的一种手段,组织中的人并没有摆脱仅仅作为一种资源或人力资本存在的地位,人本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也并未有何重大突破。那么,人本管理的实质是什么?本文就此作一探讨。一、人本管理的实质要理解人本管理,首先要完整地认识管理中的人,掌握人性的实质。虽然在西方管理研究中曾先后…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如今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但要使这一理念切实地让更广泛的人群受益,就必须将这一理念真真正正落实到实处。高校作为社会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先进文化与思想的发源地,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本文将从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目前高校“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存在的缺陷、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三方面来论述。  相似文献   

12.
现代企业管理的新思想——创建有效的组织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立  凌文辁 《企业经济》2003,(11):56-58
现在,企业管理思想已经进入到“文化管理”阶段。现代企业管理应该引入“文化管理”的理念,将组织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的一种重要战略管理目标提高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高度上。  相似文献   

13.
随着行为科学的诞生,企业管理中对人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人们逐渐认识和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人的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成败,将人本化理念运用于企业管理中。有助于企业的工作效率的提高和企业目标的实现。所谓人本化管理是指在确定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围绕着调动企业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展开的一切管理活动。全面预算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一种,应从以下几方面运用人本化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虽然“以人为本”、“人本管理”经常可闻可见,但一些人并没有深究其中“人”与“本”的真正内涵。似乎人本管理就是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开发人力资源,重视和运用人力资本。如果“人本管理”只如此理解的话,那么它不过是社会组织实现自身功利目标的一种手段,组织中的人并没有摆脱仅仅作为一种资源或人力资本存在的地位,人本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也并未有所突破。究竟何为人?何为本?人本管理的实质是什么?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所谓“天地之性,人为贵”。今天,作为一种时代的追求,“以人为本”的思想已深深地渗入到了政府的执政理念和企业的管理思想中,可以说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16.
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万明 《上海管理科学》2011,33(6):108-110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长期以来面临的各种难题,与传统思维下“重物轻人”的观念有着深刻的联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中心,通过柔性化的管理手段,为新形势下高校提升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和水平,提供了新的思路。它将有利于激发管理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完成管理目标的同时,促进自身价值的实现,使“人”和“物”在和谐有序的状态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服务管理的内部营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务管理的产生。服务管理就是将顾客的感知服务质量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第一驱动力(格朗鲁斯,1990),其核心是服务质量。服务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是从营销服务的研究中逐渐发展起来,是面临服务竞争社会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20世纪70年代,欧美的一些营销学者发现,实体产品的营销理论和方法,不能适应服务业营销。如果仍采用过分强调降低成本和规模经济的管理方式对服务业实施管理,会造成服务质量下降,企业员工士气低落,进而导致顾客关系的破坏,最终出现利润下降的结果。瑞典学者诺曼(Norman)和芬兰学者格朗鲁斯(Gronroos)把这种现象称为“管理陷阱”。因此,服务业的管理需要不同于制造业的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品牌就像人,你赋予它性格、情感、意念,塑造一些真挚动人的故事,它就不再是冷冰冰的产品,而能风情万种地打动你。这就是“品片感动”理论。创造“品牌感动”,旨在通过与消费者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建立一种全新的信赖与合作的关系去推动产品的销售。  相似文献   

19.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科学的高效管理.它既是一种管理理念,又是企业运行中的系统核心工程和管理方法。而实施精细化管理,则是一个修炼“化育之功”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赵英 《现代企业》2007,(12):9-9
在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种管理理论都是依据对“人”的一定认识而提出的,而各种管理理论的区别,归根结底也是因为对“人”的看法不同。纵观管理学的发展过程,对“人”的认识主要有“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等几种不同的人性假设以及相应的管理模式。作者认为,不论是梅奥在霍桑实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业心理学,还是此后马斯洛、赫兹伯格等行为科学的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人视作企业经营的工具,研究人是为了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从而更加有效地完成企业任务,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到了现代,这种“工具人”的认识正逐渐被“目的人”的理念定位取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