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教金丹派南宗五祖白玉蟾的诗尚未得到全面的美学解读。其美学风貌呈现为"审美意象生机勃勃,审美意境丰富深邃,审美意趣可爱迷人"之特色。其审美意象主要有孤独者意象、游子意象、豪士意象、神仙意象;其审美意境包括和谐优美、豪放壮丽、浪漫灵动、超拔飘逸等;其审美意趣表现为情趣、意趣和乐趣的交融。而"人生阅历、三教通融、勤学苦练"是成就其诗歌艺术特色的助推剂。  相似文献   

2.
意境是艺术作品借助形象所达到的一种意蕴和境界.古典园林的意境,是比直观的园林景象更为深刻、更为高级的审美范畴.首先蕴含了造园者的人生态度,并通过精彩的园林景观打动游人,使其在园林中驻足,通过景物中的题咏,感悟到造园者所赋予景物的思想内涵.造园者自身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都凝聚在景物中,体现在园林的空间环境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也就是通过眼前的具体景象,暗示更为深广的幽美境界,是"景有尽而意无穷".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精髓.  相似文献   

3.
意境作为中国园林的最高审美范畴,在寺庙园林中显得也最为玄奥幽深.通过对风穴寺的题咏诗的分析,从自然人文之境、画境、妙禅境三个方面对风穴寺园林意境的经营进行探讨,提炼出风穴寺的意境特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美学特征:(1)布局有致自然美,如颐和园、苏州拙政园、杭州黄龙洞园林等;(2)造型艺术曲线美,如园林曲径、蛇形河流和各种形状建筑等;(3)韵律结构和谐美,在造型艺术上的巧妙与精致中表现韵律美,给予人美的涵养与陶冶;(4)意境营造神韵美,赋予园林建筑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示一种理想美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觉醒,人们急切的感受到更深厚的文化特征和民族认同感的召唤.本文基于此探讨了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对现代景观环境设计的启示,希望对园林景现设计师带来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园林物质性建构元素以及园林动态布局、园林意境的浅析,推断出园林艺术是时空合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相似文献   

7.
对于中国绘画的风格来说,向来有工笔和意笔之分。在研究北宋花鸟画的演进上,我采用研究工笔写实与墨笔写意两条不同风格道路的方法。即文人意笔花鸟画在唐及前朝的孕育,之后至两宋时期黄筌、徐熙的不断壮大、充实。把两宋花鸟画分为工笔写实与墨笔写意两条道路进行研究,有利于把中国花鸟画的发展过程进行有效的简化、梳理,使读者较容易理清中国花鸟画的发展脉络。中国花鸟画的美学意境,随着人类文明的前进步伐,随着绘画技法及思想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在逐渐地、不断地被开拓和发展着。在北宋花鸟画中,技法之美,画面之美,乃至蕴含于画面之中的画家人格之美,都在拓展着中国花鸟画新的美学意境,这些美学品格都充分体现出了中国花鸟画存在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8.
宁夏镇城(明代银川市旧称)位于古老的引黄灌区宁夏平原的中部,渠湖串联的区域水系为造园带来便利。聚焦于此,通过史料考证和位置复原,再现了镇城主要园林的空间分布,并系统研究其造园特征与园林风格。研究表明,宁夏镇城园林具有湖渠立园、环水塑景、水系多样与意境悠远的特征;园林风格集地域风景、贵族、文人和生产特质于一体,这与历史环境有关。填补了明代西北园林史研究的空白,挖掘了银川地区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将现代园林看作一个大型的雕塑艺术,运用雕塑艺术的设计理念,从理念、空间、功能、细部融入现代园林景观之中。在对现代园林造景材料的"雕"与"塑"过程中,使艺术性与科学性完美融合,实现艺术设计理念的完美表达。雕塑艺术服从于现代园林的整体规划设计,现代园林环境为雕塑艺术营造艺术氛围,两者共同构成一件完美的景观艺术品。雕塑艺术与现代园林的相互渗透和包容,改变了现代园林景观的原始形态面貌,是一种新的艺术整体,引领人们进入一个新的艺术设计时代。  相似文献   

10.
陆扬 《时代经贸》2013,(12):124-124
对于中国绘画的风格来说,向来有工笔和意笔之分。在研究北宋花鸟画的演进上,我采用研究工笔写实与墨笔写意两条不同风格道路的方法。即文人意笔花鸟画在唐及前朝的孕育,之后至两宋时期黄筌、徐熙的不断壮大、充实。把两宋花鸟画分为工笔写实与墨笔写意两条道路进行研究,有利于把中国花鸟画的发展过程进行有效的简化、梳理,使读者较容易理清中国花乌画的发展脉络。中国花鸟画的美学意境,随着人类文明的前进步伐,随着绘画技法及思想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在逐渐地、不断地被开拓和发展着。在北宋花鸟画中,技法之美,画面之美,乃至蕴含于画面之中的画家人格之美,都在拓展着中国花乌画新的美学意境,这些美学品格都充分体现出了中国花鸟画存在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造园历来注重植物景观设计,植物与山石、水体、建筑一并作为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四大要素,可见植物素材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现代园林中的植物景观设计进行分析,研究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意境美,这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推动了我国园林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清代畅春园匾额楹联的意境表达内容作为研究切 入点,结合文献及已有复原成果对畅春园盛期的匾额楹联依据 主题进行分类统计和空间落位,并以畅春园具有代表性的园林 空间为例,探究景题的文化内涵和园林意境。研究发现畅春园 匾额楹联题写历经康、雍、乾三朝,匾联内容的变化体现出园 林功能的更迭,体现出园主不同的审美意趣。畅春园的匾联内 容以状物点景和修身养德类为主,兼有勤政亲贤、宗教祭祀、 祈福祝寿、问道求仙等内容。通过比喻、用典、象征等手法, 点明所处环境,体现清帝对治世境界、自然境界和神仙境界的 追求,起到了凝练主题和升华意境的作用,是探究清帝造园 思想最直接的载体。根据畅春园楹联匾额解析畅春园的造园意 境,有助于进一步揭示畅春园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为清代皇家 园林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园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美学思想的演变过程既 是社会形态演变的外化,也是历史阶段人与自然关系的折射。 从风景园林史学与美学的双重视角,解读桂林山水园林的审美 历程。研究发现,桂林山水园林审美文化的发展可划分为寻形 赋情、重理塑神和意蕴相生3个阶段,发展过程具有渐进性、 层累性,是人文性和艺术性不断递进的过程。其园林审美特质 表现为以自然为本源、整体的环境观和丰富的审美联想。研究 为桂林园林文化的传承发展及当代城市风景建设提供一定的理 论支持,并对岭南风景园林史的完善具有推进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霍克斯英译《红楼梦》的翻译行为,证实了"操纵""文化构建"思想对翻译文学存在一定影响,一方面文化对翻译有"操纵"作用,译者有受操纵的一面,也有反操纵的一面;另一方面翻译有一种"文化构建"的重要功能,翻译一经产生会对目标语或译入语文化的演进产生巨大影响。翻译不仅塑造了原作在读者心中的形象,而且是传递文化信息的媒介,是文学更新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5.
先秦诸子提出的人格美学范畴,对环境美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环境艺术(建筑、园林)的基本趣味。如非礼弗履、阴阳和谐、有无相生、道法自然等等。中国环境艺术与诗、书、画等艺术形式殊途同归,最终,都走向一种对情景交融之"境"的追求,成为人生境界的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中国古代文人园林亲近自然,居尘出尘,打造城市山林所引发的心理效应,以及对这一美学概念及其内涵的认同,以期引出环境美学的绿色启示.  相似文献   

17.
利用植物园林景观可以表现出时序性,给人季节变换的感受;利用植物园林景观可以表现出地域性,充分突出当地地域的特点;利用植物园林景观可以创建意境,是中国特色园林独有的特点;利用植物园林景观可以形成空间效应,达到一步一景的效果。因此,有必要认真研究园林景观设计和建设中对植物的运用工作。本文根据园林景观设计和建设的应用经验,思考了利用植物完成园林景观的各项功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园林景观中运用植物的要点。  相似文献   

18.
宋代是文人园林定型的关键阶段。揭示宋代园林生 活、空间组织变迁及其时代特征,是理解文人园林审美的重 要基础。以宋代典型的园林活动“西园雅集”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历代西园雅集图文解读,提取“观书”“作画”“抚 琴”“题石”“说经”5类诗情画意园林活动和相应场景要 素、组织方式等共性图像符号。进而纵向对照西汉至唐代知名 的雅集活动模式,归纳了西园雅集在活动人群上的儒道释兼 容、活动类型上的诗画禅意、空间上的集群串联式结构、审美 上的主客体融合等文人园林雅集特征。对理解园林活动对中国 园林空间组织变迁上的影响,有着积极的理论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园林造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和艺术,不仅要求人们在对于植物学、工程学、心理学、文学、美学等各个方面有一定的了解,此外,还需要将理论与实践操作设计能力相结合,才能建设优雅大方的园林景色.文章主要基于工作实际,探讨了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手段及方法技巧,为进一步提高城市化进程而作贡献.  相似文献   

20.
在对自然长期的探索中,“流观”的“观照”方式 逐渐成为华夏民族对自然万物观照的一种思维定式,符合中国 人的审美习惯,影响了传统艺术的欣赏和创作。用“流观”的 方式考察传统园林空间艺术,对“流观”一词追本溯源,总结 出“流观”的3点内涵,即视点游移变化的广瞻,由空间游动 带来的时间感,以及强调心理主观感受。对应分析“流观”在 园林空间中的设计表现,探讨“流观”与中国传统景观空间设 计的关系及其影响下中国传统景观设计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