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企业层级组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委托代理和层级组织是由于企业规模扩大和管理需要而产生的。企业的层级结构实质是一系列的委托代理关系,这种结构在工业经济时代发挥了作用并取得成功。但层级结构中也存在着固有的委托代理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一些其他的弊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为了完善企业层级结构,应当合理设计激励机制,改造企业组织结构,使其扁平化、网络化。  相似文献   

2.
企业信息结构的基本模式 任何企业组织在根本上都呈现为一种层级结构,其中相互关联的活动被分解为各不相同的任务单元,上级和下级之间的关系形同“树状结构”。为有效实现组织的目标,提高生产效率,企业的各任务单元必须协调一致。所以,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在错综复杂的知识和信息关系的各任务单元之间配置稀缺资源,为组织协调提供一个总体架构。为实现这一任务,企业内部必须有效协调与获取各种信息,  相似文献   

3.
我国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特殊背景下,通过行政方式,于1983年根据国务院与审计署的统一部署在全国各部门和单位组建起来的。国企改革起步阶段,为冲破单一所有制结构,推动“政企分开”、“两权分离”,试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借助承包契约理顺和替代政企关系,突破产权关系,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了一种具有过渡时期体制色彩的内审制度,也可说是从单位“外部”按行政力量植入的一种“内部”监督机制。由此我国内部审计不同于西方,西方内部审计的演进印证了内部审计与企业受托责任的辩证关系,审计被作为经济主体内生的自我约束机制的产物,是一种管理要求,自然有别于我国行政式的、外部性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4.
企业外部结构化的发展,必然带来企业内部成员之间权利关系、层级结构、管理文化和经营理念的动态调整,从而适应企业外部结构延伸的需要。文章探讨了企业外部结构化如何影响组织内部成员间的关系模式,分别围绕着企业外部结构化对制度结构化、层级结构化和文化结构化的影响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利用企业契约理论框架的分析思路,本文对企业内部契约联结的结构和运行本质进行了深入分析。依据企业内部这一系列契约内容和功能的不同,可以把这些契约分为要素使用权交易契约和会计契约两种。要素使用权交易契约规定企业内部生产要素的组织结构和权利安排方式,它最终决定企业所有权即剩余索取权的分享状态,会计契约则决定企业剩余的计量方式。企业内部要素使用权交易契约和会计契约的耦合与互动构成企业契约的签订与履行过程。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管理出现的问题目益严重。文章将心理契约和内部劳动力市场管理结合起来,基于心理契约的视角进行分析,认为加强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心理契约的稳定性是提高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根本前提。文章指出金融危机背景下提高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和打破内外劳动力市场的界限是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管理的最佳选择,同时强调了一切措施的根本出发点是巩固企业内部劳动市场心理契约的稳定性和协调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美国通用电气公司CEO杰克·韦尔奇率先提出“组织机构扁平化”,并在通用公司成功实践。经过组织机构扁平化,通用公司的管理层级大大减少。生产车间到CEO,从12个管理层级减至6个层级,工资层级从29个级别调整到5个粗线条的级别.砍掉25%的企业,削减了10多万份工作,将350个经营单位裁减合并成13个主要的业务部门,是大手笔的企业扁平化的改造。  相似文献   

8.
现代工业企业的组织结构以“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为特征,在现代工业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巨大改变,已有的企业组织结构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新的现代企业组织结构演变的趋势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9.
一、公司财务治理的基础理论 1.新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企业是一组契约的结合体,是一个在其框架中由相互合作的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等利害关系人组成的契约组织。哈特等人直接提出了企业合约不完备的论点,将契约规定外的权力即剩余权力称之为剩余控制权,而且把剩余控制权定义为所有权。“由于合同的不完全性,就推导出了控制权”,而完全契约理论却忽视了“控制权”、“权利”等范畴,这些恰恰是企业问题当中的关键所在。委托代理理论指出企业是一个存在个人相互抵触的利益冲突的契约关系。  相似文献   

10.
郭媛 《中国审计》2006,(6):31-32
公司治理结构是联系企业内部以及外部各利害关系人正式的和非正式关系的制度安排,以便使各利害关系人在权力、责任和利益上相互制衡,实现企业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企业委托代理结构中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全和责任不对等是公司治理结构产生的根本原因。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为内部审计提供了控制环境和制度环境;而内部审计的有效实施,也为公司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控制和监督力量,有利于公司治理的完善与发挥作用。所以,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是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了现代企业契约结构中所有者和经营者形成的代理契约关系,并指出内部审计水平的优化最终取决于所有者效用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心理契约与薪酬管理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欣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47(10):39-41,38
文章从心理契约的角度入手,研究企业的薪酬管理问题。通过实证研究,对薪酬管理与员工的心理契约进行相关生分析。研究发现,薪酬结构、薪酬沟通以及薪酬水平与员工的心理契约类型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由此,建立了一个相关模型来反映心理契约与薪酬管理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如何有效进行薪酬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内部控制中存在多重契约关系,内部控制的实质是对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契约关系的控制,在明确契约观下内部控制关键点的含义、找出内部控制的各个关键环节后,设计出了契约观下多重的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14.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本质上是由各利益相关所缔结的“契约联合体”(Jensen and Meckling,1976)。“基于企业是‘若干契约关系的结合’这种观点,会计在制定契约条款以及监督这些条款,保持契约均衡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Watts and Zimmerman,1986)。”财务会计  相似文献   

15.
叶甜 《物流科技》2022,(10):12-15
识别物流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因素之间的层级关系,有助于加快物流企业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文章通过文献分析、案例总结和专家咨询等方法提炼出物流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具体影响因素,利用解析结构模型(ISM)对影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研究,得出影响因素之间的层级关系,获得多级递阶结构图。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帮助加快物流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文章首先把利益相关者区分为“初级利益相关者”和“次级利益相关者”,并解释了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随机索取权”和“随机控制权”的概念,进一步探讨利益相关者关系契约网络化下的公司治理结构的一般模型;最后文章认为,公司的共同治理是利益相关者关于公司所有权结构最优配置的契约集合,它是由内部治理结构、外部治理结构和边缘治理结构有机组合而成。  相似文献   

17.
企业是由不同类型的资源所有者参与组成的一系列契约组合.这种契约存在明显的不完备性和代理问题,而内部控制就是一种产生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和企业雇员之间的不完备契约和委托代理关系的持续均衡利益关系的治理装置.内部控制治理契约的逻辑目标在于减少内部交易的不确定性乃至降低内部交易成本,而其逻辑基础则是信患以及建立在信息基础上的组织内各责任单位的相互信任与合作关系.交易成本这一核心要素融合了内部控制治理的逻辑目标与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18.
融资契约安排与财权配置:基于剩余控制权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融资契约是现代财务契约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债务契约和股权契约。关于融资契约与财权配置关系的研究,现有许多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债务契约结构和股权契约结构内部财权配置情况的分析。本文基于剩余控制权的角度,在探讨了债务契约和股权契约剩余控制权配置状况和特征的基础上,着重考察了债务契约结构和股权契约结构内部剩余控制权配置情况。  相似文献   

19.
如何使员工和企业始终保持良好的关系,使企业永远充满活力,关键是如何将员工个体的发展充分融合到企业的发展之中。这就是说,企业需要指导与管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把员工的职业发展纳入企业管理的范畴,与员工建立融洽的“心理契约”——即借助科学的职业管理共建企业与员工的心理契约。  相似文献   

20.
针对近年来供应链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或者某一链条上而是形成了企业间的供应链网络这种现象,基于理论演绎和社会网络分析,对供应链网络及其特征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首先基于格里菲提出的市场型、模块型、关系型、受制型、层级型治理结构模型,从社会网络角度对五种供应链治理结构的网络特征做了初步探索,进而构建了五种治理结构的交易网络和社会网络,其中社会网络又分为权力网络、契约网络和信任网络。通过分析发现,市场型治理结构的契约网络比较密集,关系型治理结构的信任网络比较密集,而层级型治理结构的权力网络比较密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