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本文利用2015~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研究了普惠金融对中国家庭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而回答普惠金融对实现共同富裕的作用。实证研究发现,普惠金融显著缩小了中国家庭的收入差距,普惠金融指数提高10%,基尼系数下降0.02,具有显著的经济意义。研究还发现,普惠金融显著提高了收入40分位数以下家庭和相对贫困家庭的收入水平,并提高了家庭进入收入40分位数以上的概率,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机制分析显示,普惠金融提高了低收入家庭的创业概率,并促进农村家庭非农就业,从而缩小收入差距。进一步分析发现,普惠金融对农村地区、农业户口、低社会资本、低人力资本、低物质资本、贫困线以下家庭的收入水平产生了更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普惠金融具有良好的普惠性。本文的研究为全面认识普惠金融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为理解收入差距提供了新的视角,对采取金融措施促进共同富裕,加速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4年、2016年和2018年的三期数据,从代际流动的视角探究数字金融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基准结果表明,地区数字金融的发展能够显著降低代际收入弹性,促进代际流动和社会公平。通过计算持久性收入、换用代际收入秩相关系数等系列稳健性检验以及进行内生性处理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发展可以通过缓解家庭的流动性约束进而改善家庭部门人力资本投资、促进代际教育流动,最终对代际收入流动产生影响。此外,本文还对数字金融影响的子指标分解和异质性分析做了进一步讨论,发现数字金融主要改善了低人力资本和低社会资本家庭的代际流动,具备普惠性特征,这也为共同富裕背景下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学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2011~2018年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且对非国有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更为明显;另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积极作用在制度环境较好的地区更显著。因此,应当提高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改善地区制度信用环境、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进而强化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1~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利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数据,实证检验城市级别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级别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越高,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成本越低,且这种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特征。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通过提升城市银行业多样性和降低企业的投融资错配程度对债务融资成本形成显著的中介因子效应。总体而言,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的结构优化,降低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这为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进一步提升金融市场活力,降低企业融资负担提供了政策制定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数字金融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理论模型,推导出数字金融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机制,并基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1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地理与经济距离嵌套矩阵下的空间杜宾模型(SDM),检验数字金融发展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水平对本市城镇居民消费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邻近城市城镇居民消费有一定的负向影响;数字金融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三大机制城镇居民收入、金融服务覆盖率和支付便利性,均通过实证检验,且三大机制传导过程都伴随着明显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论可以为数字金融发展促进居民消费扩容提质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供给端和需求端的理论视角,运用2011~2019年我国省际面板门槛模型,深入剖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非线性影响机理并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人力资本跨越门槛值前后,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先扩大、后缩小”的转折性特征,表现为“马太效应”—“长尾效应”的转变,该结论经内生性讨论和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这种门槛效应在分区域层面集中体现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数字普惠金融的分维度层面依然存在。因此,应进一步加快数字普惠金融纵深发展的步伐,激发数字普惠金融的长尾优势,注重人力资本的调节作用,充分释放数字普惠金融的增收效果,以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技术溢出理论、梅特卡夫法则和里德法则,从存贷业务、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4个角度出发,探究了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盈利状况的作用机理。以银行年度在各地级市网点数量为权重,对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进行加权平均处理,构建地区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指数,并利用2011—2020年我国298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金融科技显著提高了国有银行的盈利水平,降低了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盈利水平,总体上显著降低了银行的盈利水平。从非线性角度出发,随着地区金融科技分位数水平的提高,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影响主要以“竞争效应”为主,呈现出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8.
尝试构建了包含家庭创业决策的产出模型,系统分析了普惠保险推动家庭创业进而缓解家庭贫富差距的作用机制;基于CHFS数据结合中介效应模型,实证考察了普惠保险、家庭创业与贫富差距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普惠保险推动家庭创业是缓解贫富差距的重要机制;普惠保险通过其渗透性和可得性,发挥广泛的保障作用,通过简化赔付流程及时展开赔付的使用性,减小家庭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损失,激励家庭创业,进而扩大家庭收入,缓解贫富差距;家庭创业进一步促进了普惠保险缩小贫富差距作用的发挥;普惠保险通过减轻家庭创业风险厌恶提高家庭创业意愿;普惠保险推动家庭创业和缓解贫富差距的作用在城镇和农村家庭表现不同。进一步扩展研究发现:普惠保险通过促进家庭创业缓解贫富差距的作用具有区域异质性、家庭收入异质性和经济发展水平异质性。在东部地区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在西部地区作用不显著,在中部地区则有较大的反向作用;在高收入家庭中,普惠保险会进一步显著扩大贫富差距;在低收入家庭中,普惠保险具有促进家庭创业、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但作用效果有限;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普惠保险显著缓解贫富差距,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普惠保险的作用效果减小且不显著。通...  相似文献   

9.
在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基于2008—2019年中国省级数据,研究普惠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揭示普惠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并借助中介效应模型探究直接效应的作用路径。研究表明普惠金融可以通过人力资本积累、促进技术创新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三条路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并且可以基于地理和经济联系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建立系统化的长期性政策保障体系,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进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城乡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结构:基于相对收入理论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1年与2013年的面板数据,本文从相对收入理论的角度检验了城乡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显著促进了农村家庭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但挤出了生存型和享受型商品消费。与对农村家庭的影响相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对城镇家庭的人力资本投入有负向影响,但显著促进了他们的享受型商品消费。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对农村和城镇的低收入阶层、城乡居民间有更多接触机会的群体的影响更大。这些发现均与相对收入理论一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激励了农村家庭不断追赶城镇家庭,当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时又激励了城镇家庭进一步提升与农村家庭之间的差距。研究还发现,政府增加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可缓解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对农村家庭食品衣着消费的挤出,且不会挤出农村家庭的私人教育投入。  相似文献   

11.
采用北京大学测度的2011—2018年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地方税收面板数据,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地方税收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地促进地方税收增长,在考虑了内生性等因素后,这一结论仍然稳健地成立。分位数回归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在低分位数上对地方税收影响小且统计显著性弱,在高分位数上数字普惠金融对地方税收的影响大且统计显著性强。数字普惠金融对地方税收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在不同发展阶段,其对地方税收影响有显著差异。数字普惠金融促进税收增长主要是通过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提高和移动化、便利化等程度加深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普惠金融发展的趋势和我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首先,简述数字普惠金融的政策背景与发展现状,阐述传统金融、普惠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等相关概念以及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其次,将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分为线下普惠金融时期、后金融危机时期、“互联网+普惠金融”时期、数字普惠金融新时期四个阶段,并梳理总结每个阶段的研究历程,分析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及主要研究结论;再次,围绕数字普惠金融与地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减贫效应四个热点研究主题进行述评;最后,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研究现状进行高度概括,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提出数字普惠金融风险控制与管理、创新监管模式、指标体系改进、消费者保护、地区差异与区域发展不平衡视角下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分析等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任碧云  关秋 《财会月刊》2023,(6):114-123
本文将金融科技和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风险置于同一框架下分析,基于我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信贷获取和生产率方面存在差异的现实背景,构建包含信贷错配特征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研究金融科技缓解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风险的作用。研究发现: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风险主要体现为,当存在信贷错配时,不利冲击导致总产出下降较多,而“稳增长”政策对总产出的拉动作用较小;金融科技能够降低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溢价、提高中小民营企业生存率和生产效率,减轻信贷错配程度,从而缓解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风险。因此,应持续深化金融科技应用,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将青海省作为我国第一个省级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将来会将青海普惠金融发展的经验教训给其他地区推广和提供借鉴。文章通过构建多维的青海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测算青海2007—2016年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结果表明普惠金融在青海得到了大力发展。通过LS-Least Squares(and AR)模型实证分析普惠金融发展对青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有效地缩小青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研究青海普惠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面板数据分析的结果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以促进青海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金融精准扶贫与普惠金融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它可以丰富融资手段、拓宽融资渠道、消除融资信息的不对称性,提高扶贫的效益,随着国家"脱贫攻坚"进入关键阶段,普惠金融已成为贫困地区特别是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本文首先从普惠金融、金融精准扶贫的定义入手,讨论了两者的关系,分析了金融精准扶贫的理论基础,其次研究信阳市普惠金融助力金融精准扶贫的现状和创新模式,从而探索一条以普惠金融为指引,适合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特色的金融精准扶贫路径。  相似文献   

16.
普惠金融指数测度及减贫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构建并测算中国各省级区域2005—2013年的普惠金融指数,并结合包容性增长指数,进行普惠金融对贫困减缓作用机制的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普惠金融总体上是有利于贫困减缓的,普惠金融指数的变化可以解释贫困减缓变化的15%,普惠金融三个维度指数(宏观、银行、保险)的变化分别能够解释贫困减缓变化的15%、10%、13%。同时,普惠金融还通过促进包容性增长间接作用于贫困减缓,普惠金融对包容性增长会起到促进作用,而包容性增长的变化能够解释贫困减缓变化的24%。  相似文献   

17.
周卉 《企业经济》2023,(3):141-150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金融与科技融合的新兴业态,对资本市场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上市企业样本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探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股价信息含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降低股价非同步性,提升股价信息含量,且该作用对于小规模企业、所在地的传统金融禀赋基础较好和传统普惠金融发展较好的企业更为显著。中介效应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通过提高市场流动性以及信息透明度来提升股价信息含量。以未来盈余反应系数衡量股价信息含量和采取工具变量法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基于此,应继续提升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推动传统金融和数字金融协同发展,同时也不能忽略数字金融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1~2021年我国农业企业上市公司数据,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利于农业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策略;传导路径分析显示,数字普惠金融通过降低企业的融资约束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促进农业企业多元化经营;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企业多元化经营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在小企业、低年龄企业、成长期的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表现得更加明显;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背景下,农业企业多元化经营有利于企业高质量发展。因此,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应着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典型的中国家庭分工中母亲通常较多地承担照料子女的责任,尤其在子女升学前,母亲往往会加大时间、精力的投入,因此可能不得不承受一定的劳动损失。本文从就业概率和劳动时间两个维度对此进行了论证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子女升学压力会使母亲的就业概率降低4.47%、周工作时间减少3.26小时;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子女升学压力给母亲带来的劳动损失。进一步分析表明,母亲劳动损失主要发生在子女中、高考阶段,数字普惠显著地缓解了子女面临中、高考阶段压力时母亲的劳动损失,即中年女性群体能获得更多的补偿。本文补充了对隐性家庭教育投资的研究,验证了数字普惠对女性群体的惠及作用,从而为数字普惠金融和女性劳动供给决策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标:考察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对贸易边际及结构的影响。研究方法: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普惠金融发展对于贸易的影响,提出普惠制金融发展不仅会从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两个方面影响贸易的规模,而且会因为行业间外部融资依赖度的差异而影响贸易的结构。然后,运用我国10个省份15个制造行业2004~2013年的数据,检验了普惠金融发展对于地区出口的影响。研究发现: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于出口总体上具有促进作用,不过,普惠金融对于出口的影响在行业上具有显著的异质性,总体来说,在外部融资依赖度较高的行业,普惠金融发展对于出口呈现出较多正向影响,而在外部融资依赖度较低的行业,普惠金融发展对于出口越多呈现出较多负向影响。研究创新:理论上研究了普惠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边际的关系,并运用中国的数据进行了验证。研究价值:对于促进中国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和贸易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