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与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内涵的理解,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包括城镇化发展水平和效率两个子系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重庆市1996—2014年统计年鉴数据,通过计算机拟合计算并根据结果对重庆市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综合测评,将重庆市与其他中心城市的城镇化发展质量结果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应综合考察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贡献率、发展要素产出率、社会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等城镇化效率及其区域协同程度;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虽然在快速提高,但仍远落后于东部中心城市;重庆市的人口、土地、产业发展要素与资源利用方式、生态环境之间匹配度相对较好,可持续发展潜力较大,应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要素配置和城镇体系格局,推进城乡统筹进程,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2.
湘粤赣省际边界禁止开发区域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静波  肖海平 《经济地理》2012,32(10):152-157
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是主体功能区中禁止开发区域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选取湘粤赣省际边界的丹霞山、莽山、苏仙岭和三百山等具有代表意义的禁止开发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评价的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定量分析了该边界区4个禁止开发区域生态旅游活动对其自然、经济、社会环境质量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生态环境压力及其响应状况。研究认为,湘粤赣边界禁止开发区域生态环境总体质量良好,但各指标质量发展不均:①生态旅游活动对湘粤赣边界禁止开发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的整体压力处于中低压状态;②生态环境承载力能应对目前生态旅游发展对其产生的压力,这为湘粤赣边界各禁止开发区域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重要保障;③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指标质量的提高和环保意识培养是禁止开发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评价结果是湘粤赣边界禁止开发区域研究生态旅游发展机制和模式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区域经济层面的资源诅咒效应一直备受关注,然而既有研究忽视了城镇化和集聚经济对资源诅咒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的重要影响.本文基于2003—201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城镇化水平对于资源型产业依赖和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据此,进一步利用动态模型分析了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以及在不同城镇化水平下传导机制的异质性.得出以下基本结论:资源诅咒效应在低城镇化水平地区更为明显;资源型产业依赖通过劳动力成本、 制造业发展水平、 科学技术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市场化程度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经济增长;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要素集中而产生的集聚效益影响着资源诅咒间接传导机制的作用强度,城镇化的推进有助于弱化其对经济增长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4.
我国已进入城镇化进程的重要节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巨大资金缺口需要有效的金融支持.本论文以2006-2015年全国分省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方法考察了金融支持对城镇化的影响.研究表明金融支持对城镇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短期和长期贷款对于城镇化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但长期贷款作用效果更明显.同时我国存在劳动力投入过多、布局不合理,而资本不足的现象.最后,根据以上结论,提出相关建设性意见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直接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本文以1978—2013年乌鲁木齐经济数据为基础,以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误差修正模型与因果检验分析,发现乌鲁木齐的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双向的促进关系;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对城镇化率有正向作用,但城镇化对其他两者的作用不明显,即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不足。基于此,笔者提出乌鲁木齐在实现城镇化与区域经济、产业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研究和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供给侧结构改革,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2012年我国31个省份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各省市的城镇化水平,并结合空间计量模型进一步分析我国省际综合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综合城镇化水平超前和滞后的省域在东西部之间交错分布,并没有出现东部地区城镇化超前而西部地区城镇化滞后的空间分异格局;②省际尺度上综合城镇化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和空间依赖性;③空间计量结果表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GDP、每千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以及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对省域综合城镇化水平的弹性系数显著为正。模型的系数值为负,表明省域之间综合城镇化水平存在"跷板效应"。因此,在稳步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前提下,政府应适当提高资本和劳动力在区域间的配置能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支柱,对碳减排发挥关键作用.基于2007-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模型进行检验,考察了财政支出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提高非经济性公共支出占比有利于减少碳排放,非经济性公共支出通过规模效应、预算效应与替代效应对碳排放保持促进作用,而直接效应与环境规制效应对碳排放保持抑制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财政支出影响碳排放的重要路径,利用经济城镇化指标衡量中介效应时,发现非经济性公共支出与碳排放存在负向关系,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以稳定经济发展和优化产业结构,减少碳排放;利用人口城镇化指标衡量中介效应时,发现非经济性公共支出与碳排放存在正向关系,通过完善财政支出结构来调节城镇人口和就业水平,实现碳减排目标.因此,需推进财政支出政策向绿色低碳、生态协调发展模式转型,发挥财政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导向作用并加快产业绿色升级,形成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旅游资源丰富,城镇化水平整体较低且不均衡,外出农民工众多,这将从根本上影响到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新型城镇化要突破"胡焕庸线"。旅游产业是具有关联性强的劳动密集型、消费导向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是我国西部地区实现就地新型城镇化的绝佳产业。文章利用2003—2012年我国西部地区32个旅游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旅游资源、资本和市场交通区位是旅游业影响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因素;旅游资源、资本和市场交通区位对经济、社会文化、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为显著正向影响,而对人口城镇化影响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从产业结构变迁的视角,探讨了中国川渝地区(重庆和四川)城镇化的驱动因子,并建立OLS回归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川渝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正向作用于城镇化,重庆产业结构的边际影响效应相对稳定,四川产业结构的边际影响效应逐渐增强;川渝地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正向影响城镇化,其中第三产业的拉动效应低于第二产业;川渝地区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城镇化正相关,而金融业对城镇化的影响在作用方向和作用效果上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0.
在界定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民生、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构建发达地区城镇化质量综合测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评价法,对江苏省13个地市进行测评。结果显示:江苏省城镇化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存在苏南、苏中和苏北的空间分布差异,且城镇化质量的空间分布在三大类型间没有变化而在组内变化明显;江苏省城镇化质量是由经济竞争度、民生幸福度、城乡统筹度和可持续发展度共同决定的,但贡献作用大小各异,且它们之间并不都存在对应的相关关系。同时,针对测评结果指出要以城镇化质量为导向进行城镇化建设,并因地制宜地给予各个城市分类指导,以使城镇化进程健康发展,以期为其他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经济师》2015,(12)
以新疆整体为研究区,借助环境、经济、城市相关专家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分析城镇化综合水平与耕地资源的协调发展关系;文章采用综合评价指数、Spearman相关性分析、协调度模型建立以及VAR模型的动态计量等方法揭示新疆城镇化综合水平与耕地资源变动的相关性和协调性。结果表明:2002年-2013年新疆城镇化综合水平与耕地资源呈现正向发展关系,同时运用脉冲响应分析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公共生活、城乡一体化对耕地的影响作用,为新疆城镇化发展与耕地资源的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 城乡结构城镇化与户籍结构市民化是中国人口结构变动的三大趋势特征, 并将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多重冲击与交互影响. 考察人口多个维度结构变动对经济的综合影响, 对更好地把握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人口经济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2001—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这种交互影响进行了考察. 结果表明, 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市民化趋势会对经济增长分别产生负面、 正向以及U型影响. 从交互影响看, 随着人口城镇化与市民化进程的推进, 将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 而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会弱化城镇化与市民化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 市民化则有助于改善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正面影响. 这表明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 尽早以市民化助推城镇化是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通过省域面板数据探究了经济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经济城镇化六个指标综合为两个经济城镇化因子,然后,利用所得到的经济城镇化综合因子,根据IPAT模型建立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来探究经济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经济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是双向的,即经济城镇化因子1降低了碳排放而经济城镇化因子2增加了碳排放,但总体而言,降低作用大于增加作用,即经济城镇化总体上减少了碳排放。  相似文献   

14.
基于卫星监测的夜间灯光数据构造的夜间灯光强度表征城镇化水平及专利授权数度量区域创新能力,利用2006—2017年中国28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就城镇化水平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考察.实证发现:①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且这种正向作用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区域异质性;②城镇化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存在门槛效应,当城镇化水平跨过单一门槛值,其对区域创新的作用逐渐增强;③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城镇化推进可以通过创新要素流动与产业结构升级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研究结论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国正经历着快速的城镇化进程,研究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利于指导和促进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笔者选取江苏省1990-2011年的城镇化率和人均GDP数据进行定性分析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江苏省的城镇化进程和经济增长呈互相促进的作用,并且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强于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此外,从长期来看,两者的促进影响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生态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和农村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探讨了农村土地货币化的模式及其效应。研究表明农村土地货币化可分为非农用模式和农用模式,同时产生一系列效应:农业生态系统受到影响、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社区转型加速和农村社会阶层出现分化等,为此可通过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合理规划城镇化进程、加强转型期农村社区建设、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等方式推动土地货币化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为 《发展研究》2016,(5):37-41
阐释绿色化与城镇化耦合互动机理,构建绿色化与城镇化动态耦合模型,建立多指标评价系统,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以福州为例,定量揭示影响绿色化与城镇化系统耦合的主要因素,并对两者的耦合度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绿色化与城镇化系统耦合度呈现比较明显的波动性和阶段性,耦合度变化曲线总体呈现倒“U”型特征;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经济增长是胁迫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生态环境条件以及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是影响城镇化的主要制约因素;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约束较之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相对更为重要而急迫.最后,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1997—2009年中国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中国市场化进程作用城镇化的机理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城镇化率存在空间集聚和溢出效应,不同的市场化进程表征对城镇化率的影响存在差异: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相比非国有经济发展、产品市场发育程度对城镇化发展的贡献率更大;同时,产品市场发育程度和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对相邻省域的城镇化率具有正向的溢出效应;政府与市场关系对城镇化率的影响不显著,但对相邻省域的城镇化率具有负向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份(因数据缺失,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人口、土地、经济多维度城镇化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水平长期和短期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时间惯性”:(1)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都对本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且长期影响要大于短期影响,其中,人口城镇化是推动本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动力,人口城镇化对相邻地区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2)分区域来看,人口城镇化会显著抑制东部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增长,但能够促进中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增长,而东、中、西地区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均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东、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产生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东部地区经济城镇化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3)分阶段来看,两个阶段城镇化(人口、土地和经济)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长期影响均普遍高于短期影响,城镇化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在不断加深。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分析石家庄市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石家庄市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总用水量逐渐增加,水资源需求量的上升,则相应对水资源的胁迫效应也不断增大,城镇化率平均每上升1个百分点,城市总用水量平均增长458.33万立方米。石家庄市城镇化对土地资源的胁迫效应:城市建设用地对经济发展的弹性为0.6,即经济增长1%,城市建设用地增加0.6%;而城市建设用地对城镇化的弹性为0.39,即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城市建设用地增加0.39%。石家庄市城镇化对大气环境的胁迫效应:石家庄市城镇化水平与污染排放量息息相关,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上升,其二氧化硫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