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次贷危机表明,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可以和商业银行体系一样促使系统性风险的形成、积累和传导.但国内外学术界对资产证券化在系统性风险积累和传导中的作用机制并没有形成完整结论.通过深入分析资产证券化的复杂运作机制、基本功能以及基础资产在系统性风险形成中的作用,从基础资产和证券化产品两个渠道探讨了资产证券化如何促进风险传导.对中国资产证券化在短期和长期所采用的品种及基本模式、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的组合标准、基于“监管特许权论”的资产证券化评级机构的设立以及对资产证券化监管体系的构建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李佳  王晓 《海南金融》2012,(1):29-32
次贷危机表明,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可以和商业银行体系一样促使金融风险的形成、积累和传导,但国内外学术界对资产证券化在金融风险积累和传导中的作用机制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结论.本文深入分析了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机制、基础资产及基本功能在金融风险形成和传导中的作用,并针对我国基本国情,对构建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品种、基本模式、基础资产、评级机构以及监管体系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美国次贷危机看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本次次贷危机中,以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及其衍生品为主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基本功能在危机的产生和传导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深入讨论了资产证券化增大流动性功能和风险转移功能所带来的经济影响,并提出发展我国资产证券化应该首先选择表内模式,建立以监管特许权论为基础的信用评级机构,同时严格审查基础资产的信用与质量,加强对资产证券化发行者资产负债表的监管,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资产证券化法律框架以及防范同质性的系统性风险,以促使资产证券化这种金融创新产品更好地为我国的金融改革和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4.
在强大的市场需求和金融科技支持下,消费金融公司自正式试点以来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资产证券化成为消费金融公司的重要融资方式。资产证券化在助力消费金融公司增资扩容、改善流动性和提高运营稳健性的同时,也促使消费金融行业风险高并导致诉讼案件的增加。本文基于捷赢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的经验证据,明确了消费金融创新、消费金融风险与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可以通过大数据精准获客、规范催收行为和智能风险防控等措施为消费金融市场发展保驾护航。因此,针对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政府应制定专门的政策法规以强化风险管理,不断完善消费金融资产的监管机制,借助系统性风险管理来规避套利和资金风险,进而促进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稳健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5.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际上对于资产证券化的监管思路发生了重大转变。危机前,资产证券化监管重在促进发起机构最大程度地转移基础资产及其相关风险,最理想的状况是全部出售基础资产和完全转移风险。危机后,为了缓解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激励不相容等问题,金融稳定理事会提出由发起机构保留部分基础资产风险的建议,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地区陆续发布了强制要求发起机构自留部分资产支持证券的监管规定。"促进风险转移"与"要求保留一定风险"看似矛盾,但反映了监管者力求在通过资产证券化转移风险与强化发起机构贷款管理责任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梳理了危机后提出资产证券化风险自留要求的理论依据,对国内外的风险自留监管和相关豁免规定进行了比较,并以此探讨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监管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2012-2019年间我国30家上市银行的季度数据,实证考察资产证券化对银行个体风险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资产证券化显著降低了银行稳定性,增加了银行个体风险;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道德风险与银行间产品互持的联合效应将由“系统性风险联动机制”间接影响到个体银行;但杠杆率提升与银行间负债关系对银行风险的联合负面效应却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的传导机制,在不同银行主体间存在异质性。上述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及进行多项检验后仍是稳健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防范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为出发点,考察资产证券化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并运用最新的"去一"分析法对不同类型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度展开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考察了资产证券化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路径,以及不同类型银行构成的银行系统中,影响路径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资产证券化显著增加了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且中等规模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是风险的主要来源者和传播者;此外,银行间产品互持路径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应用"去一"依次去除大规模银行以及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后,该路径显著通畅.这说明,资产证券化产品在银行间的互持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间的关联度,进而提升了银行业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8.
资产证券化业务在我国属于金融创新产品,其风险管理和资本监管依然是商业银行开展业务的关键要素。其中,对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加权资产的衡量是计算资本充足率的重中之重。巴塞尔委员会对资产证券化计量框架的改革,体现了科学地简化处理、风险敏感度和审慎性提高的特点。本文着重从衡量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加权资产出发,结合最新资本监管要求,分析了资产证券化交易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阐述了交易中的"真实出售"和"风险自留"的意义,并就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特性对解决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管理效率低、基础资产真实性不易查明、监管的透明度差、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具有天然的技术优势,两者的耦合将对资产证券化业务长远发展起到巨大帮助,但不能忽视区块链资产证券化新模式下由于融合了金融行业和互联网行业两者的高风险属性所存在的系统风险、法律风险和金融稳定风险等问题。从监管对策角度看,应当逐步构建分工明确的区块链监管体系,明确监管主体责任,构建统一的区块链资产证券化应用标准和区块链平台准入标准,采取以智能合约为中心的过程监管,并辅之以监管科技的应用,以区块链监管区块链。  相似文献   

10.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敲响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流动性管理与监督的警钟,经济新常态下信贷资产证券化常态化的稳健发展亟需构建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的监督与管理体系。本文在对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及其流动性进行综合分析、美国次贷危机教训反思、韩国不良信贷资产证券化及日本信贷资产证券化经验的分析总结基础上,运用系统协同理论分析得出,信贷资产证券化系统通过各子系统协同运作而产生"1+1>2"的协同效应,从而可提高系统的整体流动性,降低流动性风险。最后,本文提出通过要完备制度体系、健全市场体系和和完善风险监管体系,构建信贷资产证券化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系统化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