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中国31个省份1978-2008年数据为样本,以金融相关比率为指标,对中国金融发展的空间非均衡特征与极化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可视化方法,直观地表明了中国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基尼系数测度及其分解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金融发展空间分布的总体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其中地区间差距是中国金融发展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金融发展极化程度测度结果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金融发展的空间极化程度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组内聚合程度和组间对抗强度的不断上升成为金融发展极化程度上升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测度及其动态演进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Kernel密度估计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大陆31个省市2001—2014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其动态演进。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波动式上升态势,地区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变化轨迹差异显著,其中,东、西部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上升趋势,中部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2)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格局由2001年东部效率高,中部、西部地区效率低的特征演变为"吉林—内蒙古—青海—西藏"和"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的两个高水平值带状分布;(3)中国城市土地效率在研究期内呈两级分化的空间非均衡特征,极化程度先减弱后加剧,集聚类型呈高值集聚、低值集聚交替;(4)三大区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核密度函数在形状、位置和峰度的变化轨迹均差异显著,说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其演进路径存在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金融集聚的制度影响因素考察视角,结合制度金融学理论,从"产权制度、市场制度和法律制度"三个维度构建了制度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熵权法测算出中国省域制度环境指数,并结合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考察制度环境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制度环境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中国制度环境的总体差异呈继续扩大趋势,区域间差异是造成空间非均衡局面的首要原因;中国制度环境整体不断得以优化,但绝对差异进一步扩大,多极分化问题突出.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世界品牌实验室推出的2004~2010年中国品牌500强数据,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数据,分析了中国品牌价值的总体演化、行业演化及分布和区域演化及分布。中国品牌价值总和呈现稳定增长,增速在每年10%以上;中国品牌行业价值大多呈现年度增或降的不稳定性,从品牌价值的行业排名来看,服务型、高技术类和劳动密集型行业优势明显;中国品牌价值基本呈现区域稳定增长,但品牌价值的区域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5.
本文使用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04-2011年中国品牌500强数据,采用Dagum(1997)的基尼系数方法测算了中国品牌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并进行了地区分解,对品牌经济发展地区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表明:总体上中国品牌经济呈现快速发展态势而地区差距在持续扩大。具体而言,中国品牌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主要来源于超变密度和地区内差距的贡献,地区间差距虽呈上升趋势但其贡献相对较小。进一步地,动态面板数据的两步法系统GMM估计表明,一个区域内的品牌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循环累积效应,市场容量、区位条件对于品牌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R&D和市场竞争程度对于品牌经济的发展作用因被解释变量的不同而不同,而且在统计上也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采用生态足迹模型结合ESDA分析法,以县域为基本尺度,对湖北省2003~2012年间耕地生态承压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湖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耕地承压能力下降,耕地利用总体呈不可持续状态;(2)空间分布上,各县市耕地承压能力差异明显,总体呈现"西高中东低"的格局,县市数量上呈"不可持续〉弱可持续〉可持续〉强可持续"的"金字塔型"结构;(3)空间关联上,湖北省耕地生态承压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的空间自相关;HH型集中分布在鄂西且布局稳定;LL型主要分布在鄂中及鄂东,呈"中部扩大,东部缩小"的趋势;HL型分布较分散,且有增多和东移的趋势,东部地区耕地承压能力出现了极化趋势。中低产田改造及种植结构调整是增强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采用生态足迹模型结合ESDA分析法,以县域为基本尺度,对湖北省2003~2012年间耕地生态承压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湖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耕地承压能力下降,耕地利用总体呈不可持续状态;(2)空间分布上,各县市耕地承压能力差异明显,总体呈现"西高中东低"的格局,县市数量上呈"不可持续弱可持续可持续强可持续"的"金字塔型"结构;(3)空间关联上,湖北省耕地生态承压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的空间自相关;HH型集中分布在鄂西且布局稳定;LL型主要分布在鄂中及鄂东,呈"中部扩大,东部缩小"的趋势;HL型分布较分散,且有增多和东移的趋势,东部地区耕地承压能力出现了极化趋势。中低产田改造及种植结构调整是增强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基于数字经济理论内涵,构建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加权法进行测度,并借助探索性空间分析法、时空跃迁法、空间杜宾模型对中国2011—2020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及收敛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态势,且区域差异显著,呈东部地区高、中西部地区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数字经济整体上存在空间外溢效应和空间格局锁定特征,较难实现跃迁;全国及区域层面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存在α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空间因素可加速其收敛,收敛速度呈东部、西部、中部地区依次减弱。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7-2018年中国粮食主产区面板数据,文章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对粮食主产区财政支农支出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粮食主产区财政支农支出水平呈现空间非均衡特征,且部分地区存在微弱的极化现象及趋势;财政支农支出在地区间具有层次性差距,超变密度造成财政支农支出差距的主要原因;密度函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右拖尾现象,部分省市财政支农支出之间差距有进一步扩大趋势.据此,文章从优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构建有序协调互补的财政支农资源配置体系、实行差别化的财政支农政策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提升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是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理论上分析最低质量标准、品牌成员数量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三者关系的基础上,选取2010-2019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面板数据,采用联立方程模型,就最低质量标准与品牌成员数量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并进一步运用门槛回归模型检验最低质量标准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的门槛特征.结果 表明:最低质量标准与品牌成员数量呈正U形曲线关系,随着最低质量标准的提高,品牌成员数量先受成本效应的影响而下降,后受声誉效应的影响而上升;品牌成员数量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呈倒U形曲线关系,即随着品牌成员数量的增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先上升后下降,由集聚效应转变为拥挤效应;最低质量标准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随着最低质量标准由低变高,它对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的提升产生先抑制后促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通过选取金融危机后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据,构建相关指数实证研究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和极化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空间差异,东部地区民营经济占据绝对优势;区域内差异是造成中国民营经济总体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其贡献率要大于区域间贡献率;三大区域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内部差异比东部和中部地区内部差异大;中国民营经济各极化指数呈现类似U型变动趋势,东—中—西部方向空间极化程度最为强烈,其次是沿海—内陆方向,而南方—北方方向空间极化程度较弱.  相似文献   

12.
基于数字经济理论内涵构建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测度,并采用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揭示数字经济发展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及来源,利用变异系数和空间计量模型检验数字经济发展的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研究发现:2011—2018年,中国区域数字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稳步提升;4大板块数字经济发展差异显著,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空间分布呈非均衡性和渐进演进态势,空间集聚特征明显;除东北部外,全国和其他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不存在明显的σ收敛;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趋势,且发展水平较低的西部和东北部具有较高的收敛速度;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存在趋同,但收敛速度不同步.  相似文献   

13.
《技术经济》2019,(6):58-66
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与非参数估计方法实证考察了2011—2017年我国88个国家高新区创新国际化的地区差距及分布动态演进。研究发现:创新国际化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区差距,总体地区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东部国家高新区创新国际化地区内差距最大,西部国家高新区地区内差距最小;东部国家高新区与西部国家高新区之间的地区间差距最大,中部国家高新区与西部国家高新区之间的地区间差距最小;地区内差距是总体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东部国家高新区、中部国家高新区和西部国家高新区创新国际化均呈上升趋势,除东部国家高新区外,中部国家高新区、西部国家高新区创新国际化的多极分化趋势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中国C2C电子商务卖家空间分布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和空间统计功能,研究了中国C2C卖家空间分布特征、空间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我国C2C卖家的分布有着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卖家数量从西向东、从南到北递增,由沿海向内陆递减;②从经济区域、省域和城市层次来看,C2C卖家分布均呈现出向沿海地区和特大型城市聚集的特征;③地区经济水平、人口文化教育程度、物流行业发展状况是影响C2C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北京郊区化进程中的“超非均衡”空间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永玲 《经济地理》2011,(9):1458-1462
采用反映空间密度特征的密度空间基尼系数和空间差异系数,对北京市总人口和就业人口分布的聚集(分散)程度,以及它们之间空间分布的空间差异性(不匹配程度)进行了分析。试图从要素构成上分析郊区化阶段城市空间结构的实质内容,并从要素之间的空间分异程度来理解城市内部要素的空间联系以及形成的"超非均衡"结构。结果表明,由于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主要表现在中心城市内部,中心城市有"超大核心"的发展趋势;尽管总人口的变动趋势表现为普遍分散化,产业的迁移趋势却明显在特定地区集中,从而导致职居失配加剧。郊区化导致城市"由非均衡走向超非均衡"的空间结构,而不是由非均质走向均质化的郊区化结果。  相似文献   

16.
开发商品牌在住房市场总体转向供求平衡时期,逐渐成为开发企业产品差异化竞争的主要手段。基于工行-上海财大2012—2015年住房交易数据,构建特征价格模型,实证检验了房地产开发商品牌溢价及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在控制住房差异化特征条件下,外国对本土品牌具有显著溢价,品牌价值主要体现在学区、高端户型以及10年以下、20年以上房龄的住宅市场上,但品牌溢价程度逐年递减;本土品牌优势仅反应在10—20年房龄住房,品牌价值呈两极分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我国少数民族区域由于宽松的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长较快,但就人口规模的空间分布而言,少数民族区域内部也会存在着空间非均衡性。文章利用新疆南疆三地州24个县1998~2013年人口规模发展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对南疆三地州人口规模发展的空间非均衡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动态分布图直观地展示了南疆三地州人口规模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具体来看,克州地区和喀什地区人口规模发展水平较低,而和田地区人口规模发展水平高,并且呈现出波动发展趋势。第二,基尼系数测算及其分解结果表明:南疆三地州人口规模空间分布的总体差距呈波动趋势,地区间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超变密度对南疆三地州人口规模发展总体差距的影响也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8.
描述了2002—2009年福州市服务业发展的时间特征、产业结构特征以及空间结构特征。以福州市5区8县(县级市)空间单元为研究对象,计算了福州市服务业发展空间非均衡和极化水平。研究发现,2002—2009年,福州市服务业空间非均衡程度减少,但是空间极化变化趋势不明显。2008—2009年,福州市服务业“中间阶层消失”现象的确存在,组间差异扩大是福州市服务业空间极化程度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4—2014年各省份碳排放数据,运用基尼系数结构分解、增量分解与子群分解的方法,分别从民用建筑类别、区域差异角度探究民用建筑碳排放空间非均衡现状。研究表明:研究期内我国民用建筑碳排放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整体呈"东高中西低"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其中城镇住宅碳排放的均衡分布是基尼系数下降的主要原因;基尼系数结构分解结果表明,公共建筑对民用建筑碳排放非均衡的贡献最大;而区域子群分解结果表明,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并且西部地区不均衡程度远高于东部、中部地区。随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制定地区碳减排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车亮亮  韩雪  武春友 《经济地理》2015,35(2):134-140
在煤炭市场更加开放的背景下,各地区间煤炭价格联系和煤炭贸易关系更加密切。在对中国煤炭产消格局和区域间供求平衡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空间均衡模型分析区域煤炭流动格局合理性,研究表明:中国煤炭严重短缺趋势仍将持续,煤炭流动格局日趋合理。同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中国各地区万元GDP煤炭消耗量的空间关联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各地区万元GDP煤炭消耗量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全国各地区的煤炭资源利用效率均在不断提升;煤炭由资源利用效率低且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资源利用效率高且经济较发达地区,煤炭资源赋存和煤炭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