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生态足迹模型结合ESDA分析法,以县域为基本尺度,对湖北省2003~2012年间耕地生态承压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湖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耕地承压能力下降,耕地利用总体呈不可持续状态;(2)空间分布上,各县市耕地承压能力差异明显,总体呈现"西高中东低"的格局,县市数量上呈"不可持续弱可持续可持续强可持续"的"金字塔型"结构;(3)空间关联上,湖北省耕地生态承压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的空间自相关;HH型集中分布在鄂西且布局稳定;LL型主要分布在鄂中及鄂东,呈"中部扩大,东部缩小"的趋势;HL型分布较分散,且有增多和东移的趋势,东部地区耕地承压能力出现了极化趋势。中低产田改造及种植结构调整是增强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总结以往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耕地可持续利用指数(CUSI),为定量评估耕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状况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以怀来县为例,研究结果表明:(1)1996~2008年间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分别增加了0.0274hm2和0.1404hm2,耕地生态承载力则下降了0.1130hm2,耕地生态赤字增加说明耕地消耗量大于耕地供给量,耕地资源利用处于不可持续状况。耕地利用可持续程度由1996年的弱可持续阶段(0.01)向2008年的中等不可持续阶段(-0.31)发展。(2)通过对怀来县2011~2020年耕地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预测可知,到2020年该县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分别为0.4821hm2、0.1387hm2,耕地生态赤字将达到0.3434hm2;CUSI为-0.55表明耕地利用处于强不可持续阶段,耕地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3.
采用生态足迹、生态压力指数和生态可持续指数评估体系,对南京市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南京市1996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均出现生态赤字,生态安全受到胁迫;生态压力指数分别为6.32、13.45、13.95、13.92;生态可持续指数处于"强不可持续"。生态安全一直处于极不安全状态,其发展模式处于不可持续状态。造成生态安全危机的主要因素是资源过度消耗、人口数量大和城市扩张导致耕地减少等。  相似文献   

4.
生态足迹模型是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能力的科学方法之一,为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文章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方法,在生态经济系统框架下构建生态足迹变化驱动力指标体系,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银川市2009—2017年生态经济发展状况。结果显示:银川市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呈增长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持续下降,生态赤字较高,生态压力较大;生态足迹分布趋向失衡,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降低,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稳步增长;经济系统对银川市生态足迹变化起主导作用,总体表现为"经济子系统>生态子系统>技术子系统"。应从生态、经济、技术三方面采取措施提升银川市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5.
为了揭示温岭市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状况并探讨其内在原因,文章运用生态足迹模型,采用FAO数据库及其他国际权威组织提供的最新数据,从耕地资源的供需平衡、供需结构以及耕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三个方面,对温岭市2000~2006年耕地资源利用状况进行了动态分析,并对生态承载力模型予以改进。结果表明:目前温岭市耕地资源利用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并且有加剧趋势,人均生态赤字由2000年的-0.005 9hm2上升至2006年的0.049hm2,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耕地类生物产品的供需结构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粮食和油料的生态足迹供给严重不足;2000~2006年,耕地资源生态足迹指数在波动中急剧下降,但生态效率不断提高,耕地资源节约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6.
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为度量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审视角度。利用生态足迹模型,依据河南省2002年、2004年、2006年、2008年和2010年5个年份的统计资料,计算和分析了河南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供给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以省辖市为单位研究了2010年河南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供给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显示,河南省2002年、2004年、2006年、2008年、2010年的生态足迹始终大于其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呈扩大趋势,分别为3 194.04×104hm2、4 504.54×104hm2、5 167.95×104hm2、6 324.59×104hm2、7 323.16×104hm2,表明河南省的经济发展超越了其生态承载力供给范围,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状态;空间上由于生态承载力供给和生态足迹分布不平衡,导致生态赤字在空间分布上也存在差异,生态赤字严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南省中部及北部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以高耗能产业为主的一些省辖市。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对湖北省2013年生态足迹及生态承栽力进行核算,并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了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2013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8576hm2/人,人均可利用生态承载力为0.8355hm2/人;生态赤字高达2.0221hm2/人.由此说明,湖北省2013年处于生态超载的状态,其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最后,结合当前湖北省经济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传承红色基因需要深入调查红色旅游资源详情,从而做好资源保护和再开发规划。因此,以陕西省文物局公布的345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为对象,采取GIS空间分析工具对资源点分布类型和均衡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呈现聚集且分布不均衡的特性;(2)在资源点分布上,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总体呈“聚集”类型分布,按集中程度划分前三名分别是延安市、西安市、渭南市;(3)在空间均衡性上,延安市和西安市形成一级高密度区域,各地级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对新疆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生态足迹是分析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可持续里用的重要指标.本文利用FAO数据、新疆统计年鉴等自然资源生产与消费数据、人口数据,采用可变世界单产法计算了1988~200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态足迹.结果表明:从1988~2005年间,新疆的人均生态足迹显著上升,从1995年开始出现生态赤字且有逐渐加大的趋势.生态协调系数DS显示,1996年后新疆的资源利用超出生态环境的承载范围,其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10.
湖北生态足迹和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生态足迹理论计算了湖北省198(~2007年的各类生态足迹,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GDP与各类生态足迹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关系.结果表明GDP分别与总生态足迹、耕地足迹、化石能源足迹和建筑用地足迹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与草地足迹、水域足迹和林地足迹不存在协整关系.经Granger因果检验,存在从GDP到总生态足迹、化石能源用地足迹和建筑用地足迹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以及从耕地足迹到GDP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这表明长期以来湖北省为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导致了过度的能源消费,与此同时,经济增长对生物资源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为保证湖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改变这种资源依赖型、能源消耗型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11.
运用国家生态足迹账户(NFA)计算方法(2010版),计算并分析2000~2009年福州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旨在展示国外生态足迹计算方法研究最新进展,更准确地揭示近年福州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状况。结果表明:2000~2009年福州人均生态足迹持续快速增长,由1.3118gha增至2.3906gha;人均生态承载力持续下降,由0.5480gha降为0.5057gha;生态赤字持续快速扩大,支撑经济发展由需要2.39个变为需要4.73个福州的生态承载力;碳吸收地在生态足迹结构中始终占据首位且呈快速扩大趋势,是福州生态赤字的主导因素;生态效率变化呈"S"形,目前福州生态效率高于福建省或我国平均水平,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采用2002—2007年绥宁县统计年年鉴对绥宁县(2002—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与分析。表明:在2007年,绥宁县人均生态足迹为2.5089hm2.cap-1,而实际人均生态足迹0.7656hm2.cap-1,生态赤字1.8365hm2.cap-1。六年来绥宁县的生态赤字呈现增长的趋势,区域的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最后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天津市1989—2008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天津市人均生态足迹由1989年的1.64 hm2上升到2008年的1.65 hm2;同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0.27 hm2逐年上升到0.32 hm2;人均生态赤字由1.36 hm2降到1.32 hm2。虽然天津市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呈下降趋势、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有所减缓,但生态足迹目前仍然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处于较不安全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文章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耕地生态元和耕地生态位的概念,并对耕地生态位的特征、演替规律作了系统阐述。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用以量度区域耕地数量变化态势、方向和速度的数学模型——耕地数量生态位(宽度)及其扩充压缩度模型,并运用模型对焦作市1998~2004年期间耕地数量扩充压缩态势、方向、速度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98~2004年期间,焦作市耕地数量生态位整体呈逐年压缩趋势,且耕地数量生态位的压缩与林地和建设用地数量生态位的扩充直接相关,即耕地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生态退耕和建设占用;(2)焦作市各县(市、区)耕地数量生态位压缩度相差较大,反映出焦作市耕地数量空间变化速度的差异性;(3)焦作市各年耕地数量生态位扩充压缩度均小于河南省耕地数量生态位扩充压缩度,表明焦作市各年耕地数量减少速度均大于河南省耕地数量减少速度;(4)焦作市耕地数量生态位的扩充压缩具有重要环境效应,并影响和制约着耕地生态背景质量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15.
从生态安全视角,针对东北地区耕地利用过程中的耕地质量问题,依据压力、状态及响应的理念,构建东北地区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分析1990—2020年耕地生态安全的时空演变格局,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耕地核密度分异明显,集聚分布特征显著,表现为“西密东疏”的空间分布格局。(2)耕地状态、响应在波动中缓慢上升,而耕地压力则在波动中下降。(3)自然资源条件的影响力呈现下降趋势,而地理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及区域政策等因素呈上升趋势。最后,针对当前中国耕地生态安全问题,建议控制耕地污染、加大土地整治及完善耕地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6.
基于Rees和Wackernagel提出并完善的生态足迹模型,测度1990-2009年中国省级人均生态足迹。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省域人均生态足迹处于较高水平;中国区域间生态足迹差距较大,东部地区人均生态足迹较低,中部地区处于一般水平,西部地区人均生态足迹较高;从时间维度看,中国各省人均生态足迹指标大体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波动规律,且每次趋势变化都与国家政策调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人类生产消费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影响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科学问题。文章通过调查内蒙古太仆寺旗、多伦县和正镶白旗农户住户基本情况,以生产和消费为基础计算了农户生态足迹,并进一步分析了农户生态足迹的构成、动态变化及其与收入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生产足迹远高于消费足迹,农户从生态系统获取的产品主要向外部输出。耕地消费足迹与草地生产足迹分别在消费足迹和生产足迹中占较大比重,并有上升趋势,但随着草地消费足迹和耕地生产足迹显著下降导致农户的消费足迹和生产足迹均有所下降。农户生态足迹,尤其是草地生产足迹和草地消费足迹与收入水平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非农就业收入占比高的农户生态足迹总体较小。为了保护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改变农户粗放化的畜牧业生产方式,持续推进农户非农就业。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大宗农产品贸易的迅速增加,农产品贸易引起的资源与环境效应评价日趋凸显.为定量反映我国大豆供给变化的环境效应,本研究使用改进的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我国1986~2009年的大豆供给的耕地足迹和能源足迹进行了定量测算,耕地足迹按照生产国单产进计算,能源足迹考虑了生产过程中化肥、机械投入和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结果表明:(1)我国大豆供给的耕地足迹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且进口引起的耕地足迹增速大于国内耕地足迹增速; (2)化肥及机械投入的不同是导致我国及进口来源国大豆能源足迹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3)对不同生产国的大豆耕地和能源足迹的对比表明,我国生产单位大豆隐含的耕地足迹和能源足迹均高于其他进口来源国,从资源利用角度而言,大豆国际贸易提高了全球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保证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湖北省为研究区,构建了一种基于量子遗传投影寻踪模型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新方法,将多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转化为一维平面投影数据,获取最佳投影方向向量,根据生态安全投影值的大小从时空角度分析湖北省耕地生态安全态势。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因素是影响耕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子系统,粮食稳定系数、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土地垦殖率等是影响耕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内在驱动力;2近10年湖北省耕地生态安全投影值从1.0541增长到2.8706,呈现出"快速增长—和缓保持—持续拉升"的阶段性发展态势,耕地生态安全状况不断转好;3根据耕地生态安全投影值的时空变化可将17个单元分为生态安全良好区、生态安全和缓区和生态安全脆弱区三种类型,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聚集特征。研究结果对制定湖北省国土空间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兼顾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南京市生态足迹变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研究1992~2005年南京市生态足迹的变化,文章认为南京市人均生态赤字与人口、GDP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根据人均生态足迹的研究结果,化石燃料用地占主导地位。在人均生态承载力上,南京市人均生态承载力中耕地占到整个生态供给的近90%。从2002年开始,南京市赤字已超过12.99×10^4km^2,超过南京市自身国土面积的20倍,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因此.南京市需尽快进行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对耕地实行严格的保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能源消耗等,从而减少生态赤字.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