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8一、后发优势与中国期货市场总体战略目标据国家统计局权威人士预测,到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按2000年价格计算)将超过35万亿元。未来20年,中国经济至少保持7.18%的增长速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于2005年超过法国;2020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2050年,有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理想,中国正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力争在未来10~20年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中心,扮演“世界工厂”的角色。其总体战略目标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到2006年,在中国向WTO作出开放承诺的过渡期,把中国建设成为东亚的期货交易…  相似文献   

2.
特别数字     
《环境经济》2004,(1):57-58
我国人均GDP将超1000美元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透露,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稳步保持在世界第六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000美元。姚景源说:(人均GDP)1000美元在国际上无论哪一个国家,作为经济增长阶段来说,都是进入到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我国国民的消费结构开始升级,由衣食消费进入到住行消费,房地产和汽车消费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国民的个人资产也有了比较迅速的增加,消费结构的升级将进一步带来产业结构的升级。  相似文献   

3.
从1979年到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名,创造了中国奇迹。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崛起之痛就在于大国崛起过程中并没有大批跨国公司的崛起。  相似文献   

4.
韩燕 《经济》2012,(5):76-77
南非是非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在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中影响力最大,也是南部非洲关税同盟的最主要成员。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402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非国内生产总值的1/4。南非资源丰富,是非洲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同时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G20的重要成员,并于2011年开始成为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在世界经济中拥有重要地位。经济快速增长仍有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前苏联曾一度是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但自1991年前苏联解体后,其主体——俄罗斯经济却由于不能适应新的体制而发生严重倒退,国内生产总值连续6年里负增长。1999年,俄罗斯经济开始重新复苏。随后,其国民生产总值连续7年保持了超过6%的高增长率。2007年的前9个月,其经济增长率又为罕见的7.7%。俄罗斯大有重回经济大国的姿态。那么,就目前来说,影响俄罗斯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在哪里?  相似文献   

6.
2004年5月欧盟将迎来10个新加盟国家,从而成为一个由25个国家组成的联盟体制。届时,欧盟将成为一个约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25%的庞大经济圈。但要使这种扩大取得现实的成效,却要面对种种的考验。本文拟探讨欧盟需要进行怎么样的努力才能克服考验,并预测其所能取得的成效和展望2004年的欧洲经济。  相似文献   

7.
到了2008年,中国的经济到底会怎么样? 从2003年以后中国经济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宏观经济来讲,每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都超过10%,而且从2003年到2006年这四年时间,不仅经济增长速度非常的高,而且通货膨胀率非常的低,2007年的时候整个通胀的压力就高了,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连续四年GDP超过10%的增长已经引起了一些经济学家的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发出了收紧的信号。2007年12月初,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年《经济蓝皮书》指出,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趋势明显,预计全年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将达11.6%,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将上涨4.5%。尽管近几年来中央通过多种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但是在固定资产投资仍快速增加,资产价格不断上扬、金融机构放贷屡创新高的背景下,2007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的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二省一市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和最具综合竞争力的地区之一。2005年,长三角以占全国2.2%的土地面积,10.82%的人口,贡献了全国22.37%的国内生产总值(表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571美元(表2),是国家1728美元的2.07倍。其中上海、江苏、浙江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6373美元、3029美元、3381美元:分别是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3.69倍、1.75倍、1.96倍。2005年,长三角的国内生产总值经济总量达到了5053.29亿美元,是2004年4132.86亿美元的1.22倍。上海、江苏、浙江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02%、10.02%、7.33%。长三角在中国的经济地位十分重要。统计资料显示,尽管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规模总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占全国的比例却从2004年的24.99%变为2005年的22.37%,下降了2.6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0.
我经常被问到,中国将采取怎样的步骤来调整其贸易上的失衡。在中国的语境下,平衡的贸易重建有着特殊的含义。它意味着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这只是消费增长必须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另一种说法而已,而且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如果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无法吸收不断增长的中国贸易顺差,这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The “new era”, a term introduced by President Xi Jinping, may also be identified as the Xi era, during which China will be transformed from a moderately well‐off to a strong and wealthy n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ill deepen economic reform, widen economic opening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 Our projections show that by 2020, Chinese real GDP per capita, in 2017 prices, will exceed US$10,000, an economic development milestone. By 2031, Chinese real GDP will surpass US real GDP (US$29.4 trillion vs US$29.3 trillion), making China the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However, Chinese real GDP per capita will still lag behind the US significantly, amounting to only one‐quarter of that of the United States. By 2050, Chinese real GDP will reach US$82.6 trillion, compared to US$51.4 trillion for the United States. However, in terms of real GDP per capita, China will still lag significantly behind, at US$53,000, slightly less than the current level of US real GDP per capita, compared to US$134,000 for the United States.  相似文献   

12.
技术增长率的部门差异和经济增长率的“驼峰形”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迄今的长期经济增长历史表明,经济增长速度具有"驼峰形"特征,即中等收入时增长速度快,人均收入水平高时次之,收入水平低时最慢。经济增长的历史同时表明,增长速度快的时期几乎都伴随着经济结构剧烈变化。本文试图在新古典理论框架内,构建经济增长模型来解释驼峰形特征以及促成它的经济结构变化。数值实验表明,模型结果合理地解释"驼峰形"的经济事实,而且与Kaldor事实和Kuznetz事实同时相容。  相似文献   

13.
工业化进程与资源消耗密切相关,GDP或人均GDP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本文以5年为一个时间段分析了中美两国历史上单位GDP铜消费量(T)的变化,发现中国1960~2005年间单位GDP的铜消费量并未出现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美国1929~2005年间单位GDP的铜消费量基本上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在20世纪20~40年代T值在高位持续了一定年份,不过自1941年以后T值逐步下降,单位GDP的铜消费量降低了81%。GDP的年增长率(g)和单位GDP铜消费量的年下降率(t)是影响铜消费量变化的两个重要参数,对应不同的单位GDP铜消费量年下降率的假设,文章估算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与铜消费指标间的关系以及单位GDP铜消费量降低的百分数,提出了一些实现铜消费减量的措施。最后,给出了中美两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铜消费量与GDP、人均铜消费量与人均GDP间的关系曲线,总结出铜消费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4.
基于经济指标构建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用人均GDP、 GDP增速、基尼系数、物价指数和失业率等5项经济指标对社会稳定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国际横向比较,我国社会稳定程度目前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主要得分在高速的GDP增长、较低的物价指数和失业率方面;自身纵向比较,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近年呈加大趋势,主要失分在贫富差距扩大和通货膨胀压力上升方面。笔者的分析结果显示,确保在贫富分化项上不再失分甚至有所加分,即确保贫富差距不再扩大并力争有所缩小,对于保持社会稳定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分析   总被引:51,自引:1,他引:51  
本文假设我国西部与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是西部与东部地区人均GDP差异的函数,然后同其他回归变量一起检验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使用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实证估计。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第一,总体而言,西部与东部地区的人均GDP差异存在收敛,随着人均GDP的收敛,西部与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也是收敛的,但收敛的速度慢于人均GDP的收敛速度。第二,不同西部省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能源使用效率是收敛还是发散存在差异。本文的政策含义是:政府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时,要鼓励和引导各地区充分利用能源禀赋以及能源利用效率方面的差异进行合作,走能源节约型的可持续的区域平衡增长道路。  相似文献   

16.
魏翔  邓洲 《当代经济科学》2007,29(4):108-116
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在考察增长时主要关注其规模与速度,本文认为随着对经济发展质量的日益重视,经济效率问题同样需要关注.本文注意到,传统增长模型主要涉及工作时间内的生产,但闲暇时间不但对工作时间形成替代,其中的活动还对个体素质及其工作效率有互补作用.为此,本文将闲暇时间引入内生增长模型,并用"时人均GDP"来衡量经济效率,建立经济效率模型,模型显示:受教育时间和闲暇时间是影响经济效率的重要因素,但这种作用是非线性的.随后,通过引用跨国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经济效率的最主要决定因素是技术因素,其次是受教育时间,闲暇时间最初对经济效率有负作用,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用城市人均GDP标准差、城市人均GDP变异系数、城市人均GDP的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来研究我国23座典型城市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和总体差异;用人均GDP与GDP增长率指标的点矩阵图来研究我国23座典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变化,并结合钱纳里的人均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理论对我国23座典型城市的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划分,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中国23座典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差异性逐渐加大;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大体趋势为"人均GDP、GDP增长率双低"→"人均GDP低、GDP增长率高"→"人均GDP、GDP增长率双高"→"人均GDP高、GDP增长率低";代表城市北京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阶段、发达经济阶段的初级阶段;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re-examines the determinants of growth of GDP per capita using panel data for OECD countries for the period 1970–1999 with data averaged over five-year periods from new perspectives. First, we introduce indicators of innovation input and technological specialization simultaneously into the empirical growth equation. Second, we employ the system-GMM (Generalized-Method-of-Moments) panel estimator that controls for (a) the possible specification bias when variables are highly persistent over time and (b) the possible simultaneity bias. We find a large an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mpact of business enterprise R&D (BERD) intensity on GDP per capita with an elasticity of 0.22. The share of high-technology exports is also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related to GDP per capita, but the magnitude suggests that BERD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echnological specialization in explaining the level of GDP per capita. Furthermore, we find that the budget deficit and government consumption (both measured as percentages of GDP) and the volatility of growth are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related to GDP per capita.The authors would like to thank Gunther Tichy for helpful comments on an earlier draft of this article. We also thank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Austrian economic association conference (NOEG) and the Empirical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workshop at the WU WIEN for helpful comments. We gratefully acknowledge financial support from the OeNB Jubiläumsfonds Project and the Austrian Federal Ministry for Economy and Labor (BMWA).JEL codes: E62, H20, H50, O23, O40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区域关联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本文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工具研究了1988-2009年间中国各省区人均GDP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特征,结果显示:一方面,存在着全域范围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且这种相关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增大;另一方面,局域相关也显示出中国局域性的空间集聚特征越来越明显。以一个表征市场潜能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为基础,本文通过计量分析进一步考察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经验分析表明,空间溢出效应是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市场潜能每增长1%,地区人均GDP增长率将提高0.47%,超过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弹性值。当然,实证分析也发现这种空间溢出效应会随着地区间距离间隔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未来90年不同生育水平下的经济增长后果进行了人口-经济动态模拟。在生育水平过低导致劳动力减少过快、人口老龄化过重、劳动负担加重的情况下,将使经济增长大大放缓;而较高的生育水平下,虽然经济增长速度略快,但是人均GDP增长速度慢于中方案生育水平下的经济增长,并且人均GDP水平也具有较大差异。完善当前生育政策,使生育水平稳定在1.9-2.0之间,如此人口在本世纪缓慢地减少也将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和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在低生育水平下,依靠劳动增加和资本积累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将不复存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必然选择,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将是未来经济增长首要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