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研究目的:检讨主流征地制度改革观点存在的问题。研究方法:文献法和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公共利益泛化是地方政府违法成本—收益分析后的理性选择;严格意义的公益征收条件下,产值倍数法测算出的补偿水平并不必然低于土地所有权价值;将土地的社会保障价值纳入征地补偿标准客观性差,与现行法律兼容性差;土地换保障既不能为征地补偿提供客观标准,也无法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论:客观征地补偿标准缺失条件下,地方政府与被征地农民逐利动机促成的逆向激励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定团结。推进征地制度改革首先要构建并行于公益征收的非公益建设用地供给制度;其次应当让市场发挥定价作用,为地方政府与农民利益博弈提供客观的价格参照。  相似文献   

2.
我国征地补偿制度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信访视角对我国现行征地补偿制度进行了分析,认为(1)现行征地补偿制度设计不科学。征地补偿对象——农民集体与承包经营权人两者在征地中利益交织(征地补偿费分配比例不明)、征地补偿方式与被征土地在功能上不具有替代性、补偿标准难以遵循等价原则;(2)现行征地补偿制度所要求的同地同价原则在实际征地补偿方案审批过程中难以得到有效贯彻;(3)现行征地补偿标准调整迟滞,实施同一标准跨时太长,与社会环境脱节,演化成了一种特殊的限价措施。  相似文献   

3.
对完善中国现行征地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现行征地制度,提出完善建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1)2004年宪法修正案区分了土地征收和土地征用两个概念,但与海外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在相关的部门法律与实践中仍然存在征地目的不明确、补偿范围过小、补偿标准过低等问题.(2)提出明确规定公共利益的范围,适时、适当调整征地补偿标准,推行征地制度的市场化运作等建议.研究结论:中国现行征地制度需要进一步改革.  相似文献   

4.
征地补偿标准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国内外论述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认为当前我国征地补偿标准的改革方向在于:从农地产权和价值功能等人手,分析征地补偿标准构成,重构征地补偿标准体系;顺应市场经济潮流,建立按价补偿的思路;不区分公益和非公益用地,建立统一的征地地价体系;突出区域因素对征地补偿标准的影响,建立与区域差异相协调的征地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5.
我国征地补偿制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没有明确标准阶段、规定年产值标准阶段和辅助参考区片综合价阶段。现行征地补偿制度源于计划经济时期,存在诸多缺陷:产值倍数法不科学、补偿范围过窄且分配方式欠妥以及补偿原则模糊。经过几年的创新探索,2001年确立的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果。今后应不断完善征地补偿制度,补偿方式采用“公平补偿”、扩大补偿范围、建立合理的补偿费分配机制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解决当前征地工作中存在的补偿标准偏低、随意性较大、同地不同价问题。研究方法:以广西都安县为例,对基于统一年产值标准的征地补偿测算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新的征地补偿方法提高了都安县的征地补偿标准,解决了都安县以前征地补偿过程中存在的随意性较大和同地不同价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都安县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长远生活有保障。研究结论:新的征地补偿测算方法,加强和完善了征地制度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失地农民合法土地财产权益;但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土地的特性、潜在利用价值和市场价值,没有充分涉及到农地发展权问题,导致新的补偿方法存在较多缺陷,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实施征地制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分析江苏省征地补偿安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指出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种种弊端 ,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征地制度改革 ,必须从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出发 ,明确征地适用范围 ,制定合理的征地补偿和税费标准 ,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强化监督机制 ,配套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产值倍数法测算征地补偿费,存在着考虑因素单一、补偿偏低等问题,并引发了许多纠纷事件.2005年全国开始了新的征地补偿标准的制订工作,与传统的产值倍数法相比较,在征地补偿构成、制订过程中考虑的因素以及征地补偿标准确定时间上均有所不同,但新的征地补偿标准并没有突破传统,而是在传统测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多因素的考虑,使征地补偿标准有所提高.从辽宁省三类公益J生项目实例的测算和比较结果上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点.因此新征地补偿标准并非是征地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它依然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要从根本上解决征地的问题,需要在完善征地相关制度的基础上,逐渐实现征地的"市价补偿".  相似文献   

9.
土地征收公正补偿与市场开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按照公平市场价值和平等待遇原则进行公正补偿的理论含义,并结合我国的农地统征制度对我国法定的土地征收补偿标准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由于我国实行农地统征制度,集体建设用地的市场开放范围受到限制,法定的农用地征收补偿标准只考虑农业租金价值而不包含土地的预期增值和选择性价值,导致对农用地的补偿普遍存在不平等待遇问题。改革我国的征地制度,需要改革按照农业租金价值确定补偿标准的传统思路,有序开放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并缩小征地范围,培育和发展城乡一体的建设用地统一市场,显化土地的市场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广东省土地学会开展征地制度改革课题研究主要成果,通过对征地制度改革过程的简要回顾,在认真梳理征地制度改革各种思路的基础上,对珠三角地区的征地实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就征地制度改革中关于征地范围界定、征地补偿标准的确定以及征地程序改革三个难点问题提出了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11.
现行农地征用补偿标准的不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地是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对农民承载着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双重功能,因此,征用农地必须给予合理补偿.但我国现行的农地征用补偿标准却存在着不合理性.通过分析我国现行农地征用补偿标准所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就如何改革现行农地征用补偿标准,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土地征用补偿问题是我国土地管理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重点所在.从土地生产功能差异的内涵界定入手,从法律、技术和社会层面对我国土地征用补偿制度进行了简单评价,分析了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完善中考虑土地生产功能差异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考虑土地的真实价值和征用前后土地的生产功能差异进行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生态补偿在征地补偿中的缺失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建立合理、完全、正当的土地补偿机制。研究方法:资料分析,理论分析。研究结果:在土地征收补偿中,不仅要对土地的资产价值进行补偿,而且要对土地的生态价值进行补偿,现行补偿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与生态补偿缺失有着内在联系。研究结论:应从观念、制度、方法等层面完善和确立土地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大量的农用土地被征用,因而产生了失地农民问题。文章从失地农民问题的现状入手,指出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源在于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土地征用权的滥用、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失地农民安置方式不科学、司法救助体系缺乏,并针对缺陷提出了完善土地征用制度以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农村土地内部产权关系进行解构,将承包经营权的权利构成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两部分,并界定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取得和灭失条件.现行的征地补偿政策没有针对征地时涉及户内各成员享有的承包权和经营权情况做出相应的补偿,这种补偿方式存在承包权补偿无依据,经营权补偿无科学的确定方法等问题,因此,科学的征地补偿标准,要对因征地而造成权利人受损的各项权利充分的补偿.通过研究提出了5种对下轮承包权的补偿方法,针对现金补偿的情况,又提出了收益还原法和年产值倍数法两种具体计算方式,对于经营权的补偿采用年产值倍数法,且补偿倍数与剩余承包年限相挂钩.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我国的征地补偿机制存在补偿额度过低、补偿范围不明确、土地新增收益的归属不清晰等问题。文章以土地二元价值理论为基础,结合马克思的地租与地价理论及科斯定理,旨在提出自己关于征地补偿价格标准改善的可行性建议。该文将不动产估价中的市场比较法与收益法引入征地补偿机制中,提出以下建议:(1)集体与失地农民分开补偿,对于有相关权益的土地的损失也应纳入补偿的范围。(2)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相结合进行补偿,其中政府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在补偿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对集体的补偿以当前市价为基准进行补偿,可由市场比较法确定,对失地农民的补偿借鉴不动产估价的收益法,通过其净收益除于以当期活期存款利率为基础而确定的资本化率进行补偿。(3)政府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行政素养与专业能力,完善其执行与监督机制。(4)完善地籍管理工作,促进产权明晰。(5)新增收益应明确其来源问题,应归作产生新增收益投资行为的投资者。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探索简便的征地补偿标准测算方法。研究方法:以现行规定为基础,结合北京市实际征地情况,量化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合理分配土地征后增值,确定征地补偿的构成。研究结果:提出征地补偿包括土地资源价值、土地社会保障价 值、土地平均增值收益三部分,探索使用宏观数据合理量化征地补偿标准。研究结论:征地补偿标准可以通过宏观经济数据进行量化。  相似文献   

18.
The marked impact of the welfare gap on total welfare within collectives has rarely, if at all, been addressed in traditional welfare theories and in Amartya Sen's theory of welfare functioning and capabilities. With this observation as our starting point, we constructed a research framework that combined welfare functioning, the welfare gap, and welfare capability to assess and analyze changes in the welfare of farmers whose land was requisitioned in Zhejiang province. The findings of our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he total welfare functioning of farmers whose land was requisitioned increased by 11.8% as a result of improvements in economic and dwelling conditions and community surroundings. However, social security and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deteriorated. (2) Although total welfare functioning has improved, gaps are widening in the distribution of welfare functioning among farmers who underwent land requisition. This was evidenced by the increase of the weighted Gini coefficient, which rose from 0.26 to 0.32 after land requisition. (3) As a result of the improvement in welfare capability, a judgmental bias is evident when farmers assess whether they have gained or lost welfare after land requisition. We conclude that welfare studies should focus not only on the quantitative aspects of welfare distribution, but should also pay more attention to its fairness and impartiality. This can prevent social problems posed by an oversized welfare gap. Moreover, after land requisition, the government and community should provid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ervices, and the current one-time compensation model should be replaced by a lifelong compensation model. At the same time, endowment insurance should be extended in rural areas and urban medical insurance should be progressive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social security benefits of farmers who have undergone land requisition.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对发达地区农户征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方法:结合苏州市调研数据,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影响农户征地意愿的因素。研究结果:农户征地意愿受到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不仅包括家庭政治结构、家庭非农收入比例等,对征地后生活水平的预期、打工机会的预期、自主经营条件的预期以及社会治安条件的预期都会对农户征地意愿产生影响。研究结论:政府在征地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充分保护农户的利益,同时从就业培训、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等多途径完善征地补偿机制,优化征地行为,为征地后农民可持续生计提供充分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