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对于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日益发展,得到党、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文章根据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特点构建多起点、有重点,政府、企业和职业学校形成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联合体",提高其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农民工要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缺乏的不只是技术,还需要拥有企业文化素养。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融入企业文化元素,有利于培养新生代农民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对企业管理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利于培养新生代农民工的敬业精神,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吃苦耐劳精神的养成。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融入企业文化的途径主要有进行专业行业调研、加强企业文化教育的课程实施、促进企业文化与教学管理相结合、加强校企合作进行企业文化渗透等。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城市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不断增加。随着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农民工的主体,由于当前时代背景与自己心理特征的原因,他们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与尊重,传统的刚性管理已越来越不适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管理,而柔性管理已经成为激励新生代农民工工作能动性与积极性的一种良好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4.
利用浙江省969个新生代农民工样本数据,采用有序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职业认同、个人适应性以及企业录用政策、企业培训政策、政府培训供给量和政府培训有效性均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具有显著的影响;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和企业薪酬政策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市民化政策的实施效果离不开农民工的政策认知.本文通过对东莞与昆山两地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政策认知度调查,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对市民化政策的日常认知度、习得型认知度、交往型认知度的平均分值较低,而权利主张型认知的平均分值位于中等偏上水平,政策认知度的综合评价得分位于中等偏下水平.新生代农民工对政策认知的当期效用评价低、对政策认知的机会成本高、负向同群效应以及组织化程度低是新生代农民工政策认知的主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6.
经济转型期,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农民工群体主力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也是企业对其管理的机会与挑战。文章以新生代农民工特有的时代背景和特征为出发点,寻找人际关系理论与新生代农民工特征相符的契合点,分析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转型中,转变并创新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管理方式,实现企业稳定发展和员工个人价值实现的双赢。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针对具有相对复杂的心理特质以及比较特殊生存需求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运用相关分析法来判断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契约与工作投入之间的关系,挖掘影响新生代农民工作投入积极性的关键性因素。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契约对工作投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需要重视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契约的现状,制定出有效的、针对性强的心理契约管理方案,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工作投入的积极性,达到组织和员工双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存在着认识不足、意识淡薄;参保率低、退保率高;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难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平台;提高农民工和企业对养老保险的认识;完善转移接续机制;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9.
在新生代农民工的“迁移-就业-定居-生活”城市化过程中,其城市就业特征及其相应的经济、社会状态直接影响其在城市的生活状态和行为特征。对以陕西省为重点的西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就业情况的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选择趋于多样化,服务业的就业吸纳潜力巨大;就业城市规模选择偏好于所在省份的大中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在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方面存在显著的需求;城市就业收入成为多数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多数家庭年收入处于城市中低收入范围;女性新生代农民工劳动保障受到极大忽视。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深度城市化的目标来看,需要从发展战略与规划方面做出的城市政策响应包括:提升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就业的吸纳能力;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城市居住为核心促进农民工公平公正地城市化进程;加强对女性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保障和城市化需求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企业社会责任作为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全社会共同培育。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可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义责任的缺失,而造成这种缺失的原因主要来自于政府、社会、企业和新生代农民工等层面。因此,深入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积极探寻企业社会责任培育的路径,努力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和新生代农民工"四位一体"的新格局,将有助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培育、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推进和新型城镇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必须提高他们对市民化支持政策的认知度。本文运用广东省东莞市与昆山市的新生代农民工调研数据,实证分析学习成本、同群效应对新生代农民工政策认知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对市民化支持政策的综合认知度位于中等偏下水平,加班、工作强度以及从正规渠道获取政策信息加大了新生代农民工政策认知的学习成本,对政策认知度产生负向影响。企业与社区的政策宣传、农民工之间的政策谈论、农民工加入正规组织产生了农民工之间的正向同群效应,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政策认知度有正向影响。出生年代、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政治面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政策认知度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2010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概念。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新生代农民工已达1亿,占全部农民工的60%。陕西省渭南市是经济、金融欠发达地区,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每年有近100万人外出务工,其中绝大多数为新生代农民工。据对全市1000名新生代农民工问卷调查情况反映,由于生活环境、文化层次、消费理念等差异,新生代农民工的金融需求与其父辈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决定其获得金融服务的难度也在加大,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代工业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吸收了大量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但企业管理者还未适应新生代农民工的新特点与诉求,当下用工市场频繁出现的"民工荒"和"高离职率"说明企业对他们的激励机制存在不足之处。本文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激励机制因素,并通过实证分析修正了其激励因素模型。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成瘾问题已然凸显。运用ERG理论调研分析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成瘾对其生理健康、现实人际交往和发展需求都会造成危害。应积极为新生代农民工创造良好的社会活动条件,对其中的成瘾者进行相应的社会干预,使其重新找回自我,继续健康的人生。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特点、困境及其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农民工群体的主力军,新生代农民工占据着较高的市场容量,其消费极具潜力。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消费在呈现出个体消费的有限性、群聚性和低廉性,专项消费需求增加,消费方式多元化及二元性等特征的同时,面临着消费水平低、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的制度保障不足、消费信心缺乏,对消费环境认识不足、消费质量不高,消费理念相对传统与消费缺乏理性并存等困境。提升就业质量、提高收入水平,加强制度建设、引导消费预期,优化消费环境、提高消费质量,加强消费教育和消费引导、树立科学的消费观等就成为解决当前新生代农民工消费困境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越来越凸出.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现状及其原因进行的分析,提出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7.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新生代农民工是率先实现阶层和人格转型的"先导型"边际群体,在推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积极探询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提升与再造路径,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认识外环境和内环境,提高其改造社会的自由度和自觉度,对于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理性生存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目标有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8.
持续不断加剧的"民工荒"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整体环境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他们仍然面临着就业技能缺乏、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制度化壁垒稳固、就业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改变需要提升其就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消除就业壁垒、完善就业保障机制等,这就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和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共同的努力才能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9.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旅游市场开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里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其消费观念和消费层次都不同于老一代的农民工,是一个潜在的出游率较高的客源市场.文章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旅游市场开发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对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进行了理性分析,并对"新生代"农民工旅游市场开发的意义和前景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一些开发...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农民工的转移就业,既可以很好地满足和匹配制造业及服务业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又有利于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在我国积极推动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背景下,分析新生代农民工转移就业中的失信行为类型及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