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京津冀地区粮食产量变化及其作物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京津冀地区及所辖的162个县域的粮食产量数据和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数据,综合运用重心迁移模型和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揭示1990—2010年间粮食产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粮食产量增加了521.09万t,玉米和小麦的增产效应明显。2粮食产量重心与粮食播种面积重心呈现"南进西移"的态势,粮食单产对粮食产量的正向促进作用显著。小麦单产的正向效应最显著,玉米次之,大豆和其他作物的单产效应较低;玉米播种面积的正向效应最显著,其他作物播种面积的负向效应明显。玉米播种面积的显著扩大与小麦单产、玉米单产的快速提升是研究期内京津冀地区粮食总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3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的播种面积与单产效应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小麦播种面积和小麦单产的协同增长使冀中南平原区的小麦生产优势凸显;玉米播种面积和玉米单产的显著增长使海河冲积平原区和太行山山前平原区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利用补贴倾斜促进粮食作物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量农村劳动力离开农业部门而从事非农生产,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和资金投入;同时不同作物之间由于比较利益,农业生产结构也逐渐改变,经济作物、玉米等收益较高的农作物的种植规模和产量不断增加,而小麦和水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则不断减少.由此导致了人均粮食占有量不断下滑,对中国及世界的粮食安全形成威胁.本为通过分析上述原因,认为可以通过加大对小麦和稻谷的补贴力度,制定倾向于粮食作物的补贴政策,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增加粮食供给,缓解我国粮食安全的威胁.  相似文献   

3.
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城市化带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劳动力价格上涨是否会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值得深入研究.文章从技术选择具有多种途径的视角出发,重新考察了劳动力短缺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力价格上涨对粮食种植比例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不同粮食作物的影响存在差异,劳动力价格上涨显著促进了水稻、小麦、玉米种植比例的扩大,但对大豆和其他粮食作物种植比例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要素相对价格变化显著诱致了水稻、小麦、玉米机械品和生物品投入的增加,对大豆机械品投入的诱致作用显著,但对大豆生物品投入的诱致作用不明显,导致不同粮食作物生产方式转型从而适应劳动禀赋变化冲击的能力存在差异,这也是不同粮食作物生产轨迹存在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还发现,玉米调整能力最强、水稻其次、小麦再次、大豆最弱.研究认为,保障粮食安全,进一步增加现代生产要素供给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中国不同地区水利建设投入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韩青  李珠怀  刘丹 《技术经济》2010,29(1):48-51
本文利用1991—2006年中国水利建设投入和其他农业生产资料投入的基础数据,就中国水利建设投入对粮食单产的影响以及不同地区水利建设投入对小麦、玉米和水稻等不同作物单产的影响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水利建设投入对粮食单产的影响显著;不同地区的水利建设投入对不同作物单产的影响是不同的,西部地区的水利建设投入对小麦和玉米单产的影响要大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水利建设投入对粮食产出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农业地理学者对一个地区农作物的分布较为关注。作物的分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农业土地利用的状况。我国土地广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作物种类繁多。一个地区农作物的分布,往往不是单一的,以粮食作物来说,有水稻、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薯类、大豆和其他杂粮等等。由于我国有适应多种作物生长的自然条件,粮食作物又有适应性广的特点,因此,各类粮食作物在地区分布上是不一致  相似文献   

6.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提出,应推动土豆成为餐桌上的主食,让马铃薯逐渐成为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我国第四大主粮作物。土豆在很多地方被视为蔬菜,虽然其已被农业部认定为粮食作物,是我国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外第四大粮食作物,但依然没有上升到主粮的地位。专家表示,我国的确在相当长时间内重视小麦、水稻等口粮,而忽视了玉米、土豆等其他粮食作物,而粮食安全的内涵,也包括了食物结构的多样性,土豆的作用应进一步发挥。  相似文献   

7.
黄玛兰  李晓云 《经济地理》2019,39(6):172-182
文章采用1981—2015年的省域面板数据,在分析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变动趋势的基础上,利用线性混合模型探究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与1981年相比,2015年中国省域粮食作物、棉花种植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蔬菜、油料种植比例整体呈增长趋势;大豆种植比例在大多数省份呈下降趋势,少数省份呈上升趋势;在粮食作物内部,小麦种植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玉米则呈增长趋势,水稻种植比例在部分省份呈下降趋势。②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省际差异性。农业劳动力转移会促进大宗粮食作物种植比例的增加,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发达地区及大型农产品集散区的经济作物(蔬菜)种植比例增加。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有利于促进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的增加,尤其是蔬菜种植比例,但不利于传统粮棉作物种植比例的增加,尤其是棉花种植比例。③除此之外,工业化水平、农业机械化率、人均耕地面积、农业补贴、化肥、灾害率均对作物种植比例的形成及变动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水利基础设施条件落后,自然环境恶劣以及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种植效益不断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下,云南粮食安全存在潜在危机。马铃薯作为重要的粮、饲、菜、加工兼用型作物,具有较高水分利用率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且种植面积在逐年增加,与三大粮食作物相比,其单产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马铃薯产业的不断发展,将大大增强云南粮食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对外开放度提高对中国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在减弱经济波动的同时促进了经济长期增长,而对外开放度提高增加了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表现为1996年前影响不显著,1996年后有正向影响。中国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存在负向影响,但1996年前和1996年后影响不同,分别是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和对外开放度提高有助于减弱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并且当产业结构升级和对外开放度超过一定临界值后,这一影响转而为正。  相似文献   

10.
文章估算了2009—2013年中国各省份城镇、农村和城乡总体的居民生活能源碳排放量,并运用空间统计与空间计量方法研究了人口相关因素对于城镇、农村不同层面居民生活能源碳排放的作用效应及其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层面的居民生活能源碳排放均具有正的空间相关性;城镇、农村不同层面下,人口因素对居民生活能源碳排放的作用效应存在明显的差异;城镇地区的最终居民人口消费影响最大,弹性系数为0.618 2,人口规模、人口老龄化率、户规模分别具有显著的正向、负向、负向作用,性别比为非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村地区的人口规模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弹性系数为0.609 4,最终居民人口消费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口老龄化率、性别比、户规模分别是非显著的负向、负向、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玉米生产及贸易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作为动物的主要饲料来源、人类的重要工业原料、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作物。随着栽培经验的积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投入的增加,玉米的产量越来越大,用途越来越广,在世界谷物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产量、消费量约占全球玉米产量和消费量的20%左右。通过对近年来中国玉米生产和贸易发展历程的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希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2.
文章旨在研究行业内国际竞争力以及地区间失业率水平如何影响中国本土企业结构调整。通过采用世界银行工业调查数据库中12 400份分布在中国100多个大中小型城市中的企业调查数据,研究发现,行业内国际竞争力的增加会对该行业中本土企业最优国有控股比率水平产生负向影响。当该本土企业相对于同行业内的外资企业在生产效率方面异常低效时,该负向效应将会逆转为正向。同时指出,地区间失业率水平将对该地区本土企业最优国有控股比率水平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县域尺度财政转移支付数据,利用空间分析、熵权TOPSIS、GMM动态面板模型等方法,对我国转移支付空间格局及其社会经济发展效应进行测度,研究发现:首先,转移支付分布基本与分配机制吻合,呈现西多东少的基本特征,而税收返还则反之。特定区域如生态功能区、老少边穷地区等转移支付呈现投入增加的态势,总体而言财政转移支付并没未有效缩小地区间发展差异。其次,转移支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可分为总量影响、结构影响和双向影响。其中总量影响为正向影响,结构影响中无条件转移支付主要体现为总量效应,有条件转移支付则会通过影响地方政府决策而产生更为复杂的影响机制,双向影响指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对于转移支付具有反向影响,对地方政府财税努力形成负向激励,弱化转移支付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后,综合性转移支付和均衡性转移支付对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均起到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并未有效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差距,其中负向激励和软性公共产品投入不足可能为其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蔡波 《经济研究导刊》2013,(15):239-240
极端气候变化愈演愈烈,对粮食生产影响也日益显著。现有研究成果表明,极端气候变化对全球经济系统产生的影响多为负面,主要从四个方面影响粮食作物的生产,以通过观测实验、动态数值模拟、统计分析、经济模型和Logistic模型来测量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设计适应气候变化的机制,要因地而异。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2008—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检验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就业效应,并采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了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对劳动力就业影响的金融规模门槛效应。实证研究表明:清洁能源发展对总体就业规模有促进作用,对传统能源行业就业规模有负向作用,并且在不同清洁能源产量地区的就业影响存在异质性;以金融规模为门槛变量时,研究发现金融规模的提高,促使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对总体就业规模的提升作用显著提高,对传统能源行业就业规模的冲击作用有所下降;从区域角度来看,清洁能源发展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表现在清洁能源发展对东西部地区总体就业规模有正向作用,对中部地区则为负向作用。基于此,从完善政策激励机制、金融部门提高支持力度、地方政府因地施策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充分发挥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在就业创造和能源结构优化中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4—201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系统GMM估计方法,考察了环境规制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影响。基于全国样本的回归结果表明:正式环境规制对OFDI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但非正式环境规制对OFDI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分区域回归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对OFDI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具体而言:正式环境规制对东、西部地区的OFDI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中部地区的OFDI具有促进作用;非正式环境规制对中、西部地区的OFDI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东部地区OFDI的影响不显著。指出:政府需要根据区域经济差异对不同动机的OFDI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农作物种植结构演变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地理》2021,41(2):156-166
以传统农区湖南省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空间集聚分析、时序变化趋势分析等方法,结合GIS技术分析1986—2016年湖南省县域典型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演变过程、格局及阶段性特征,从环境基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探讨种植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1986—2016年湖南省共出现29种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有83个县市区进行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调整,主要调整方向为降低主粮作物的种植比例,增加经济作物和蔬菜类作物种植比例,类型丰富度呈先增后减的趋势。②从县域尺度上看,1986—2016年湖南省作物种植比例呈显著减少趋势的主要是早稻、晚稻;种植比例呈显著增加趋势的主要是中稻、蔬菜和油料,种植类型格局调整为中稻、玉米、蔬菜和油料等作物共存的种植类型格局。③农作物种植结构演化是区域自然环境基础与外部影响因素相互作用、交互影响的结果。社会发展与市场需求通过作物价格差异、劳动力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地区种植面积,助推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增加;科技进步通过农业技术推动地区种植面积增加;农业政策通过宏观调控与加大农业投入保证地区粮食种植面积;环境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地区种植面积与规模;气候变化通过干预农户对作物种植类型与种植面积的选择,从而影响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  相似文献   

18.
我国粮食主产区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能力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通过产量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我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在2009-2010年间的五大粮食作物,即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薯类进行比较优势分析,最后得出我国的稻谷优势主产区是湖南、江西、湖北、江苏、四川、安徽六省;小麦主产区域主要是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安徽五省;玉米主产区域是吉林、辽宁、山东、内蒙古、河北、河南和黑龙江七省;大豆主产区域是黑龙江、内蒙古、安徽、吉林四省;薯类作物主产区是四川和内蒙古.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是我国继小麦、水稻、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作物,它是粮食、蔬菜、饲料和工业原料兼用的主要农作物,适宜种植范围广、产量高、营养丰富均衡,粮、蔬、饲兼用,且弥补了蔬菜及粮食作物中营养的不足,具有经济效益高和营养丰富的特点。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及总产量均列世界前茅,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由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所以发生虫害面广,大面积发生严重。有些病虫害在一年中发生多代,各类作物的不同生育期都可遇到病虫为害。且病害具有突发性和爆发性,虫害具有迁飞性,病虫害容易大面积流行和蔓延,造成马铃薯大面积受害成灾。  相似文献   

20.
省及省以下财政分权与省际经济增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重点检验了省及省以下财政分权对省际人均GDP增长率的影响,发现省级财政分权和省以下财政支出分权对省际人均GDP增长率影响为正,省以下收入分权和财政自给率对人均GDP增长率具有负向影响。根据不同区域地理状况,本文同时将总体样本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检验了财政分权对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样本研究也支持了省级财政分权和省以下财政支出分权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的观点,省以下财政收入分权与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正相关,与中部和西部地区负相关,省以下财政自给率对中部地区具有正向影响,对东部和西部地区影响为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