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津剑  叶阿忠  陈生明 《商》2014,(43):104-105
伴随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不断加快的经济增长,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在悄然发生变化,然而城镇居民消费率却不断下降。文章基于中国30个省份1997—2012年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半参数计量经济模型对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儿童抚养系数对居民消费具有正的影响;中国老年抚养系数的变化对居民消费呈现先抑后扬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就如何扩大内需,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改善提出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引进老年抚养比的消费函数,选取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协整检验、面板数据因果检验对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居民的消费水平具有抑制作用,当老年抚养比增加1%时,居民的消费率将下降0.485%;人口老龄化抑制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消费水平,促进东部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在长期,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水平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短期内,全国、中部和西部的人口老龄化是居民消费水平的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1990-201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来反映居民储蓄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之间的关系。最终发现:1990-2019年,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呈现快速单调递增的前提下,少儿抚养比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并最终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状态;老年抚养比则一直呈现较为缓慢的增长趋势;居民储蓄率呈现波动性上升的趋势,并最终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区间呈现震荡上升的状态。基于此,本研究提出:需要积极转变人口思想——从人口数量转变到人口质量;需要注意到人口年龄结构和城镇化水平的变化对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1990—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引入年龄结构变量的增长-趋同模型,考察了我国人口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表明:人口结构的变动显著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1990—2010年总抚养比的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近1/3,其中总抚养比的下降很大程度上是生育率下降带来的少年抚养比的迅速降低造成的;年龄结构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在长期中比在短期中更为显著,少儿抚养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比老年抚养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郑贞 《中国市场》2011,(27):98-100,102
本文利用1978—2008年甘肃省老龄人口抚养比、人均消费、人均GDP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协整分析、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来研究甘肃省在老龄化背景下人口年龄结构对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龄人口抚养比对人均消费的影响先是边际趋势递减的正影响效应,三期之后老龄人口抚养比对人均消费持续呈现负的响应趋势,并逐步趋于收敛。由此认为甘肃省人均收入的增长及老龄产业的发展刺激了短期的消费增长。  相似文献   

6.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已经初步进入老龄化时代,这种人口的转变是否会与我国的高储蓄相关呢?从理论上分析了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对居民储蓄率作用的具体途径,然后使用1978~2014年的数据对居民储蓄率和抚养比等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证明少儿抚养比的降低、老年抚养比的升高都能导致居民储蓄率增加。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改进的索罗模型和生命周期假说,探讨了人口年龄结构对储蓄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少年抚养比对储蓄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老年抚养比对储蓄率有负向影响但不显著。所以,针对我国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实,本研究提出人口年龄结构应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医疗卫生改革相结合,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道路。  相似文献   

8.
人口年龄结构差异是导致国别消费水平差异,进而影响双边国际收支状况的基础性因素。中国自1973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下降,人口抚养比明显低于美国,而劳动参与率则高于美国。VAR模型检验的结果显示:中美人口年龄结构差异及其变化是导致中美双边贸易收支长期失衡的基础性因素,但老年抚养比对两国双边贸易失衡的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利用1978年~201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使用多元回归模型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少儿抚养系数、老年抚养系数、人均GDP、人均消费具有长期均衡关系;进而从年龄结构的视角,以人口学和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2007年~201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将少儿抚养系数、老年抚养系数作为人口年龄结构变量引入,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深入地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动与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老年抚养系数与消费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少儿抚养系数与消费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及我国当前人口年龄结构和居民消费现状给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视角,研究了人口结构特征变化对我国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不同层次年龄群体对我国居民旅游消费的影响效应存在较大差异性,0-14岁人口占比(少儿抚养比)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我国居民旅游消费支出,15-64岁群体占比和老年人群占比(老龄化)的增加对我国居民旅游消费支出会带来...  相似文献   

11.
探究影响家庭消费的内在机制,减少制约家庭消费升级的不利因素,是畅通经济内循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此,本文基于2005-2019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建立静态和动态模型考察人口年龄结构和社会保障水平对家庭消费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静态模型中,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和养老保险覆盖率的增加对家庭消费...  相似文献   

12.
本文实证分析"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使少儿抚养比显著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不会上升,老龄化程度得到一定减轻,但无法改变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总趋势.该政策的实施尽管显著提高了少儿抚养比,但并没有创造出新的"人口红利",因而该政策在一定时期内对经济发展水平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一种考虑老年人健康状况和劳动力教育水平的新老年抚养比指数方法,对中国、日本和韩国的老龄化问题做了全面的比较分析.研究表明,与日本和韩国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在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初期并没有日本和韩国那么严重,但是老年人口系数的增速即老龄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呈现出更加快速老龄化的特点;从新老年抚养比指数的角度看,在考虑教育和健康因素后,日本和韩国养老负担的下降比中国多,这说明中国老龄化实际带来的养老负担比日本和韩国更重,也意味着如果不综合考虑教育和健康方面的因素,传统老年抚养比指数可能会低估老龄化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影响;从劳动力的教育水平来看,中国在高等教育普及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劳动力整体受教育水平与日本和韩国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中国加快普及高等教育将会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商》2015,(19)
本文利用我国1978-2014年人均消费、人均GDP和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少儿抚养系数和老年抚养系数等数据,运用协整理论、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人均消费、人均GDP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少儿抚养系数对居民消费支出有负向影响,但影响不显著;而老年抚养系数、人均GDP对居民消费支出有正向影响,且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5.
老龄化问题的出现,一方面要求国家采取措施控制人口增长,另一方面则是要利用老龄化趋势发展经济,使之成为推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后续动力。以体育消费为出发点,通过中美老年人口体育消费差异性比较,得出发展我国老年人体育消费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储蓄作为金融活动的基础,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一般用储蓄率来衡量。目前云南省正在经历的人口抚养比变化,会造成不同年龄阶段经济行为"异质性"对抚养主体抚养负担发生改变,继而影响储蓄率变动。通过云南省1982-2016近三十年的人口抚养比和储蓄率情况,实证分析云南省人口抚养比变动对储蓄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我国人口少子老龄化的现状,基于1999—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了房价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选取少儿及老年抚养比两个人口子结构为影响因子,采用面板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少子化与老龄化对房价的动态影响及区域差异。研究表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房价波动具有显著的动态传递效应。  相似文献   

18.
调整消费政策促进消费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消费率持续下降,居民消费率明显偏低,成为导致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针对我国居民消费现状,调整现行消费政策,引导居民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对扩大内需就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1978-2008年间甘肃省的老龄人口抚养比、人均消费、人均GDP的时间序列数据,借助协整分析、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等分析工具。实证研究甘肃省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对居民消费产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甘肃省人均收入的增长及老龄产业的发展刺激了短期的消费增长。  相似文献   

20.
基于1978—2008年间甘肃省的老龄人口抚养比、人均消费、人均GDP的时间序列数据,借助协整分析、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等分析工具,实证研究甘肃省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对居民消费产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甘肃省人均收入的增长及老龄产业的发展刺激了短期的消费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