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智能交通大都应用了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广泛用于车路协同系统、公众出行便捷服务、车联网等技术领域,并将这些新技术广泛应用到其它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智能交通系统应用大数据的研究日益活跃,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创新成果也日益增多.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交通领域应用大数据的要求随之深入,并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行管制、出行者数字化服务以及交通应急和安全保障等方面,可见大数据市场将迎来更多的契机.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汽车与电子、通信、能源等领域深度融合发展,带有鲜明跨界融合特征的智能网联汽车应运而生,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技术变革和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和战略制高点,我国汽车及相关行业企业也积极进行了产品研发验证。目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究竟发展如何?近日,本刊记者对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俞春俊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3.
<正>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推动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通信等技术赋能汽车产业,智能网联汽车应运而生。2019年,百度云计算(阳泉)中心项目二期和车路协同示范区项目正式落地,山西省阳泉市作为全国首个全域开放自动驾驶的地级市,目前已开展全市200公里道路自动驾驶测试运营工作,50个交通路口路侧基础设施完成智能化改造,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5G通信、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演进,自动驾驶不再是梦想,成为全球新一轮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领域。随着汽车网联化和对自动驾驶的研究不断升级,车路协同成为热点,让自动驾驶进入"聪明的车"与"智能的路"相互协同的新阶段。作为一家出行领域龙头企业,滴滴出行早在2016年就开始投  相似文献   

5.
遇见智能     
正智能交通、智能网联、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智能北斗、大数据与智慧城市……这些有关智能交通的热词不断被点击、被强调。本刊整理了参加2019世界交通运输大会的知名专家学者对智能交通、智能公路和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的核心观点,汇集成文,从智能交通的重要意义、发展方向和存在的问题,智能公路的试点和解决方案,以及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的演进里程、技术实现方式等角度凝聚主张,以期展示智能交通发展的一角,描摹未来交通的轮廓。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随着汽车数量和驾驶人数量剧增,交通压力逐年增大,也给城市的环境带来了影响。目前,依靠车辆限购、限行以及一些交通控制方式仅能在一段时间内缓解交通压力,而车路协同系统的应运而生,为我们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车路协同系统是基于多学科交叉与多数据融合,实现道路交通信息的智能感知与交通系统的优化控制,通过车  相似文献   

7.
正智能网联汽车,即ICV (全称Inelligent Connected Vehicle),是指车联网与智能车的有机联合,是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人、车、路、后台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实现安全、舒适、节能、高效行驶,并最终可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世界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一场以"电动化、智能化、  相似文献   

8.
正何为智慧高速公路?每个人的理解可能都不一样,笔者认为智是智能化、科技化、信息化;慧则是惠及民生,以信息化建设为核心,推进现有高速公路服务与管理进行全面升级,将云计算、云储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的互联网技术,与高速公路管理与运营进行深度融合,构建车路协同、信息共享、实时监测、决策智能的新型管理与服务生态圈。  相似文献   

9.
正近期,《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5G"新基建"概念等的相继推出,助推车联网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高新兴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感知、连接、平台等物联网核心技术的研发和行业应用的高科技企业。近年来,公司创新性地融合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核心技术,形成了以执法规范化和汽车智能网  相似文献   

10.
数字     
<正>12公里9月6日,"国家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京冀)示范区"正式启动智能网联汽车潮汐试验道路服务,该试验道路全长12公里,在7个路口部署了20余套车路协同设备,具有车联网功能的汽车在该路段行驶,可实现盲区提醒、紧急车辆接近提示等功能。  相似文献   

11.
微论坛     
<正>《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近日刊文称,并非所有科技突破都生来平等。一些技术更具实用性,而另一些则将推动更大范围的创新。它列举了2015年的十大科技突破,"车对车通信"位列其中。这也再一次引燃人们对智能交通的广泛关注。对于智能交通,尤其是"车对车通信"、"车路协同:网友有哪些期望?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深入融合,带动城市交通在感知、存储、共享、人车路协同、大数据分析以及综合服务等方面整体升级和创新.为营造安全、畅通、智能的道路交通环境,安徽省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大力推进交管科技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在缓解城市交通拥...  相似文献   

13.
正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通知,正式印发《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车辆智能管理)》(以下简称"《车辆智能管理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车辆智能管理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是《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第6部分,主要针对车联网环境下的车辆智能管理工作需求,构建适应我国道路交通管理体制和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14.
好消息     
正"三网融合"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3月16日,科技部交通领域科技项目专员王秉刚,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充电运营建设研讨会"上表示,推动充电网、车联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将弥补单一充电业务盈利能力有限的短板,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正259个交流单元,1699场学术报告,54个主题论坛、533场演讲,138场专题论坛、849场演讲,317篇墙报,16场发布活动,在规模超越往届的基础上,2019世界交通运输大会更注重内容和质量的提升。论坛主题聚焦行业重点、热点的智能交通、低碳绿色、安全与永续、综合管理等领域,围绕大数据应用、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智能交通、智慧城市、BIM技术、绿色发展、长大桥梁检测与监测、京津冀协同、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雄安新区建  相似文献   

16.
企业     
正国家ITS中心与英特尔签署合作备忘录9月16日,国家ITs中心与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车路协同、绿色交通、智能公共交通管理、大数据应用解决方案等多个领域开展具体合作。国家ITs中心多年来—直致力于与大型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近年来曾在相关技术标准、智能运输大会及一些具体业务领域与英特尔有过合作.而此次备忘录的签署将把双方的业务合作推向深入。双方将依托各自优势,在智能交通技术领域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共同促进现代交通科学发展。(滕学蓓焦伟赟)  相似文献   

17.
信息化建设与公路运输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国外公路运输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以全球计算机信息互联网络为代表的信息革命浪潮正在迅猛发展。发达国家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越来越快,并广泛地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交通领域正在向以智能运输系统为重点的智能交通信息网络系统方向发展。 在发达国家、客、货运站场已形成网络,客货运管理中心通过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对所性车辆进行调度,对运行中的车辆实行监控。汽车运输企业内部普通应用了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还广泛采用了GPS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等发达国家还大规模地进行着公路运  相似文献   

18.
正通过剖析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智能交通发展战略,梳理智能交通领域涉及的十几项关键技术的发展趋势。笔者预测,在交通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大物移云智"将改造智能交通发展方向,实现车路一体化发展将是最终趋势。世界智能交通发展现状世界"智能交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动态感知,可以实现全网覆盖、搭建了动态感知大数据平台;第二个阶段是主动管理,可以实现主动规划、主动交通管理、  相似文献   

19.
电务智能运维作为智能高速铁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高速铁路运营安全、运营领域降本增效具有重大意义。基于电务专业系统发展趋势与应用需求,通过分析信号、通信专业数据概况,明确研究与应用电务大数据智能运维技术的必要性,提出“平台+应用”的电务大数据智能运维总体技术架构及数据采集与共享架构,介绍共享压缩算法应用的理论依据与验证结果,阐述设备综合监测、全寿命周期管理、故障智能诊断、运维综合分析、作业全程卡控、应急调度指挥、设备PHM健康管理、通信信号一体化分析等各项应用功能,并总结应用创新性,发挥提升铁路电务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促进铁路电务技术装备创新发展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交通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大力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智能设计、智能建设、智能管理、智能养护等技术,引领交通基础设施实现更高层次的智能化,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智能高速公路的发展前景公路行业的建设发展趋势,呈现出智能交通应用发展比较迅速,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智能交通的体系不断完善,传统行业和新兴技术不断融合等特点。这些都为智能交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