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从资本主义的消费方式角度对其造成的生态破坏进行深刻批评,在丰富“异化消费”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其产生根源和巨大危害,提出了具体建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异化消费批判理论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实质,警惕和克服中国当前社会中出现的不良消费现象。  相似文献   

2.
新马克思主义克服异化消费理论提出,在当今社会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导致消费领域出现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广告消费、一次性消费和独我消费,导致经济恶性循环、政治动荡不安和价值观念的扭曲变形.面对日益严重的异化消费现象,生态危机开始产生并随之迅速蔓延,人类据此提出了低碳消费理念.实现由异化消费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有利于经济结构转变、政治和谐稳定、生态和谐发展及国际格局的分化重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急速膨胀的消费时代.消费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也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但目前我国消费领域中存在一些值得警惕的异化现象,这些现象威胁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威胁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就是消费异化.  相似文献   

4.
王青  符筠 《当代经济》2011,(14):40-41
本文在提出军队干部职务消费"异化"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其主要表现形式,对产生"异化"行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军队干部职务消费制度化、效益化、货币化、公开化等规范军队干部职务消费行为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斯威齐、吉尔曼、巴兰、佩洛的理论,共同构成了美国马克思主义消费不足危机理论流派。这一理论流派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早期关于崩溃问题的争论转换为关于资本主义长期停滞趋势的讨论。以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不断提高为前提,从消费和投资此消彼长的关系出发。分析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停滞和扩张的交替,在超过必需的消费中揭示垄断资本的出路。这一理论流派对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现代传播媒介对消费文化异化的影响,以及消费文化异化影响生态环境的作用机制。认为现代传播媒介在引领消费潮流、异化消费文化的同时,对传统的勤俭美德、和谐美德、伦理美德产生了巨大冲击。提出了摆脱现代传播媒介对资本的依附、充分发挥传播媒介的环境保护功能、积极培养健康的消费文化氦围,充分发挥现代传播媒介净化消费文化功能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经济师》2018,(1)
在当代,网购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要消费模式。由于超前消费与享乐主义消费观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在过度网购后选择向网络微贷平台借贷,以继续消费,而这样的累积消费造成的过度借贷现象不断降低借贷人的学习与生活质量。文章分析了大学生过度消费网络微贷的现象、网络电商与微贷平台市场策略对大学生的影响,探讨部分大学生网购成瘾导致过度借贷现象的心理原因,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经济师》2019,(10)
2018年以来,在股市相对低迷的情况下,康师傅集团、涪陵榨菜及牛栏山集团的股价一路飙升,该现象反映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消费方便面、榨菜、二锅头等廉价食品",消费降级"一词成为热门词汇。文章以消费者选择理论及其他消费理论为基础,对消费降级现象的产生进行理论分析,认为消费降级并非经济下行带来的,而是由消费理性化、劣质消费品退出消费者选择、消费层级转变以及中年消费者主动消费降级引起的,进而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消费不仅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学问题,我们不能脱离社会学的范畴对消费孤立地加以研究。社会学角度对消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消费的非使用价值体现上。马克思、韦伯、凡勃伦等人的研究为消费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自进入经济转型期以来,居民的消费行为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必要借鉴西方的社会学消费理论对中国的消费欲望膨胀的现象做一解释。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消费思想的产生与他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思想理论动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初期,由于采用了新的生产方式,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社会财富急剧增长,但与之相伴随的却是贫困现象和两级分化的出现,大部分的消费被限制在不至于饿死的地步,这是马克思消费思想形成的现实之基。面对这个发展中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有许多学者提出各种各样的消费理论,但共同点是掩盖资本主义的矛盾,漠视工人的消费,这些代表各阶级利益的政治经济学家的有关理论,为马克思确定自己研究消费的立场、方法和观点提供了颇有启迪的思想材料。  相似文献   

11.
姜伟 《经济研究导刊》2009,(18):116-117
在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异化和异化劳动是同资本主义私有制紧密相连的,“资本主义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现实表现形式,而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本质。”于是,传统观点认为,异化及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特有的现象,社会主义条件下是不存在异化的。但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也出现了一些“类似异化”的现象,比如拜金主义盛行、血汗工厂的存在、人际关系功利化倾向等等。显然,保守经典作家的异化劳动理论已经无法解释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合理消费理念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春华 《经济师》2007,(10):124-125
当前,日益丰富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为提高大学生消费质量,促进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有些大学生产生了一些不良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消费,已成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理念影响行为,消费理念是大学生健康消费的首要前提。文章对大学生应该树立哪些合理的消费理念进行了探讨,指出针对当前大学生的不良消费行为,树立健康消费、文明消费、诚实消费、勤俭节约、自强消费和理性消费的理念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愈来愈多大学生信贷现象的曝光,让大学生贷款和大学生奢侈的消费成为了当下热门的话题,为什么越来越多的90后大学生追求时尚和攀比,冒昧的去崇尚奢侈消费?而90后大学生作为新一代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梳理正确的消费观.因此本文以重庆文理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经济来源、可支配收入以及消费情况等方面进行调研,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整汇总,分析当下大学生消费所存在的问题,并我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青年研究》2000-2007年发表的关于大学生消费方面的文章为分析对象,从文章数量、研究学科视角、研究内容与主题、研究方法等方面总结了这一时期我国大学生消费研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并就其理论与方法问题进行了剖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
197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转变,"灵活积累"调节模式深刻地改变了大工业生产时代人们的时空体验和价值观念。"消费"日益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并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发挥主导作用。当代消费文化批判依循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商品逻辑的分析,借助于结构主义符号学方法,揭示了"符号-商品"在消费社会中的生产过程及其经济学意义。马克思将消费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内在环节与逻辑延伸,阐释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一研究视角构成了剖析消费社会中资本逻辑与符号逻辑同构性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数字消费是消费在数字场域中的扩展与延伸,反映了生产关系数字化时代化的演变。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数字消费内蕴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样态:人的存在与物的存在、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人的发展与加速主义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尽管在内涵与表征上不尽相同,但其都是资本逻辑在消费领域作用的结果。因此,消解数字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数字消费矛盾,必须透过现象探究矛盾产生的根源,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以“主体性”弱化“数字拜物教”、以“民族性”涵化消费主义、以“人民性”钝化加速主义,不断释放数字消费的巨大潜力,满足人民对数字消费的美好生活需要,助力新时代数字中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合理化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独特的消费心理、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大学扩招,大学生消费在社会总消费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大学生今日的消费心理与理财观念将深刻影响中国未来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和谐消费”的关注,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绿色消费”意识和“科学理财”观念,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一些极端的现象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核武器、网络犯罪等等。这些由高科技引发的社会坏现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科技异化问题。在现时代,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我们去解决科技异化现象呢?就此,从科技异化现象的背景谈起,分析了科技异化产生的根源、现象以及危害,最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提出科技异化的解决方案——科技人化,并对科技人化进行了解读,以便能够更好地解决科技异化问题。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具有深远意义.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主要有理性消费和非理性消费两种,我们应积极倡导理性消费,尽量避免乃至消除非理性消费、增强理性消费.最后对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尹超 《经济视角》2010,(10):27-28
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的人情礼俗消费支出也随之水涨船高,传统朴素的人际互助与交往正在被异化成令人生厌的功利性人情礼俗消费。本文对S村农民的人情礼俗消费现状进行描述,运用社会交换理论对其进行解读和分析,倡导适度的人情礼俗消费,以减少农民负担,促进农村人际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