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人的类本质异化理论,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内容。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研究,发现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因此他把人看作是普遍的、自由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从而与人的类本质异化相区别。当今社会,高校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中存在异化问题,因此马克思的人的类本质异化理论在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中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武凌云 《中国市场》2009,(35):66-67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正确理解奠定了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科学基础。在马克思经典文本中,关于人的本质有三个界定:"人的本质即劳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深刻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内容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人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问题,从人出发,构建在“人”的基础之上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都是人,人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全面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对探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1845年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人的本质问题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第六条对人的本质的阐释。在人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既不同于唯心主义者把人当作一种虚幻的精神性的东西,也不同于旧唯物主义者仅仅把人当作一种自然存在物,他认为:人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历史性和实践性。马克思把人理解为从事各种感性活动的人,抛开了罩在人身上的各种虚幻的形式,把人放回到现实生活当中即市民社会来考察,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来揭示人的本质,开辟了看待人的本质的一个新视角。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实际上就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人的本质的内涵。马克思把人放在历史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是人类无法回避的命运。自由是现代性的根本价值。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在本质上是自由的存在物。现代性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都是人类对个体和类的自由价值追求的体现。马克思认为实践是解决资本主义现代性矛盾的途径。而人的自由本质实现的根本途径是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5.
在《手稿》中,马克思既主张自然的人道主义,同时又主张人的自然主义,提出了自然生态问题的社会化解决思路。他把自然的人道主义和人的自然主义两者的统一看作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就是共产主义,这对人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大的指导价值,无疑是对人类现代环境问题成因与解决途径采取的一种现实主义态度。  相似文献   

6.
《商》2015,(23):127-128
近代以来,关于人的本质的研究一直是哲学上隆起的一个热点。在哲学史上,众多哲学家对此问题作出了回答,但只有马克思首次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研究"人的本质"问题,实现了对旧哲学的否定和超越。由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历史发展过程,体现在不同的文本中,所以学术界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一直存有争议。本文综述全面综合整理了近十来所发表的关于人的本质研究的著作、学位论文及期刊等多方面文献资料,并且利用数字图书系统,在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论文网、万方数据库等权威性文献检索系统中查阅了大量资料,拟对马克思"人的本质"学说的研究方面进行一个详略得当的评述。  相似文献   

7.
倪玲 《商》2015,(2):116
人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重要范畴。对人的本质的探讨是马克思的《手稿》探讨所有问题的源头。本文通过对人的本质的规定的阐述、人的本质的异化、恢复、局限的描写以及表达了人的本质在当代思想中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尹思聪 《商》2013,(5):228-228
马克思先后提出三个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其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是人的本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学习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9.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共同撰写的,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本文主要研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学的批判,具体来说,集中于人的自由、人的本质、人的历史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谌启航 《华商》2008,(7):9-10
人是哲学的一个重要话题,各个时期的哲学家对此都非常关注。马克思在批判、收前人的关于人是抽象的、空洞的和思辫的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本质是社会本质的论断,扬弃了费尔巴哈人类个体的玄想,别除了费尔巴哈的个体和类的观点,超越了黑格尔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的思辫观点,从而突破了个体和类的旧框框,从人的类本质转向了社会本质。  相似文献   

11.
赵月 《华商》2008,(4):92-93
费尔巴哈把人仅仅看作是对象性存在物,不从实践出发来理解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以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实现人的发展为内核,具体指明了人实现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和科学道路。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穷其一生为之奋斗的根本宗旨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旧式的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化、机械化发展,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也不是片面的,而是具体的,现实的。人的发展也是涵盖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的综合全面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于发挥人的首创精神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把人和组织之间的关系看作是管理的本质,是管理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文章从分析组织中的人和组织的演变出发,把人当做组织的一种延伸,分析组织对于人存在的必要性,并将组织看做是人发展的手段和目的。同时,把人的发展和组织的变革的联系起来,认为组织的变革从本质上说是人发展的一种表现、一种需求。文章把处理好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看作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4.
姜媛源 《致富时代》2011,(12):166-167
马克思是从现实的人从事的最基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阐释和说明交往活动的。马克思的实践现实质上就是交往实践观。交往实践不仅把物质生产活动看作是实践活动同时也把人们之间的物质交往、精神交往看作是实践活动。交往实践理论正确的把握了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脉搏,是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相适应的,为当今多元主体共存和共赢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对于当前中国的发展也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正义思想主要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来阐述的。正义来源于人类生产方式之中,劳动是人的本质,正义要体现人的本质。因此,马克思从劳动入手解析正义,把劳动作为正义的衡量标准,把雇佣劳动作为切入点批判资本主义非正义;并提出正义的最终目标是自由劳动,正义实现的必由之路是从异化劳动到自由劳动。通过探究马克思解析正义的方式可以正确理解正义的逻辑思路,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在胡塞尔那里,他的意向性理论首先是一种先验论,他正是在先验论的视野中看待艺术的,因此,他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一种类似于现象学直观的直观行为。马克思是从他是实践生成论的角度看待艺术的,所以马克思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于实践生成基础上人的本质力量的自身展现。  相似文献   

17.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而又不停留于此,提出了人的真正本质是他的类本质即具有能动意识的社会属性,通过劳动实践而组成的现实社会性。马克思以劳动实践理论为基础,揭示出人的历史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异化劳动—劳动复归,即人—非人—人的复归的历史。《手稿》把异化劳动作为中心概念,以此解释私有制的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规律,论证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王兴群 《致富时代》2011,(8):186-186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认识成果的基础上,为克服以绝对精神为本和以物为本的局限,把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其思想体系的基本价值,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是马克思思想体系的一个基本价值,是其价值维度的最高目标;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他的光辉著作《资本论》中,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看作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辩证地考查了生产和流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精辟地阐明了在生产社会化的条件下,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独立出来的客观必然性和商业资本这种“特殊资本的特殊职能”。(《资本论》第3卷,第298页)如果撇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本质和  相似文献   

20.
旧唯物主义将人的实践活动与历史发展的现实脱离,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可见,马克思遇到了物质利益的难题,这个时候他对黑格尔哲学开始质疑,决定从实际出发捍卫民众的权利,从而回归现实的维度.马克思将"人"融入社会历史发展的领域,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科学阐释."人的本质"是以社会实践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