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综合地方依恋、游客满意及环境责任行为理论,构建了地方依恋、游客满意与游客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模型。实证研究表明:(1)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均直接影响游客满意;(2)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均直接影响游客环境责任行为;(3)游客满意直接影响游客环境责任行为;(4)游客满意在地方依恋各维度与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关系中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5)游客满意在地方依赖与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关系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6)游客满意在地方认同与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关系中起到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粟路军  黄福才 《旅游学刊》2012,27(10):53-64
文章构建了旅游地社会责任、旅游地声誉、旅游地认同与旅游者忠诚关系的整合模型,以厦门市旅游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 SEM)方法,对整合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发现:(1)旅游者社会责任直接正向影响旅游地声誉和旅游地认同,并通过旅游地声誉对旅游地认同产生间接影响,通过旅游地声誉和旅游地认同对重游倾向和口碑宣传产生间接影响;(2)旅游地声誉正向影响旅游地认同、重游倾向和口碑宣传,并通过旅游地认同对口碑宣传产生间接影响;(3)旅游地认同直接影响口碑宣传;(4)重游倾向和口碑宣传之间存在递进关系.最后,文章对研究结论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了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旅游者环境负责任行为是可持续旅游目的地管理的重要议题。本文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案例地,尝试将地方依恋和解说满意度作为中介变量,通过对旅游者的问卷调查,分析山地旅游者人格特质对环境负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人格特质对环境负责任行为的影响存在3条路径,分别是直接影响、通过地方依恋间接影响和通过地方依恋和解说满意度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2)旅游体验具身理论视角下,人格特质、地方依恋、解说满意度分别通过身心主体性、情境连接性和感知深度性作用于旅游者环境负责任行为。本研究揭示了山地旅游者人格特质对环境负责任行为的驱动机制,丰富了旅游体验具身理论在环境负责任行为生成机制方面的应用,对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辉  徐红罡 《旅游学刊》2023,(6):122-135
游客体验到的旅游目的地环境因素对其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情感联结有重要的影响。该研究提出旅游体验场景的概念,并实证考察其物理维度、社会维度、社会象征维度、自然维度以及目的地熟悉度对游客地方依恋的影响。研究以丽江为例,采用问卷调研法,收集到422份有效问卷,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模型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旅游体验场景的社会象征要素和自然要素对地方认同和地方依赖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物理要素对地方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地方依赖的影响不显著。社会要素对地方认同和地方依赖的影响均不显著。目的地熟悉度对地方认同和地方依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旅游体验场景和目的地熟悉度的交互项对地方依恋的影响不显著。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总结了管理启示,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在旅游地意象研究中,学者们一直很重视地域文化差异对旅游地意象感知的影响。文章基于旅游地意象构成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方差分析等定量方法,以内蒙古草原旅游地为例,对比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区内和区外两个地域文化组旅游者的草原旅游地意象的认知、情感以及整体意象感知的变化和差异。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两个地域文化组旅游者的草原旅游地意象感知都是积极正面的,草原旅游地意象在市场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2)区内文化组旅游者的整体意象感知高于区外,但区外文化组却拥有比区内文化组更高的情感意象。在7个认知意象维度中,多数认知意象维度的感知都是区内文化组高于区外文化组。(3)地域文化差异对旅游者的草原旅游地意象感知没有显著影响。本文的研究对于同一文化体系内部的文化差异对旅游地意象的影响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提升我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素质,培育其文明旅游行为已刻不容缓.文章基于TPB视角,引入道德规范与地方依恋,构建了出境游客文明旅游行为意向影响机制模型.以出境游客为研究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探讨了主观规范、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道德规范及地方依恋对文明旅游行为意向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道德规范及地方依恋均通过行为态度间接影响出境游客文明旅游行为意向;(2)主观规范不仅直接影响行为态度,且通过道德规范间接影响行为态度;(3)行为态度是驱动出境游客文明旅游行为意向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地方依恋有利于提高城市自然公园的使用,了解城市自然公园游客地方依恋的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对公园管理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探究城市自然公园游客自然联结与地方依恋的关系,选取上海共青森林公园为案例地,并引入恢复性知觉作为中介变量,构建理论模型,探究三者之间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自然公园游客自然联结对地方依赖的直接效应不显著,通过恢复性知觉的间接效应影响地方依赖;自然联结对地方认同的直接效应也不显著,但可以通过恢复性知觉影响地方认同,也可以通过恢复性知觉和地方依赖的链式中介效应影响地方认同,链式中介效应效果更强。  相似文献   

8.
文学是唤起游客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的重要符号。但是,现有研究对文学旅游地的游客情感问题仍关注不足,不利于经营者理解游客的情感诉求和进一步优化游客情感体验。文章以阳关与玉门关文学旅游地为例,通过爬虫软件获取国内代表性旅游网站的游客评论文本,运用内容分析和情感分析的方法探讨文学旅游地的游客情感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文学旅游地的游客情感特征以积极与消极情绪为主,且具有情境异质性;2)游客的积极情感主要受文学作品的历史象征意义、人文景观的真实性与自然景观的地方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互动体验设施的多样性、讲解服务的公益性与交通服务的专业性等要素影响;3)游客的消极情感主要受文学作品的消极情感表征与场所意象、人文景观的失真与不完整、互动体验设施的过度商业化与通信网络设施的不完善、售检票服务的不便与公益讲解服务的缺失等要素影响。  相似文献   

9.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其对旅游地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旅游者采取环境责任行为与否直接关系到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因而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成为当前旅游学界研究热点和前沿.文章对境外有关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发现现有相关研究主要探讨了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概念、维度结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理等.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境外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相应评析,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引入具有典型中国文化元素的变量到旅游者环境行为研究中,以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理论体系,指导我国旅游业发展实践.  相似文献   

10.
文章总结当前研究中关于绿地景观知觉自然度、环境偏好、场所依恋3个场所感知概念和恢复性知觉之间的关系,从唤醒理论和自我调节态度理论出发,尝试构建公园游憩者恢复性知觉影响因素模型.以福州温泉公园为研究对象,首先构建了公园绿地景观知觉自然度量表并进行了相关的验证,接着针对提出的假设模型进行检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绿地景观知觉自然度共有自然属性感知、自然空间感知、自然形态感知3个维度.(2)自然空间感知维度对环境偏好有显著影响,其他两个维度对环境偏好影响不显著.(3)环境偏好不仅直接影响环境恢复性知觉,而且可以通过场所认同的中介作用实现.(4)场所依赖对环境恢复性知觉影响不显著,而场所认同对环境恢复性知觉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绿地景观知觉自然度→环境偏好→场所认同→环境恢复性知觉"的复杂影响路径.因此,从景观设计的角度考虑,要提高人工绿地的环境恢复性知觉,就要从绿地景观的空间营造、环境偏好以及场所认同的特性出发,注重情感的注入,打造具有人情味的景观,从而使绿地景观提升绿地环境的恢复性知觉.  相似文献   

11.
曾一度快速发展的祠堂旅游产业,如今却面临难以创新进步的瓶颈。以"创意"为核心,跳出过去的研究视角,以旅游地意象的心理学认知为理论依据,以汝城县实地情况为现实依据,划分出景观意象、安全意象、设施意象、服务意象四大意象。结合游客调查重游意愿的499份有效问卷,运用"四象限法则"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为提高游客重游率,当地最需发展的依次为景观意象、安全意象、设施意象、服务意象,并针对此结论给予有效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旅游意象不仅对旅游地建设有重要意义,而且还会影响到旅游者的选择意愿与选择行为。采用对应分析方法对南京、武汉和上海滨水区的26个意象属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用Logit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城市滨水旅游意象对旅游者选择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3大滨水区在游客心目中的意象各不相同;游客对上海滨水区的意象属性认知最为强烈,武汉滨水区次之,南京滨水区最弱;除了安全卫生这个共同的意象因子外,影响上海、武汉与南京3大城市滨水区游客选择意愿的最主要意象因子分别是滨水区城市建设、旅游环境与人文资源。  相似文献   

13.
旅游地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研究是近年来旅游学界关注的新议题。居民作为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利益主体,对旅游地生态环境影响更为深远持久,但学界较少系统梳理旅游地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的相关研究。为更好追踪旅游地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研究动态,文章检索并整理了2001—2021年78篇国内外期刊文献,对概念内涵、测量量表、影响因素、理论视角等内容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并对指标体系、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对象等方面展开述评与展望,特别对影响旅游地居民环境责任行为且尚未被主流研究所重视的传统文化、本土化背景因素等展开了讨论。该文有助于理解旅游地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研究脉络,并为未来该领域的学术发展和政策创新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皖南的西递、宏村和南屏等3个古村落为例,设计量表测量了古村落居民的地方依恋,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居民地方依恋与其资源保护态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古村落居民的地方依恋由地方依赖(ξ)和地方认同(η1)两个维度构成;(2)地方依赖(ξ)对地方认同(η1)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γ11=0.87,t=13.13);(3)地方依赖(ξ)和地方认同(η1)对居民的资源保护态度(η2)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γ21=0.57,t=9.85;β21=0.66,t=10.20);(4)地方依赖(ξ)主要是通过地方认同(η1)影响居民的资源保护态度(η2),地方认同在其中起着中介作用(γ21直播=0.26,t=1.69;γ21间接=0.36,t=2.79)。本文的研究对古村落的资源保护以及古村落居住新区的建设有一定的现实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识别旅游地的属性对于旅游地形象、满意度以及旅游者的重游意愿和推荐意愿的效用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以九寨沟风景区为案例,采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发现:①九寨沟风景区地方属性可以分为资源价值和人文环境氛围、接待服务、自然旅游资源和环境3个维度.②不是九寨沟所有的地方属性都对其形象的形成、满意度、重游意愿和推荐意愿有显著作用,在18个属性中只有11个属性与旅游者的感知态度和购后行为有关.可以构建旅游地属性与旅游者的感知和态度关系的结构模型.③九寨沟风景区地方属性的效用和感知质量的高低是不完全耦合关系.研究可以为旅游地的旅游开发与管理提供建议,有助于旅游地采取针对性的改善措施与市场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6.
培育大众亲环境游客对目的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学界对此的深入研究却很贫乏。立足于大众游客的环境心理特点,文章通过概念模型构建与检验,探究其亲环境行为欲望产生过程中外加驱力(地方依恋维度)和内在障碍(大众旅游价值导向维度)的互动效果。以三亚的国内大众游客为样本,经因子分析和阶层多元回归分析,文章发现:(1)大众旅游价值导向两维度中",维护旅游功能"的亲环境阻碍力度更大;(2)地方依赖和地方情感都显著预测大众游客的亲环境行为欲望,但后者的驱力和抵御调节能力都明显更强;(3)地方认同发挥亲环境驱动负效应,且这一效应在大众游客情境下易受到积极调节。文章最后汇报了研究的总结论、结论探讨和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7.
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运用结构方程建模方法建立了感知购物环境对旅游者购物行为的全影响和间接影响模型,通过对两个模型的对比分析,发现了感知购物环境影响旅游者购物行为的路径机制,即感知购物环境对旅游者购物行为的影响是通过改变旅游者的购物情绪而实现的,旅游者购物情绪在环境→情绪→行为这一路径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媒介作用。最后,本文提出了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旅游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旅游者是文化传播的主体。本文基于情绪评价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构建基于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的中介效应模型,考察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旅游体验价值对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体验功能价值和符号价值通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影响旅游者的文化传播行为。旅游者在海丝文化旅游体验中形成的集体身份认知诱发民族自豪感,进而将海丝文化符号与民族集体记忆建立情感连接,形成文化认同;在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的驱使下,旅游者将高度的情感能量转化为具体的文化传播行为。旅游者体验到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越多,则实施文化传播行为的可能性越大,文化传播行为又强化了旅游者对自身群体身份的认同。因此,应进一步凝练海丝文化元素符号,凸显海丝文化成就,提高旅游体验价值,提升旅游者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进而促进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9.
旅游者的美食体验与其他旅游体验类型相比显然具有更强的具身性。同时,旅游者在美食体验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体验转向也表明,它也是旅游者借以探索旅游地传统人文特质的一把符号性的钥匙。旅游者美食体验的这种具身性和符号化特点,显示出针对旅游者美食体验的研究不仅可以从表征视角下的符号意义入手,也可以从非表征视角下的情境与具身观点出发予以展开。基于此,文章选取在旅游者眼中独具美食体验魅力的新疆为案例地,综合表征与非表征两个理论视角,利用访谈和网络游记得来的文本材料,采用扎根理论的编码方法进行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旅游者的美食体验认知一般会经历一个结构-解构-再结构的过程。在首个结构化过程中,旅游者借助于目的地美食景观的话语表征,构建其对目的地的美食符号意象。在其后的解构化过程中,旅游者通过其具身性美食体验行为,借助向目的地美食背后所存在的广泛的社会文化关系进行“索引式”的探求,将先期产生的符号化意象不断地消解在具体的旅游场景当中,使旅游者的美食体验不断突破单一的、刻板化的美食景观意象,凸显了旅游者美食具身体验的解构性,完成了其美食体验的具身性延展。在最后的再结构化过程中,尽管旅游者美食体验的刻板意象...  相似文献   

20.
琼达  赵宏杰 《旅游学刊》2016,(10):108-115
旅游目的地选择模型建构的研究多数以微观经济学、认知心理学与市场营销学等为基础理论,较少从个体与地方感情连结的视角探讨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决策行为。文章以旅游目的地选择为研究主轴概念,结合地方情感概念中的旅游目的地意象和地方依恋,根据研究文献梳理结果、基础理论界定模型建构的路径变量与逻辑框架,进而提出基于地方情感的旅游目的地选择模型及模型过程步骤。文章建构模型表明,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始于旅游目的地意象的形成,随着整体认知意象的深化,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将产生地方认同感,再通过选择决策行为选择意向的旅游目的地从事旅游活动,通过对旅游目的地旅游体验的功能满足产生依赖感,最终形成对旅游目的地的地方依恋感。研究成果对于旅游目的地选择具有交叉研究的创新价值,对于旅游目的地市场战略规划实践活动而言具有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