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基于考虑非合意产出的SBM模型测算了2001—2015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绿色全要素用水效率,并运用Moran’sⅠ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用水效率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绿色全要素用水效率表现出整体稳定上升但地区间不平衡的特征;绿色全要素用水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在研究期内,全局Moran’s I呈现波动性上升的趋势;空间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区域间绿色全要素用水效率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地经济增长不仅受到本地区用水效率的影响,还会受到邻接地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阶段,城市作为创新的载体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从实证角度研究中国城市层面较长序列的创新空间集聚与溢出效应。以2005—2020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创新水平为研究对象,采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和空间自相关指数等方法,考察中国城市创新的空间演化特征,并选择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中国城市创新的影响因素,提出促进创新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1)中国城市创新整体的空间差异和创新集中度呈下降趋势,南北方城市创新水平差异明显。(2)中国城市创新的空间Moran’s I值具有非线性距离衰减特征,表现为下降一段距离后略有回升之后继续下降;Moran’s I指数呈现出显著的高高—低低正向空间相关性,指数相对较低,但总体上呈增加趋势。(3)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显示中国城市创新因子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创新投入因子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创新环境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创新规模溢出效应尚不显著。据此,文章提出今后应加大城市创新投资和环境改善、推进城市间协同发展、促进城市创新集聚和扩散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向延平 《经济地理》2012,(8):172-175
利用2006—2010年反映武陵山区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旅游收入和GDP指标的数据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局部Moran指数都为正且反映旅游发展、经济增长、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所有的点都分布在Moran散点图第一象限内,说明该区域各地区旅游发展、经济增长、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着空间自相关。同时,武陵山区局部Moran指数变化趋势分析则表明该区域旅游发展、经济增长、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空间动态变化趋势。研究结论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非洲经济格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建刚  尹海伟  钟桂芬  曾尊固 《经济地理》2006,26(5):771-775,791
通过收集1992—2000年非洲经济发展的统计数据,选用10项代表性指标,采用均方差权数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计算得出非洲各国家的经济综合指数,并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探讨非洲各国的经济分异特征与规律。分析结果表明:Moran’s I指数为0.0214,非洲经济总体上存在弱的正空间自相关,说明非洲没有明显的区域经济集聚,而是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经济发展基本为“增长极”模式,尚未形成明显的经济区划。根据非洲各国的经济综合指数和局域空间自相关系数,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将非洲经济发展模式划分为6种类型:集聚发展型、极核发展型、集中贫困型、贫困核型、强嵌套发展型和弱嵌套发展型。最后,对非洲经济空间格局形成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专利数据作为衡量创新产出的指标,借鉴产业地区平均集中率指标和市场集中度指标,系统描述并分析了1993—2007年中国制造业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区域结构特征。针对我国创新产出的空间集聚特征,利用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s I对专利申请数进行空间自相关性检验,以识别我国创新产出的空间聚集是随机分布的,还是存在一定的分布规律和必然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基于1997—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Moran’s I统计量和空间杜宾(SDM)计量模型,对碳排放约束下电力需求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果:Moran’s I统计结果发现电力需求量在地理空间上具有显著的空间关联性和地理集聚特征;模型估计结果发现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对电力需求量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同时通过溢出效应使其他省份电力需求上升。而分地区模型估计结果表明该影响具有地理差异性;经济和城市化对电力需求量具有显著的推动效果,其溢出效应也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另外,经济发展与电力需求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倒"U"型非线性关系。因此,国家实施碳排放减排措施应该考虑空间关联和地理差异性,同时应加速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以在实现CO2减排目标的同时保障电力的正常供应,为经济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7.
中国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经济增长关系的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视角,运用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空间关联局域指标LISA分析,考察中国大陆31个省级区域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构建旅游产业集聚与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中国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一直伴随空间集聚的过程,旅游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且在东部地区形成了旅游经济活动的集聚区:旅游产业集聚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表现为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但这种溢出效应表现为显著的局部性特征,由此引起中国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不均衡.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空间分析法的广东省经济发展区域差异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曾庆泳  陈忠暖 《经济地理》2007,27(4):558-561,574
选取广东省各地市1990年、1995年和2000—2004年7个年份的人均GDP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对经济发展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通过计算各地市人均GDP的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s I,结果表明其经济发展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揭示了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正在逐年增大,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空间二元结构。最后通过对各研究年份空间联系局域指标(LISA)的分析,揭示了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时空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9.
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采用空间计量模型、R软件和Moran指数对云南省各县域的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检验,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各县域经济增长的差异进行了空间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各县域的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影响云南省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有城镇化率、工业化、财政支出等。  相似文献   

10.
付滟 《现代经济信息》2011,(12):224-225,227
本文基于2004-2009年我国省市经济发展与科技水平指标,从空间计量经济学角度,采用Moran’I指数验证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特性。利用广义空间模型分析省域科技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计量结果显示,本区域的经济水平受到相邻地区的经济水平的正方向的影响。专利申请授权量、地方科技拨款、R&D人员数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显著的正影响。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6-2011年中国28个区域的Moran’s I指数对文化产业空间集聚模式进行有效测度。计算结果显示,我国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现象日益明显,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溢出效应显著。文化产业的本质特征是文化创新,经济基础对于文化产业空间集聚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对外开放初期对文化产业空间集聚具有一定促进作用,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对文化产业空间集聚产生抑制作用;当期人力资本水平对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的作用并不显著。文化产业发展的均衡稳定状态是空间集聚的基本条件,区域创新是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变迁实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杨春  陆文聪 《经济地理》2008,28(5):813-816
中国的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区域特征明显,了解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制定合理的粮食生产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Moran I指数及Panel Data模型,分析了中国31个省级区域粮食生产空间布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Bootstrap方法在空间经济计量模型检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采用Bootstrap方法对空间经济计量模型的残差分布进行Moran’s指数,最大似然LM-Error及LM-Lag统计量的模拟检验,可用于空间经济计量模型的(事先)确定及(事后)验证。通过两个实例表明,在回归误差服从独立分布的假设下,有别于大样本理论分布的经典检验法,Bootstrap方法能有效地解决空间经济计量模型残差分布不确定时,模型中变量间空间相关性的检验问题。  相似文献   

14.
采用Moran’s I指数方法分析了我国省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和城镇化水平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与集中性,并表现为大体一致的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梯次递减的分布特征;全国省域城镇化率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高技术产业集聚能够促进本地城镇化率的提高,并能通过城镇化率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推动邻近地区城镇化率的提高,有利于缩小区域间城镇化水平的差距。  相似文献   

15.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区域聚集非均衡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涛  赵会玉  杜苗苗 《经济学》2008,(1):565-586
本文运用空间统计学Moran I指数法和β-收敛模型分析了中国31个省级区域和八大区域的FDI聚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中国省域FDI增长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在地理空间上存在集聚现象,区域经济增长在时空上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效应;(2)空间相关以及由此带来的国际国内贸易及外资等经济活动频繁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31个省域区际吸引外资的空间不均衡,空间集聚使得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地理区位(距离)产生的空间成本降低,但地理特征将深刻作用于区域经济增长空间集聚的中心和外围关系;(3)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重要,但它却不能轻易改变经济地理的规则,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因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非均衡集聚导致了迥然不同的区域引资格局。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中国地区"四化"协调发展水平展开空间统计与空间计量分析。空间自相关检验表明,历年全局Moran’s I指数均显著为正,且集中在0.4左右的高位,空间正相关明显。空间面板分析表明,空间自回归系数ρ显著为正,"四化"协调发展存在正向空间溢出。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开放程度、固定资产投资、科技、教育、卫生事业发展和节能减排等都对"四化"协调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金融贷款的负向影响明显,而财政支出能力、交通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则不够明显。东、中、西部的情况各有异同。文章就此提出了相关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均GDP的空间相关与地区收敛:1978-2003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晓旭  冯宗宪 《经济学》2008,(1):399-414
本文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30个省份人均GDP之间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区人均收入的空间相关逐年加强。通过计算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标,本文进一步验证了中国经济中空间异质性的存在,即地区人均收入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三种不同的空间经济计量模型研究了中国各省份人均GDP增长的收敛性。结果表明,空间自回归模型和广义空间模型不能正确拟合中国省级地区增长数据,而空间误差自回归模型能够满意地解释中国省级地区经济增长,这表明地理位置的影响尽管对各地区的经济增长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但并没有改变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趋势。空间误差自回归模型还显示劳动力和资本流动以及知识溢出在省级地区水平上是显著存在的,并且有利于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均GDP的空间相关与地区收敛:1978-2003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30个省份人均GDP之间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区人均收入的空间相关逐年加强。通过计算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标,本文进一步验证了中国经济中空间异质性的存在,即地区人均收入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三种不同的空间经济计量模型研究了中国各省份人均GDP增长的收敛性。结果表明,空间自回归模型和广义空间模型不能正确拟合中国省级地区增长数据,而空间误差自回归模型能够满意地解释中国省级地区经济增长,这表明地理位置的影响尽管对各地区的经济增长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但并没有改变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趋势。空间误差自回归模型还显示劳动力和资本流动以及知识溢出在省级地区水平上是显著存在的,并且有利于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  相似文献   

19.
梁洁鸣 《技术经济》2010,29(8):45-50
本文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R&D活动与经济增长进行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中,并计算1990-2007年的Moran’s I统计值。结果表明,市域R&D分布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关系,即空间集聚现象。各地区的人均专利数不是随机分布的,具有较高(低)估计值的地区常常与周围具有较高(低)估计值的地区相邻。结合Moran散点图与LISA研究分析得出,广东省市域的人均专利数不仅存在空间自相关现象,还存在空间差异现象,总体上是一个中心——外围模型结构状态,由珠三角地区形成的富裕集聚区,另一个是由山区和东翼形成的外围低水平空间集聚区。  相似文献   

20.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省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吴玉鸣  李建霞 《经济地理》2006,26(5):748-752
全要素生产率(TF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和技术进步、管理效率提高的重要标志。运用空间统计的Moran指数以及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 Weighted Regression)模型方法,基于2003年中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工业企业统计数据,对省级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实证测算分析结果发现,空间Moran指数可测算省域工业生产率的空间效应,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也可将影响省域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分解成各省域的局部影响,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在计量检验和测算我国31个省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中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