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0年以来,通胀预期高企、食品价格高位攀升、进口价格上涨、工资成本上升、流动性相对过剩等因素推动物价持续高位运行。尽管国家将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但物价上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加大了调控物价的难度。  相似文献   

2.
《新疆金融》2013,(1):84-90
<正>一、引言一般来讲,通胀预期指公众对未来物价走势的一种估计或推断。由于通胀预期对微观经济主体的消费投资行为会产生作用,进而影响当前需求和供给变化,并最终影响物价水平,因此管理通胀预期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公众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自2010年以来,我国物价月度最高值达到6.5%,最低值为1.7%。物价的大幅波动不仅对货币政策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使预调微调成为货币政策调控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货币政策预调微调与通胀预期的关系,对于提高货币政策执行效果,有效管理通胀预期,保持物价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货币增长一定会导致高通胀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一个时期以来我国一般消费价格(CPI)对货币波动敏感性有所下降的典型化事实出发,重点分析了货币供应量指标M2结构,发现只有"真实交易货币"能直接对物价起推动作用,分流进入资本市场的货币对物价只形成间接影响。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产出缺口和货币因素在内的计量模型结果表明,真实交易货币对CPI的影响更强,产出缺口是决定通胀的基本力量,短期内不可高估货币对物价的推动作用,但长期内货币高增长可能最终转换为长期的成本推进型通胀压力。  相似文献   

4.
经历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中国经济一方面增长势头依然强劲.另一方面在国内外多种因素推动下,出现了物价攀升,通胀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2010年下半年以来,通胀已经成为一个热门名词,从政府机构、专家学者,到各种媒体、普通老百姓,都在热议当前的通胀压力,探寻中国经济持续稳健增长的路径。当前,宏观政策应如何应对物价不断上涨的压力?  相似文献   

5.
国内通胀预期的影响因素通常认为,影响通胀预期变动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当前通胀水平。通胀具有适应性调整的特点,当通胀预期较高时,会带动真实物价水平上升。而真实物价水  相似文献   

6.
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中国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TSLS)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文章发现:在样本期内,通胀惯性是造成中国通胀的最大影响因素,GDP过快增长是第二大导因,流动性过剩虽然也促成通胀,但是其不具决定影响;股票市场财富效应对通胀的影响非常小;国际食品价格上升对中国物价有统计上显著但不是很大的推升作用,而国际能源涨价显著地推高PPI但对CPI的影响统计上不显著。此外,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能够降低通胀,但是幅度不是很大。  相似文献   

7.
摘要:物价稳定是宏观调控四大目标之一,但由于我国区域广大、各地区物价波动成因不一,宏观物价调控手段在时效上对区域物价的影响各异。青海省作为典型的供需不平衡区域,物价的波动同全国物价的波动间常出现严重的滞后或提前。本课题从物价构成的8大类指标入手,建立了物价模型,分析了青海物价波动的诱因,进而建议选择区域物价调控指标,构建区域物价调控机制,同时建议注重与宏观调控相辅相成的区域物价调控手段,稳定区域物价。  相似文献   

8.
当前通货膨胀压力下的货币政策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物价运行的基本态势,讨论了今后一段时期内物价运行的基本趋势,认为成本推动型通胀的压力较大。本文提出,在这种通胀压力下货币政策需坚持从紧取向,并加大数量型调控力度,较多运用汇率工具,对农村金融市场作出特殊政策安排。  相似文献   

9.
摘要:本文利用STR模型考察了我国2000--2011年间货币供应量、利率与物价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对物价的影响都是非线性的,其中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是正向的,而且在不同经济状态下影响程度不同,在高利率水平下影响更突出;利率低时对物价的影响是负向的,此时加息是治理通货膨胀的有效手段,但当利率水平过高时,受制于“成本渠道”效应的影响,提高利率将进一步加剧通胀压力。因此,央行调控物价时应充分考虑所处的经济状态,合理选择两种不同的调控方式,以取得预期调控效果。  相似文献   

10.
刘艺 《中国外资》2012,(10):194
通货膨胀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常见现象,通常是指社会购买力持续大于社会总供给而导致物价普遍上涨。通货膨胀是经济失衡的一种表现,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十分广泛,需要多种措施综合治理。本文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形势,通过对居民消费指数的分析,得出通胀对物价的影响及居民消费的影响,阐述了目前我国所面临的通胀压力。宏观角度上分析通胀对外贸出口的影响,进一步证明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通过微观和宏观的分析最终得出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本文立足全球化视角,构建了一个通胀形成机制的逻辑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下对产出缺口、流动性等通胀形成要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扩展菲利普斯曲线,构建ADL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出仍是重要因素,不能因产能过剩而忽视潜在的通胀压力;货币并不必然造成通胀,但如果经济持续增长,货币充分进入实体领域则将化为现实通胀;资产价格对物价的影响显著并蕴含着巨大风险,货币政策应该关注资产价格;通货膨胀预期不断强化,并使得通胀具有自我形成机制,合理引导通胀预期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2.
通货膨胀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常见现象,通常是指社会购买力持续大于社会总供给而导致物价普遍上涨.通货膨胀是经济失衡的一种表现,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十分广泛,需要多种措施综合治理.本文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形势,通过对居民消费指数的分析,得出通胀对物价的影响及居民消费的影响,阐述了目前我国所面临的通胀压力.宏观角度上分析通胀对外贸出口的影响,进一步证明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通过微观和宏观的分析最终得出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通胀是当前国内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从2011年发改委设定的4%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控目标来看,2011年物价还有持续上涨动力,货币发行过量、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升、热钱炒作等因素共同作用将导致商品价格上涨,国内宏观调控任重道远。可以预见,关于通货膨胀何时结束的讨论会贯穿全年,2011年的经济形势仍然被看好,而抗通胀仍是2011年经济的重头戏。  相似文献   

14.
量化的通胀目标有助于增加货币政策透明度,形成通胀预期锚。通过货币政策操作来实现物价稳定目标,需要科学地测算通货膨胀率并进行通胀预测。货币政策需要前瞻性,然而基于市场数据的通胀补偿等指标无法准确评估长期通胀预期,需要通过对多种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评估和修正,并通过多种途径完善对通胀趋势和通胀预期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面对当前全球经济低迷、货币流动性宽松的大环境,我国经济总体来说呈现出通胀居高不下、经济增速放缓但仍高位运行的“双高”态势。在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作用下,银行信贷量得到有效控制,但社会融资渠道更加多样化,增加了未来的调控难度,同时中小企业融资难度有所加大。预计年内通胀或将见顶,经济增速在高区位有所放缓,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基调应保持稳定,调控手段要更加灵活,同时注重多种政策工具间的搭配。  相似文献   

16.
量化的通胀目标有助于增加货币政策透明度,形成通胀预期锚。通过货币政策操作来实现物价稳定目标,需要科学地测算通货膨胀率并进行通胀预测。货币政策需要前瞻性,然而基于市场数据的通胀补偿等指标无法准确评估长期通胀预期,需要通过对多种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评估和修正,并通过多种途径完善对通胀趋势和通胀预期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量化的通胀目标有助于增加货币政策透明度,形成通胀预期锚。通过货币政策操作来实现物价稳定目标,需要科学地测算通货膨胀率并进行通胀预测。货币政策需要前瞻性,然而基于市场数据的通胀补偿等指标无法准确评估长期通胀预期,需要通过对多种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评估和修正,并通过多种途径完善对通胀趋势和通胀预期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量化的通胀目标有助于增加货币政策透明度,形成通胀预期锚。通过货币政策操作来实现物价稳定目标,需要科学地测算通货膨胀率并进行通胀预测。货币政策需要前瞻性,然而基于市场数据的通胀补偿等指标无法准确评估长期通胀预期,需要通过对多种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评估和修正,并通过多种途径完善对通胀趋势和通胀预期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随着2009年底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通胀预期也在逐步增强,为了给我国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提出要加强通胀预期管理。当前我国物价呈结构性温和上涨,通胀压力有所缓解,管理通胀预期取得了初步成效,充分体现了年初决策的前瞻性和及时性。下一阶段仍然存在推动物价上行的因素,要继续加强对通胀预期的管理。  相似文献   

20.
今年上半年,在通胀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受气候干旱、政策调控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县主要农产品价格起伏跌宕频繁,各品种变化差异较大,主要表现是:粮食价格不断震荡上行;蔬菜价格前期普遍回落,后期迅速上扬;食用菌价格呈现较好的上涨势头。随着物价上行压力的不断积聚,多因素推波助澜,预计下半年农产品价格将进一步上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