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Yu Hu 《山东经济》2012,(4):62-66,132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FDI接受国。西班牙也是世界上对外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一直以来,西班牙的传统投资目标是北非和南美。2007年以前,西班牙在中国的投资很少,但2007年和2010年投资量显著增长,并显示出长期持续增长的趋势。分析中国发展历程中FDI骤增所带来的影响,以及中国与西班牙两国经济事务等关系的发展,并运用SWOT分析法对西班牙在华FDI进行探究,中国无疑是西班牙在亚洲最主要的投资目标国,西班牙为加深两国经济关系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然而,与中国所具备的潜力相比,投资仍然偏低,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新的机遇会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2.
"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了中国企业海外布局,中亚五国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市场潜力,成为中国企业投资的重点之一。通过从存量和流量两角度论述中国对中亚五国OFDI状况和特点,使用随机前沿模型分析了2003—2014年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和测算了投资效率。研究表明中国对中亚五国的投资效率在不断提高。其中经济规模、双边贸易和各国的经济环境对直接投资有促进作用。出于寻求资源、开拓市场和国家整体战略的考虑,中国企业对中亚国家整体欠佳的制度环境有较强的容忍度。为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率,应加强推进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领域的合作交流,构建完善投资环境,实现双方企业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泰中投资贸易获得长足进展本刊讯近几年来,泰国与中国的投资贸易获得长足进展。1994年两国贸易总额为23.19亿美元,估计1995年两国的贸易额将突破30亿美元,约合750亿铢。到1995年11月底止,泰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计划已达2114项,投资总额已...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塔两国双边贸易和投资都出现了快速增长,20年来双边贸易额增长了近739倍,中国已经成为塔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本文将中塔经贸合作20年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即起始发展阶段、曲折发展阶段、制度化发展阶段和深入发展阶段,并总结了每个阶段中塔双边贸易及投资合作的成果和特点。虽然当前中塔经贸合作仍面临一些不利因素,但由于两国具有较强的市场和产业结构互补性,在中国扩大对塔投资和援助及塔国入世的影响下,两国经贸合作将更加便利和符合国际规则,因此,中塔双边贸易与投资合作仍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与 近 年来 全球 跨国 投 资速 度 下降 相比 ,中国 的 跨国 投资 呈 逆势 上扬 趋 势。 根据 联合 国 贸发 会 议数 据,全 球外 国 直接 投资 总 量在 2000年 达到 14919亿美 元的 峰 值后 ,2001年 减少 近 一半 ,只有 7351亿 美元 ,2002年 又下 降为 6510亿美 元。而 据中 国  相似文献   

6.
选取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中国和东盟五国股市的市场指数数据样本,分别基于MV和M-LPM模型构造等权重组合、最小方差组合和最大夏普比率组合,比较不同模型和不同投资组合的风险和收益率,实证结果表明构造中国与东盟五国股市投资组合与仅投资国内A股相比可以显著提高风险收益率。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择Thomson Reuters数据库中1995~2011年中国企业跨境并购项目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目标国与中国的制度差异对中国企业跨境并购效率的影响,并首次检验了中国政府双边投资制度安排和中国企业自身跨境成功并购经历对上述影响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目标国与中国的制度差异是影响中国企业跨境并购效率的重要因素,中国政府的双边投资制度安排和中国企业自身的跨境成功并购经历能够调节目标国与中国制度差异对跨境并购效率的负面影响。为此,中国企业未来的跨境并购应重视并减少与目标国在法律规则、权力观念和契约理念上的差别,积累跨境并购的经验;中国政府应进一步推进双边投资制度安排以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8.
选取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中国和东盟五国股市的市场指数数据样本,分别基于MV和M-LPM模型构造等权重组合、最小方差组合和最大夏普比率组合,比较不同模型和不同投资组合的风险和收益率,实证结果表明构造中国与东盟五国股市投资组合与仅投资国内A股相比可以显著提高风险收益率。  相似文献   

9.
黎阳 《辽宁经济》2007,(11):24-24
在众多的对华投资国家中,韩国与中国的经贸关系进展神速。两国1992年才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但截至2006年11月,中国已成为韩国第一大投资对象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韩国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第  相似文献   

10.
中亚五国投资环境比较研究:中国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亚五国在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战场之一;同时中亚五国借力"丝路平台",不断改善国内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发展经济。中国投资者应权衡利弊,基于自身比较优势,向各国经济发展策略中鼓励投资的领域进行投资,实现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1.
正坚持资本输入中性和资本输出中性,让境内外投资者都获得公平合理的税收待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外资(FDI)的规模举世瞩目。本世纪之初,我国对外直接投资(ODI)流量持续增长,2003年仅为29亿美元,到2013年飙升至1078亿美元。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位列全球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据称,2014年有望首次超过外商来华投资,成为对外投资净流出国。有外媒分析认为,中国对外投资迅猛增长原因与30年前的日本如出一辙,即过量的储蓄需要寻找投资对象。而实际上,不仅是中国资金需要走出国  相似文献   

12.
掘金东南亚     
<正>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数据显示,在2017年至2022年期间,东南亚11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增长了40%,超过了外资对中国、拉丁美洲和非洲的投资增幅。而中国企业也贡献了不少力量,在2018至2022年间,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投资高达685亿美元。东南亚市场正在成为掘金热土,不少中国企业从2018年开始便已布局并走进东南亚,  相似文献   

13.
一场金融危机使中国从吸引外资国转变为对外投资主体国。2009年11月,作主旨演讲的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说,2002年到2008年中国企业年度对外投资额从27亿美元增长到约560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6%。根据今年5月5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2009年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数据,2009年末,我国对外资产存量达34601亿美元,较上年末增长17%,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在近二十年里不断进行对外投资,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投资国。文章通过分析中国对越南的直接投资的时间序列(2004~2016)的计量模型,发现影响中国对越南直接投资额的主要因素是中国自身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国对越南的出口额,而这两者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应该通过完善法律、加深两国交流,调整投资产业结构及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等措施来促进中国对越南的直接投资。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直接投资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本对中国直接投资规模呈扩大趋势,投资进入的法人数、项目数迅速增多,投资地域由沿海地区和京、津、沪三大直辖市和内地推进。中国对日本直接投资远不及日本对中国直接投资垢规模,投资主要以两国合资为主,经营状况大多数较好 ,盈志持平及志损的占少数。两国直接投资的主要问题是中日规模经济差距大;日本对中国直接投资的总体技术水平不高;日本本土吸收中国直接投资十分缓慢。对此,要人中国加大发展规模经济力度、在高新技  相似文献   

16.
李雪 《辽宁经济》2004,(10):42-42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实行出口导向的外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特别是1993年以后,中国连续8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引资国。联合国贸发会发表的42003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2002年中国大陆吸引外资达530亿美元,创下年度引资全球第一的历史记录,新一轮的投资热潮正向中国涌来。由于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既发生在子公  相似文献   

17.
10月14日,以匈牙利经济部主管投资及国际关系的副国务秘书玛丽安娜女士为团长的匈牙利商务代表团抵京,开始了对中国为期一周的访问。代表团此行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中匈两国的经贸合作关系,探讨两国之间相互投资的可能性。先后在北京和广州两地举办中匈经贸洽谈会和投资圆桌会议,介绍匈牙利的投资环境,并对参与投资中国筹办2008年奥运会、帮助中国汽车产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逐步建立和中老两国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有必要了解中缅两国在外商投资法领域的差别,探索缅甸外商投资法律制度的特点,以便避免和减少我国企业在缅甸投资的风险,加强两国在投资法领域的合作,实现投资自由化,以期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外商投资领域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危机后,中国迅速崛起为全球资本供应的新兴力量,对外投资的大国地位日益显现。但与此同时,中国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构成、投资去向和投资成败也遭到较多质疑。本文提出一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地位是一国资本输出能力和全球资本配置能力的集中体现。文章在分析梳理中国净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跨国并购交易数量及海外投资全球化广度上升、发展的基础上,着重从对外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主体和投资收益四个方面考察当前中国国际直接投资地位上升中的失衡特征,进而提出纠正失衡的四大出路:完善对外投资体制,提升海外生产力;促进投资、贸易与金融协同作战,构造经贸循环与金融循环良性互动机制;规划全球布局,强化对外直接投资集群效应和探索内外资、国民资合作,强化投资主体市场化经营;培育竞争合作、互利共赢的海外投资生态圈。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后,中国迅速崛起为全球资本供应的新兴力量,对外投资的大国地位日益显现。但与此同时,中国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构成、投资去向和投资成败也遭到较多质疑。本文提出一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地位是一国资本输出能力和全球资本配置能力的集中体现。文章在分析梳理中国净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跨国并购交易数量及海外投资全球化广度上升、发展的基础上,着重从对外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主体和投资收益四个方面考察当前中国国际直接投资地位上升中的失衡特征,进而提出纠正失衡的四大出路:完善对外投资体制,提升海外生产力;促进投资、贸易与金融协同作战,构造经贸循环与金融循环良性互动机制;规划全球布局,强化对外直接投资集群效应和探索内外资、国民资合作,强化投资主体市场化经营;培育竞争合作、互利共赢的海外投资生态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